「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會議紀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了探索早期夏文化研究,「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於2016年12月18日上午在鄭州市召開,會議探討了課題的申報立項等相關問題。

會議由鄭州市嵩山文明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張建華主持,出席會議的嘉賓有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馬蕭林博士、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春青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吳文祥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雷興山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袁廣闊教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研究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燕明研究員、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研究員、鄭州市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王文華研究員、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張國碩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黃建秋教授、河南大學歷史學院張立東副教授、河南省地理研究所魯鵬副研究員等。

與會人員合影

18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春青研究員從七大方面作了主旨發言,內容如下:

大家都知道在早期夏文化研究當中,嵩山地區都占據著重要地位,不論是史書記載,還是後來考古發現都能說明這一問題。

夏文化探索從1959年算起的話,已經將近半個世紀了,不能總是圍繞著二里頭一個點討論無休止,應該更多關注圍繞其他新發現結合文獻開展。

這方面我和李伯謙老師就如何開展早期夏文化研究作了深入交流,李老師、劉緒老師、雷興山老師對早期夏文化都有所考慮。

不應該只圍繞二里頭遺址,而應該是結合新發現新資料進行夏文化研究,尤其是早期夏文化研究。

測年數據和各種文化表象表明,二里頭遺址如果是夏代遺址,也只可能是夏代晚期遺址,。

所以探索早期夏文化的課題越來越迫切地擺在大家面前。

雷興山老師組織過一次早期夏文化研究的研討會,李伯謙老師當時就希望研討會後,策劃一個課題,推進早期夏文化研究,完成歷史使命。

所以和李老師幾次交流後,列了一個提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夏文化探索歷程與本課題的提出

(一)、國外是不承認中國歷史上有夏,甚至不承認有商,自從發現甲骨文後才得以確定商。

但是中國史書上有《尚書》之《虞夏書》,《史記?夏本紀》等歷史文獻中都有與夏代相關的記載,中國絕大多數歷史學家都承認有夏,《史記?夏本紀》甚至有明確記載的夏王朝的王位順序等。

(二)、考古學探索階段(1957~2000)

從目前做工作比較多有一定研究基礎與目前認識早期夏文化有關聯幾處遺址談起,諸如登封王城崗遺址,禹州瓦店遺址,新密新砦遺址,二里頭遺址等。

1、1957年,鄒衡先生和宿白先生在河北邯鄲發掘,發現了比殷墟更早的遺存,但他對這批遺存的性質並不清楚。

1959年鄒先生到洛陽王灣遺址發掘,而王灣有二里頭文化一類的遺存。

他認為二里頭遺址比鄭州二里崗早,但文化面貌不一樣,他判斷這應該就是夏文化。

2、1959年夏,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從此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20世紀60年代學界指出「二里頭類型應該是繼承河南龍山文化基礎上吸收山東龍山文化發展而成「,鄒衡先生具體指出二里頭文化的陶觚、爵、三足盤等典型陶器來自東方,與東夷有關。

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二里頭遺址確定了遺址的都邑性質,先後發現一、二號宮殿,從而越來越被考古學家所重視。

3、夏文化從哪裡來一直有很大的爭議,因為二里頭文化與龍山文化的文化面貌差異比較大,二里頭文化之前是龍山文化。

所以鄒衡先生直指我們考古學上見到夏文化與龍山文化有很明顯的脫節,認為二者沒有淵源關係。

面對這一局面,中國科學院(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提出,到豫中等地去尋找夏文化來源並指派考古研究所的趙芝荃先生負責實施這一工作。

其實趙芝荃先生長期在二里頭工作,對二里頭的陶器很熟悉,接到夏鼐先生建議後,趙芝荃先生到豫中、豫東地區調查,最後,發現了新砦遺址。

1979年,趙芝荃先生對新砦遺址進行了首次試掘,認為其主體遺存晚於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又早於二里頭文化一期,屬龍山文化與二里頭文化之間的過渡遺存,命名為二里頭文化新砦期。

1999年,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我的博士後導師夏商周斷代工程五個科學家之一李伯謙先生把我叫到辦公室,說明天參加一個會,會上有趙芝荃先生和鄒衡先生兩人意見很尖銳。

鄒衡先生認為比二里頭遺存更早的是王灣三期文化,兩者之間文化差異很大,夏文化的上限是二里頭一期,再往上就是龍山文化,和夏文化沒有什麼關係。

當時趙芝荃先生反對,說發掘的新砦遺址就有。

會議之後,李老師說我們可以暫時不考慮老先生的說法,也沒必要像年輕人那樣把資料重新劃分,你去重新發掘新砦遺址。

所以,我遵照李伯謙老師的意見,帶著碩士研究生武家壁和當時的已被分配到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也就是現在在座的顧萬發院長去新砦遺址發掘。

其實我當時是嚴文明先生的博士也不太懂夏商周這一塊,李老師說不懂更好,可以邊干邊學,去看看二里頭文化是不是在新砦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1999年下半年,我們就發掘出了一組下面是龍山,上面是新砦期遺存的材料,但是,沒有看到二里頭文化一期的遺存。

據此,李老師建議2000年再去新砦發掘,尋找有關有二里頭遺存。

2000年,在發掘之前調查了一個星期,最後發現了梁家台高台地,有二里頭一期的遺存。

所以當時就在那裡再次布方發掘,最後發現了王灣三期文化在下、二里頭文化一期在上,而」新砦期「遺存居中的地層關係。

至此,在文化譜系上確定了「新砦期」遺存的存在。

(三)、考古學探索的新階段(2000~2016)

自2001年7月北大博士後出站之後,我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新砦遺址也一同帶到考古所,並成立河南新砦隊。

自2002年起,新砦遺址的發掘研究被列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和第一階段研究聚落課題組的子課題。

新砦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重點由譜系研究轉向聚落形態研究。

至2003年,經發掘確認新砦遺址是一處面積達70萬平方米的具有城牆、城壕以及內壕和外壕的大型城址。

2003年至2005年,在新砦遺址的中心區發現一處淺穴式大型建築。

2013-2014年、2016年新砦遺址田野考古再獲新成績。

顧萬發院長在東趙遺址還有其他遺址也發現有新砦期的遺存,魏興濤副院長在蒲城店遺址也有類似發現。

因此早期夏文化幾個重要點新發現的新資料,都比二里頭一期早,比龍山晚。

有了這些新資料,如果能整和並結合歷史文獻記載來研究,無疑會增加對文明起源探討的新力量。

二、環境背景

早期夏文化探索主要區域應該在鄭州東南及豫西山地丘陵區,水系方面主要屬於淮河水系包括賈魯河,雙洎河,潁河,索須河等。

山脈主要有堯山,桐柏山脈等,這一方面請魯鵬先生作介紹,環境方面可以立一個課題。

三、文化譜系

張國碩老師、魏興濤先生、王文華先生等都專門寫過文章,如果能結合顧萬發院長發掘的東趙等幾個新遺址及近年發掘的新砦遺址。

在重要陶器排序上增加研究力度夯實早期夏文化探索的研究基礎。

袁廣闊在《光明日報》上寫二里頭的來源不光是在鄭州地區,濮陽地區也有,還專門開了一次學術討論會,新砦工地借去了一批陶器,個人認為濮陽地區和二里頭直接掛鈎難度很大。

以新密新砦為例,從我以前排的圖上看早期夏文化探索與龍山文化的關係,新砦二期文化主要從龍山晚期即王灣三期文化煤山類型發展而來。

二里頭一期受到新砦二期影響。

在絕對年代上新砦二期文化的碳十四絕對年代測定大部分在公元前1850-1750年之間。

在測年上考古人往往以考古學觀點主導其判斷,所以可以在這幾個點大膽地實事求是的把年代數據公布出來。

以進一步深化對這一時期文化譜系的認識。

四 、文化交流

以新砦遺址為例,新砦一期屬於煤山類型分布範圍在嵩山以南,東到鄭州東的段崗遺址,西到煤山、王城崗、南抵郾城郝家台遺址,新砦遺址發展至新砦二期文化時影響範圍東到了乳香台遺址,北翻過嵩山抵達鞏義花地嘴遺址。

其他遺址情況很有必要做一個綜合性研究,以進一步加強對這一時期文化交流的認識。

五、多學科探索

主要對登封王城崗遺址,禹州瓦店遺址,新密新砦遺址,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包括玉器、石器、骨器等工藝研究以及農業、畜牧業等研究。

以新砦為例農業上新砦一期屬於稻作農業為主,兼及旱作農業,採集經濟仍占一定地位,大豆是常見採集品。

新砦二期農業仍以稻作為主,旱作處於次要地位,稻粟黍比一期增加,農業水平有所提高。

畜牧業上新砦一期農業經濟較為發達,人們主要靠飼養提供肉類食物,也有一些狩獵活動,其中豬占83%。

新砦二期野生動物比例增多,家養豬數量減少,狗,黃羊數量增多。

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是推測可能是受到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造成農業受損,故飼養家畜減少。

人骨發現的數量上可以整合深入研究。

六、早期夏文化研究

探索早期夏文化已有諸多先生提及並作了研究,有如,張光直先生,鄒衡先生,李學勤先生,王巍先生等。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很有必要作進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對早期夏文化認識上有個更清晰輪廓。

等課題正式立項,一定會請相關人士再次召開會議。

七、預期成果

為了推進早期夏文化研究,結合東趙、蒲城店、新砦遺址的新發現,準備召開 「第二屆聚落考古學術研討會」等會議 ,在綜合性論著上形成早期夏文化探索研究論著、第二屆聚落考古大會論文集、嵩山文明論文集(三、四)。

夏代田野考古報告上預期成果主要有新密新砦(二)、溱洧調查報告、滎陽東趙、平頂山蒲城店等,以此作為探索早期夏文化預期成果。

趙春青研究員發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雷興山教授發言表示:一,野外發掘非常忙,常年在陝西工作,近年才來到東趙工作,歷年在東趙遺址實習的有國內外100多名學生,感謝省市領到的支持和關懷。

二,今天省市領導,院所領導,各位同仁都在,我代表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向大家表示感謝。

其三,我個人願意參加早期夏文化研究的課題。

鄒衡先生,李伯謙先生,劉緒先生等北大師生都曾在河南工作。

對於怎麼開展工作,我想從三方面談談:一是怎麼幹,二是以什麼形式開展,三是怎麼利用材料。

首先怎麼幹,早期夏文化有兩個點,一個是登封王城崗遺址,被認為是禹都陽城;另一個是新密新砦。

學界將目光盯在了這兩個遺址。

分期和文化譜系仍是基礎的研究工作。

在分期問題上,新砦期的譜系是有爭論的,還需要討論。

就H57和二里頭一期關係而論,都是藍紋,方格紋很多。

新砦期籃紋多是泥質陶,方格紋多是夾砂陶。

到二里頭籃紋多是夾砂陶,方格紋多是泥質陶。

考慮到陶器製作使用的長久性問題,當屬另有原因造成這種大的變化。

二、聚落是個框子什麼都可以往裡面放,早期夏文化研究把聚落放在什麼位置上?怎麼把聚落放到譜系上研究?當時的社會組織結構是什麼?什麼才能稱得上是早期夏文化?所以理論方法方面應該列個子課題,因為這裡需要有個理論方法作為支撐。

在研究方法上徐旭生先生指出到其文化圈內去研究,理論上的完善會對我們的工作起到重大支撐作用。

雷興山教授發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研究員認為:選題很好,很有必要。

從東趙遺址、花地嘴遺址、蒲城店遺址、郝家台遺址、上坡遺址的考古材料來看,大致涵蓋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材料很多應該加以整合。

通過課題把相關成果整合是有生命力的。

各個遺址都開展了多學科合作研究。

特別是近年來東趙遺址算是多學科合作研究的典範。

目前工作重點應該是考慮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將這些遺址的材料進行整合,用一種什麼方式納入到早期夏文化研究中,通過課題研究完成階段性的任務。

魏興濤副院長研究員發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燕明研究員表示對這一課題很感興趣,總結了自己前十年與後十年的工作。

前十年作為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的登封王城崗遺址,與北大劉緒老師的合作已於2000年已結項。

禹州瓦店遺址報告已經出版。

後十年準備把王城崗與瓦店聚落做深入研究。

弄清楚考古學文化譜系仍然是早期夏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

2011年與北大張海老師合作,在禹州境內展開了聚落形態的3S調查。

關鍵是怎麼開展工作。

瓦店的工作很忙,量很大。

多學科要以考古學研究為基礎,瓦店的多學科要在考古學文化研究基礎上。

早期夏文化研究,表面上看很亂,其實大家都在做這一項工作。

到2019年禹州瓦店發掘40年爭取出版報告;夏禹文化在嵩山東南用3S作進一步開展區域考古調查。

立項課題很好,誰來挑頭,怎麼組織開展工作仍是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方燕明研究員發言

鄭州市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王文華研究員表示:近年來考古學在理論方法上正在醞釀轉變,早期夏文化正處在這樣一個時期。

如果二里頭是夏,那麼它是怎麼誕生的。

課題怎麼開展,譜系仍是基礎。

二里頭一期應納入到早期夏文化研究,因為二里頭一期與二期之間有很大差異。

早期夏文化研究聚落怎麼開展?新砦城址聚落變化關係是什麼?社會組織結構是什麼?還是要靠發掘來解決這些問題。

在城址問題上要搞清城址內部功能分區,公共墓地在哪?所以我認為早期夏文化研究應該放在整合上不是重頭再來。

王文華研究員發言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研究員表示二里頭一期應該納入,關中地區也值得納入。

有次去石峁遺址參觀,其中有件展品與鞏義花地嘴所出硃砂彩繪陶瓮上的圖案幾乎是一會事。

聚落問題要放在早期夏文化內部。

許多問題的解決還是要靠發掘,所以能發掘的還是應該堅持發掘,協調利用材料。

顧萬發院長研究員發言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黃建秋教授代表在新砦遺址實習的南大師生對趙春青研究員,顧萬發院長表示感謝。

他表示在南方開展實習工作較多,對中原地區的材料感覺很新鮮,信息量很大,願意參加課題,準備在石器使用,製作工藝方面儘自己能力開展工作。

也在思考南方良渚,廣富林遺址為什麼成不了夏。

石器、骨器研究可以通過微痕分析來開展工作。

黃建秋教授發言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張國碩教授提交書面報告主要內容如下:

一、早期夏文化探索的必要性方面:從年代、分布區域、文化特徵、社會發展階段等方面綜合考察,二里頭文化應是夏文化,二里頭遺址是夏都,這已被多數學者認同。

二里頭文化不是全部的夏文化,是夏代中晚期的夏文化,應存在「早期夏文化」,需要學界探索何者是早期夏文化。

第一,二里頭文化的絕對年代涵蓋不了夏代紀年400年左右。

二里頭年代在公元前1950-1600年,大約300多年,近年來測年更晚。

第二,河南龍山晚期與二里頭一期之間有缺環。

第三,二里頭遺址不是最早的夏都,當然二里頭文化不是最早的夏文化。

夏都經歷了從潁水中上游地區到洛陽盆地的遷移過程。

文獻記載禹都陽城。

夏啟是以陽翟為都,又居黃台之丘。

研究發現,二里頭是夏都斟尋,從太康始,止於夏桀之末,中間未經中斷或廢棄。

二、從早期夏文化探索的可行性方面來看:夏族最早活動於嵩山南麓的潁水中上游地帶,《國語?周語上》有「有夏之興,融降於崇山」的記載;還有禹都陽城、啟居陽翟、啟有「鈞台之享」等記載,說明這裡是夏族早期活動的主要區域。

新砦期遺存的確認,填補了河南龍山文化與二里頭文化之間的空白,奠定了探索早期夏文化的基礎。

早年趙芝荃先生提出「新砦期二里頭文化」,經過近些年新砦遺址多年的考古發掘實踐,證明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此遺存分布的中心地區就是嵩山南麓的潁水中上游地帶,與早期夏人活動的中心區域相合。

新砦遺址是夏文化研究的兩大聖地之一(二里頭、新砦),十分難得。

新砦遺址規模大,規格高,遺存豐富,為中心聚落遺址和大型城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意義,是探索早期夏文化和早期夏都的重要基地。

筆者在《中國文物報》2001年6月20日發表《夏紀年與夏文化遺存芻議》,明確提出二里頭遺址—至四期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有可能是夏王朝太康至桀期間的文化遺存,新砦期遺存為早期夏文化、是夏啟時期遺存。

新砦一帶可能是黃台之丘所在。

《穆天子傳》提到夏後啟所居「黃台之丘」。

新砦遺址的年代、位置、遺址性質都與其符合,其為該都的可能性很大。

這些推斷需要新材料、新證據支撐、驗證,亟待加大研究力度。

三、關於早期夏文化研究課題研究,我提一些建議:一是,加強主要遺址的考古勘探、發掘、整理與研究工作。

重點是新砦、瓦店、花地嘴、東趙等遺址,尤其是新砦遺址。

二是,注重多學科相結合,加大科技考古力度。

除了考古、歷史等學者,還要多吸收科技考古專業人才參與。

三是,集中優勢兵力,共同攻關。

由社科院考古所牽頭,吸收多單位相關專業人員參加。

選人要有針對性,能抽出時間、精力搞這個課題。

注意吸收中青年有生力量參與。

在子課題設置上,把握主要遺址考古研究和宏觀綜合研究相結合,重點解決早期夏文化的基本面貌問題。

相關文獻不多,是否單設子課題值得思考,可與社會生活一起綜合考慮。

建議設置子課題主要有:1.新砦遺址考古發掘研究;2.新砦遺址多學科研究(動物、植物、環境,其他);3.新砦文化研究;4.早期夏文化典型遺址整理研究(花地嘴、瓦店、東趙);5.新砦期遺存與早期夏文化研究;6.早夏時期社會生活研究。

河南大學張立東副教授從史料整理方面提交書面文稿如下:

一、夏代研究的文獻史料方面,夏代的文獻史料有三種分類法,一是,從寫作年代來分,可以大致分為夏代、兩周、兩漢及魏晉以後四個時期。

從文獻性質來分,可以分為原始檔案、史學著作和其它引述三類。

一般而言,年代早的史料比年代晚的史料更有價值。

二、夏代考古學研究方法論問題上,張光直先生在《THE QUESTION OF THE XIA DYNASTY》提出時空對應方法,李學勤先生在《夏文化研究論集》作序中提出夏代的歷史存在是否能用證實商代一樣的途徑解決,我認為是不一定的。

涉及時空觀念,將文獻與考古的研究結合起來,問題應該終有明朗的一日。

鄒衡先生在《試論夏文化》指出考古學文化類型的研究要把年代分期和文化類型劃分結合進行論證。

只有確定了成湯建國的所在,才有可能進一步探索先商文化、早商文化,從而最後確定何者為夏文化。

如何確定夏商文化分界?《夏商周斷代工程?夏代年代學研究課題》論證報告(1996)在分析夏商文化分界時,應該將桀都和湯都結合起來研究,並儘量將夏商之際的歷史過程與各個都址的文化內涵相互對合。

具體說來,就是對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進行綜合分析。

首先比較各個遺址的年代關係,然後確定各自的興廢時間,並努力分辨各種文化因素的傳播過程等等。

我們在思考夏商文化分界時,還應該參照其它的夏都、商都及其文化。

只有將夏、商諸都之間的關係都解釋通了,才能得出比較符合歷史實際的結論。

1、夏文化的年代上限:禹所居陽城的衰落意味著都城地位的喪失,因此「後陽城」時代應已進入夏代紀年。

啟都陽翟、黃台之時應已進入夏代紀年。

綜合比較禹啟三都的興廢,即可大致斷定夏文化的年代上限。

2、早期夏文化的年代下限作為夏都斟尋的二里頭遺址應該開始於太康居斟尋,因此早期夏文化的年代下限可以劃在太康居斟尋之前。

目前,似乎只有二里頭遺址的起始年代可以作為早期夏文化年代下限的界標。

從考古學文化遺存中辨識出夏文化特有的事物,范文瀾將夏後氏尚與龍山文化的黑陶相聯繫,也是這個思路。

明確的「名片」性特徵,對於辨識夏文化至關重要。

雞彝(盉)盉是成套酒禮器中的灌尊,即酒壺。

商人用斝,夏人用盉。

三、在開展「早期夏文化探索」研究課題上,要加強禹啟三都研究,其中禹啟三都是指: 1、禹居陽城:登封王城崗 2、啟都陽翟:禹州瓦店 3、啟居黃台:新密新砦。

既然是以「早期夏文化探索為題」,那麼重點應是遺址的位置與規模、分期與年代、文化內涵、城市規劃等問題,其它諸如食譜研究、動物考古、考古人類學、美術考古等更深、廣層面的問題,可以考慮、可以順手牽羊式研究,但不宜分散焦點。

據此,現在想到的題目有:一是,天門石家河城址王灣文化因素集中出現的「後石家河文化」與禹伐三苗的比較研究。

二是,王灣文化在豫北地區的攻勢與退守,或可與共工氏、有扈氏等族群與夏人的關係比勘。

三是,造律台(王油坊)文化的南遷、禹會遺址與塗山大會。

四是,龍山--岳石文化與早期夏文化的關係。

嚴先生《夏代的東方》指出:夷夏關係是夏史的「主旋律」。

「早期夏文化研究」是一個考古學課題,但考古學家絕不能「潔身自好」,忽視文獻研究。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教訓之一就是對文獻研究的忽視,腦中存在「就那麼點文獻,自漢代以來研究2000年了,沒有多少可以研究的,不會有什麼進展」等不太合適的想法。

正如李伯謙先生《感悟考古》總結的,「語境分析」是現今考古學的潮流之一。

考古只是個小語境,歷史才是大語境。

只有把考古研究放到歷史大語境中,才能使我們的研究得到升華。

應該分出足夠的資金和人才對有關夏代的文獻史料進行全面、綜合、深入的研究。

四、據以上分析結合實際情況主要想從以下三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參與早期夏文化核心區域的調查與發掘工作,若條件允許,願意進行一個小項目的工作。

二是,豫北地區龍山晚期與輝衛文化早期之間的關係。

有條件的話,可以選擇一個遺址進行發掘。

考慮到該課題在整個「早期夏文化研究」中的邊緣性,應該主要是對已發表資料的再研究。

三是,對有關夏史的文獻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綜合的研究,並時刻注意與考古學文化的關係,以及對早期夏文化探索的直接或間接作用。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吳文祥研究員與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魯鵬副研究員圍繞早期夏文化研究中的環境問題做了發言,主要內容圍繞研究背景和意義,古文明形成與氣候環境關係。

談到俞偉超先生《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衰變的奧秘》,認為夏朝前夕史前大洪水是真實存在的,並與龍山與良渚文化的衰落有關。

嚴文明先生認為中國古文明的形成可能與中原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有關。

袁廣闊先生在《關於孟莊龍山城址毀因的思考》中認為史前大洪水是存在的,並且與龍山時代末期的一些城址廢棄有關。

我們也曾論證了全球4.2-4.0kaBP降溫事件可能在中原地區以夏朝建立為標誌的中國古代文明形成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並從氣候變化及其與夏季風鋒面降雨帶移動關係的角度論證了夏朝建立前夕史前大洪水發生的歷史真實性和大禹治水成功的真相。

其存在的關鍵問題是對中國古代文明形成階段的氣候環境認識不足,缺乏高解析度的古氣候重建結果,以及在此基礎上開展的系統古人地關係研究。

研究內容上主要利用泥炭或湖相自然剖面,重要遺址剖面進行古氣候重建等。

魯鵬副研究員發言

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博士表示早期夏文化很少提及,在文化方面省委省政府對其十分重視。

我們做了那麼多年工作,對夏文化認識仍然不清楚,課題很重要,我們全力支持,應該在課題框架下來做,做個中長期規劃,做好文化譜系研究。

設定一個準確方案去辦,採用多學科綜合研究。

爭取對早期夏文化有更新的認識。

任偉局長講話

最後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馬蕭林博士做總結:他表示很高興與大家在一起討論。

從三面來看,其一,為什麼做?形勢所在,國家省市領到要求這樣做,做的好納入到政府行為中,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搞文化研究,幾年來周邊地區很熱鬧,我們中原地區沉寂了許多。

其二做什麼?多學科框架下的信息要以考古學研究為基礎為依據,在理念方法上完善,從定量上比較差異。

其三。

怎麼做?存在分期上的問題,我們可以聯合攻關,課題時間較長我們可以分期考慮,探源工程要結項了,前段時間國家文物局公布了150處重點規劃遺址公園的點,首要就是需要發掘的就發掘,以求進一步展示利用。

要把早期夏文化做大做強,相信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做出前沿的早期夏文化成果來。

馬蕭林副局長講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南洛陽 夏代遺留的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中原龍山文化和二里岡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於豫西、豫中,首先發現於河南省鄭州市洛達廟遺...

鄒衡先生的主要學術貢獻

鄒衡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學術成就巨大。先生最大的學術貢獻是創立了中國夏商周考古的學術框架體系,從而使幾代學子從中受益,被譽為「學術大師」「夏商周考古第一人」當之無愧。其學術貢獻主要體現在五...

考古學界的年度盛宴

海南地區史前文化是什麼樣子?良渚文化跨過長江有何特徵?周原遺址的「立石」遺蹟用途為何?海昏侯墓到底有多奢華?古代宮室制度布局源頭在哪裡?「致遠號」為何沉沒?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中國社會科學院...

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受關注

作者:張春海夏朝是否存在?如果夏朝存在的話,如何探索夏文化?這些問題在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一直廣受關注又充滿分歧。有學者認為,夏文化探索是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學能否重建古史的試金石...

#中國考古學通論#第一章 概論 內容梳理

本章內容梳理★★★考古學的定義研究和認識文物的特點,對於揭示文物博大精深的內涵,文物學科建設和文物工作的健康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

大禹:純系傳說,還是確有其人?

【光明講壇】演講人:李伯謙演講地點:河南博物院演講時間:二〇一八年六月李伯謙 1937年生。先後擔任北京大學考古系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院長、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等職。李伯謙提出的「文化因素分...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

逆過程的考古學:信息學視野下的考古埋藏學

考古是對人類歷史的逆探索過程——已經消失的歷史,通過對其物質性遺存的考古學處理,可以重建、復原並進行研究,這是現代科技賦予人的獨特能力。張立東先生的《手鏟釋天書》,以訪談的形式披露一批著名學者關...

追尋早期中國·系列之三 考古的中國

從清末到民國,儘管在政治上我們試圖接續中國,回歸中國,確立新的中國,以躋身於世界民族國家之林,但在學術上則懷疑中國,文化上漸漸喪失對中國的自信心,疑古論、歷史包袱論大行其道。前者尚有學術上的合理...

從廣富林文化遺址尋秘上海早期文明

說起上海的歷史,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一個小漁村,在19世紀開埠後逐漸繁華,成為現在的經濟之都、時尚之城。事實上,上海有一種距今約4000年的考古學文化——廣富林文化,印證了上海早期移民特色的歷史變...

訪談︱孫慶偉:考古學家找到傳說中的夏朝了嗎

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孔子曾感嘆道:「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這也就是說,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可以查閱的史料與可資問詢的賢才都十分匱乏,毋庸說後代。而現代...

夏代的政治疆域有多大

老牛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範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西起袁家崖村,東至沙河溝,南及灞河二級階地,北達安家莊村南,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古代遺...

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綜合研究中期檢測報告

一、研究進展情況一 總體執行情況和各子課題進展1 「西坡遺址人工製品綜合研究」子課題,全面完成了陶器的修復工作,經過更仔細的拼對,復原陶器70餘件。對陶器的繪圖工作也已經全面完成。共繪製完整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