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衡先生的主要學術貢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鄒衡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學術成就巨大。

先生最大的學術貢獻是創立了中國夏商周考古的學術框架體系,從而使幾代學子從中受益,被譽為「學術大師」「夏商周考古第一人」當之無愧。

其學術貢獻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商文化分期的論證和商文化編年體系的建立

鄒衡先生對商文化的研究是從鄭州二里岡遺址開始的。

1956年,他在學界首次系統分析鄭州商文化與安陽商文化的關係,論證鄭州二里岡文化是早於小屯殷墟文化的商文化遺存,從而為殷墟文化找到了源頭。

1964年,鄒衡先生在對殷墟遺址地層、墓葬、陶器、青銅器全面把握的基礎上,首次對殷墟文化進行了詳細分期,把殷墟文化分為四期,又對各期的絕對年代(商王)進行估計,並與甲骨分期相對應,從而全面建立起殷墟文化的年代學標尺。

20世紀60~70年代,鄒衡先生重點對夏商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在分析二里頭文化為夏文化的基礎上,對夏文化和商文化的年代、分期、文化類型進行探索,前後四易其稿,最終撰寫出其代表性大作——《試論夏文化》,把商文化分為三期(先商期、早商期、晚商期)、七段、十四組,從而建立起商文化的編年體系。

(二)創立「鄭亳說」學術體系和商文化階段劃分的「兩期說」

通過對二里頭文化、二里岡文化、殷墟文化以及二里頭、鄭州商城、殷墟等遺址的長期、全面分析研究,1977年之後,鄒衡先生逐漸建立起自己獨特的夏商考古學術體系,認為河南龍山文化王灣類型是先夏文化,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是夏文化,二里頭遺址是夏都;先商文化主要分布於豫北、冀南地區,可分為漳河型、輝衛型、南關外型三個類型;二里岡文化是商代早期文化,鄭州商城為湯都亳而非仲(中)丁隞都,偃師商城是伊尹放太甲之桐宮;殷墟文化是晚商文化,安陽小屯遺址是殷都故址。

「鄭亳說」與「西亳說」是夏商考古的兩大體系,20世紀70~90年代「西亳說」是主流觀點,「鄭亳說」贊同者人寡勢弱。

但隨著材料的增多和研究的不斷深入,1998年之後至今,「鄭亳說」贊同者人多勢大,逐漸成為學界的主流觀點。

(三)先周文化概念的提出和論證,最終得到學界的認同

先周文化是西周王朝建立之前以周族為主體的考古學文化。

鄒衡先生通過對陝西地區的瓦鬲墓以及相關遺存進行研究,認為瓦鬲墓一、二期以高領袋足分襠鬲和聯襠鬲、圓肩或折肩罐、卵形瓮為代表的一類遺存是周王朝建立之前的先周文化遺存,年代相當於商代後期;先周文化主要有三個來源:從山西地區光社文化分化出來的姬周文化,來自甘青地區辛店、寺窪文化的姜(羌)炎文化,來自殷墟為代表的商文化。

(四)早期晉都與早期燕都的確認

在西周考古中,鄒衡先生重點對晉國、燕國始封地進行探索,成果卓著。

1979~1994年,鄒衡先生在晉南地區不間斷地進行考古調查與研究工作。

通過對山西天馬—曲村遺址的調查與發掘,把該遺址晉文化遺存分成八段,年代涵蓋西周至春秋戰國之交,從而建立起晉文化的年代學標尺。

1980~1990年,北京大學考古系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對山西天馬—曲村遺址進行了7次大規模的發掘,發掘成果匯集成四大本巨著《天馬—曲村(1980~1989)》,受到學界好評。

依據考古材料,結合文獻記載,鄒衡先生認為天馬—曲村遺址就是文獻所載晉叔虞始封地——唐,為西周晉國早期都城(絳、故絳)。

關於燕國始封地,歷來眾說紛紜,主要有淶水、薊縣、北京廣安門等觀點。

20世紀50~70年代,鄒衡先生一直關注燕國始封地問題,通過對北京南部的調查與發掘,認為北京琉璃河的劉李店和董家林遺址為西周燕國的都城所在。

後來,琉璃河遺址燕侯青銅器的發現,證明了鄒先生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

(五)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

鄒衡先生終身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成果豐碩,出版《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再續集)》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大多成為夏商周考古的必讀教材和經典之作。

先生一生從事高等教育工作,培養出眾多夏商周考古的專門人才,為我國的文博考古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本文由孫莉摘編自中原歷史文化研究叢書張國碩《先秦歷史與考古研究》一書之《試析韓維周、安金槐、鄒衡先生的主要學術共貢獻》,內容略有調整。

978-7-03-048255-6

本書收錄作者關於先秦歷史與考古研究的論文46篇。

第一部分綜論篇,共7篇論文。

涉及先秦城市發展階段、馬面、城郭之制的分析研究,夏商時代的離宮別館、曾國的變遷以及先秦河洛文化的南下傳播、對牛牧崗遺址考古發掘的認識等內容。

第二部分史前篇,有5篇論文。

涉及史前時期族群遷徙分析、陶寺文化性質與族屬探索、鹿台崗遺址自然崇拜遺蹟研究,以及黃帝時代始祖文化探研等內容。

第三部分夏代篇,內容較多,共有14篇文章。

主要是夏都問題研究,涉及早夏都城變遷與夏王朝都城的探索、夏都斟尋與老丘考辨、晉南「夏墟」問題、二里頭都城的延續年代分析等。

其次是對夏國家與周邊文化的研究,涉及夏軍事防禦體系、望京樓夏代城址的性質、夏代東方三方國與先商「商丘」之地望、孫村遺址的先商文化遺存等。

還有對夏王朝存在依據的論述、「周代杜撰夏王朝說」的考辨、「夏王朝否定說」形成原因的分析。

第四部分商代篇,共有9篇論文。

內容包含商文化階段劃分探索、商代城市防禦文化研究、鄭州商城綜合研究、盤龍城商城性質與族群分析、商王伐東夷之考古學佐證、盤庚遷都來龍去脈之推斷、洹北商城之城郭布局及大城城垣建造的探討,還有關於商名臣傅說的考證,以及對(皿)、(血)與(盟)等甲骨文字的考辨等。

第五部分周代篇,有6篇論文。

內容包括對周代華夏民族認同、周公廟遺址與周公采邑文化、商末西周時期的會盟、山東高青陳莊西周城址的性質等問題的分析探研,以及有關葉姓祖源、葉公時代的楚國等課題的研究。

第六部分其他篇,有5篇論文,屬於學術史性質。

主要是對二里頭遺址發現55周年學術價值與意義的總結、對《二里頭(1999~2006)》考古報告的評述、豫東考古的回顧與分析等,還涉及對鄒衡、安金槐、韓維周等先生的懷念及其學術貢獻的評價。

【版權申明】本文為科學出版社考古訂閱號——科學出版社賽博古(spkaogu)原創發布,轉載請保持內容及公眾號相關信息的完整!

科學出版社賽博古(spkaogu)

科學出版社考古分社訂閱號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本書內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李伯謙先生的主要研究領域和學術成就

構建青銅文化結構體系 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這是中國學者自己主持的第一次考古發掘工作。1928年,在傅斯年的努力爭取下,剛剛組建的中央研究院設立了歷史語言研究所,下設考...

紀念商城遺址發現60周年研討會舉辦

本報訊(記者劉洋)7月18日,在150餘名國內一流考古專家、學者的注視下,夏商周考古的主要開創者韓維周、安金槐、鄒衡3位考古學家的銅像在鄭州商城遺址揭幕,拉開了紀念鄭州商城遺址發現60周年學術活...

訪談︱孫慶偉:考古學家找到傳說中的夏朝了嗎

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孔子曾感嘆道:「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這也就是說,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可以查閱的史料與可資問詢的賢才都十分匱乏,毋庸說後代。而現代...

李志鵬:跨界通變 不忘初心

編者按: 為促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獎勵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學者,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評選出11位青年學者獎(金爵獎)。「羨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青年考古...

「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會議紀要

為了探索早期夏文化研究,「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於2016年12月18日上午在鄭州市召開,會議探討了課題的申報立項等相關問題。會議由鄭州市嵩山文明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張建華主持,出席會議的嘉賓...

晉之大者,曲沃天馬—曲村晉侯墓地遺址

晉國疆域曾囊括今山西省以及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山東、陝西和內蒙古的一部分戰國七雄,除了齊、楚、秦、燕老牌強國外,其他三國均源於晉國晉國墓被研究者稱為堪與秦始皇陵比肩的文物遺存晉侯墓地出土文物以青...

李伯謙,考古學家這樣煉成

學人小傳李伯謙,1937 年生,河南鄭州人,考古學家。1956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61 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從20 世紀60 年代開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