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秦俑傳播中國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俑被譽為「20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俑面世後,國家文物局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把秦俑作為文物展覽的主角予以推介,繼1982年第一個秦俑專題展在澳大利亞舉辦後,至今已出訪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80餘座城市。

秦俑軍團所到之處,架起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樑。

盛夏時節,記者就秦俑的海內外巡展和文化交流等細節,採訪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田靜。

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名片

《中國社會科學報》:神秘的秦始皇帝陵、磅礴的秦俑軍陣,令無數人神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09年前稱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每年接待遊客超過600萬人次,在交通便利的今天,為何還要走出博物院進行文物外展?

田靜:文物是全人類燦爛文化、悠久歷史的實物見證,人們通過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了解昨天,珍視今天,展望明天。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陵園,在陵區內發現的秦俑以其龐大的陣列和高超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作為秦代文化的典範、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遺產,秦俑是戰國至秦朝政治軍事實力的縮影,是高度發達的秦代雕塑藝術與科技水平的明證,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近年來,秦俑隨著「華夏瑰寶展」和「中華文明系列展」頻繁出訪,足跡遍布五大洲,發揮了溝通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作用。

秦俑的大規模、遠距離、高頻次出巡,讓不同地區的人們無須奔波萬里便能觀賞體驗中國古老的文化,更吸引人們到秦俑的故鄉陝西親眼目睹秦軍將士的風采。

文物外展是向展出國家和地區介紹本國文化的主要方式,中華文明的魅力與中國古人的智慧通過文物展覽絢爛綻放,促使境外觀眾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

秦俑的恢宏氣勢和個體的寫實甚至身高、服飾、表情、髮髻、陶文,以及秦人在建造俑坑時留下的生產工具和勞作痕跡,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秦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影像,反映出秦文化的特質。

這些遺址、遺蹟與秦俑吸引著人們進一步認識中國、了解中國。

秦俑等文物隨著不同專題的中國文物交流展到世界各地巡迴展出,讓許多人實現了在家門口看秦俑的夢想。

秦俑展覽與圖坦卡蒙墓寶藏、龐貝古城等展覽一樣,成為全球文物展覽中最受青睞的品牌之一,秦俑也成為了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名片。

架起文化交流互鑒的橋樑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幾十年來,秦俑的巡迴展覽,引起了全球性探討和研究秦俑及秦文化的興趣。

為何說秦俑已經成為考古學界、文化界乃至國家間交流互鑒的最佳載體?

田靜:近年來,秦俑應邀配合韓國「中國文化周」、美國「中國文化月」、德國「中國文化季」、法國「中國文化年」活動展出。

展覽主辦方表示,秦俑展是最受歡迎的展覽,觀眾認為秦俑是中華五千年藝術品中的經典之作,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近幾十年來,秦俑的環球巡展就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好註腳。

歷史本身賦予了秦俑歷史文化和科學藝術價值。

秦始皇陵文物及其秦俑的出土,改變了人們對秦代科技水平的認識,大量的實證材料向現代人形象地展現了秦代生產力發展水平。

秦俑所折射的歷史層面既多又廣,在美術史、軍事史、建築史、服飾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

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則從形體把握、神韻處理、色彩運用、細部刻畫等方面表現出作者的藝術素養和藝術成就。

寫實的藝術風格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氣勢雄偉壯觀的古代藝術群雕,同時留下了許多關於那個時代極富價值的歷史記錄和資料。

文化交流互鑒,如不同的文化坐在一起,講述、分享自己的故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故事,而博物館作為留住文化根脈、傳承文明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有責任保護展示好文物,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說話,以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

事實上,秦俑已經成為考古學界、文化界乃至國家間交流互鑒的最佳載體。

秦俑的巡迴展覽,引起了全球性的探討和研究秦俑、秦文化的興趣,也為我們與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的文化交流互鑒搭建了平台,架起了國際社會了解、欣賞中國文化的橋樑,向世界人民傳遞中國人民的友誼。

同時,圍繞秦俑展舉辦的學術論壇、學術講座、學術會議主題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領域,中外文明彼此相互尊重、互學互鑒,不同文明在多樣化的世界中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保護文化根脈 守護民族之魂

《中國社會科學報》:文物展覽的確是博物院的重要工作,但是隨著秦始皇陵考古成為秦漢考古學乃至中國考古學研究體系的重點內容,學術界比較關注其考古工作的進展。

田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為依託建立起來的大型遺址博物院。

自1979年開放參觀至今,博物院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陳列體系。

除了秦俑一、二、三號坑、銅車馬陳列廳,文官俑坑、百戲俑坑陳列廳等基本陳列外,近年來成功舉辦了「楚文物珍品展」等數十個臨時展覽,引進「羅馬帝國文物特展」等展覽,還採用新的籌展理念和展覽模式,創出了邊挖掘邊保護邊展出的展示模式,使觀眾「零距離」感受到了考古的神奇與魅力。

多年來,考古工作者從調查勘探著手,由點及面,逐步累積了秦始皇陵考古的材料基礎;考古研究逐步走向系統化、體系化。

同時,秦始皇陵考古也逐步成為秦漢考古學乃至中國考古學研究體系的重點內容。

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經歷了四個階段。

20世紀60年代,初步開展了考古工作;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圍繞封土發現了大量的重要遺存,奠定了秦始皇陵考古遺存及認識的基本框架;世紀之交,又發現發掘了一批重要的遺存,並對墓室開展了高科技的物探實驗;2009年以來,隨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成立,加大了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力度,通過對陵園以及更大範圍的道路、門闕、牆垣等的系統勘探,陵墓的整體格局逐漸清晰。

隨著秦陵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將會有更多新的考古發現驚現於世。

《中國社會科學報》:秦俑作為秦始皇陵的一個構成部分,是否可以在大遺址的概念下,以秦始皇帝陵的核心區域——陵園為原點,面向整個大遺址,以整體觀來系統思考、全面把握秦始皇帝陵的各類遺存?

田靜:從20世紀50年代成立文管所,直到1974年兵馬俑的發現以及1979年秦兵馬俑博物館的開放,成為了秦始皇陵保護、展示的第一個里程碑。

至今這40多年間,秦陵逐年加大保護力度。

其間,1984年就提出了大遺址保護的設想。

2009年2月,陝西省決定成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負責秦始皇陵遺址的總體規劃、長遠建設、考古發掘、科研業務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並組建了指揮部負責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的工程建設。

至此,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秦陵遺址公園為依託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成立,為陵區文物保護和世界文化遺產傳承奠定了基礎。

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保護歷史文物,則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

秦始皇陵作為我國最為重要的大遺址之一,其文物工作應當上升到文化戰略的高度。

我們要立足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深入研究秦俑所傳遞出的歷史文化信息,發揮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廣泛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用秦俑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科技保護,為秦俑「定妝」

秦俑修復保護現場。資料圖片今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啟動了兵馬俑二號坑的第二次發掘,兵馬俑中最為神秘獨特的「綠臉俑」,就出土於二號坑。出土10餘年來,彩繪「綠臉俑」始終沒有「卸妝」,這有賴於科技...

焚毀秦始皇兵馬俑的人真的是項羽?

2009年6月,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開始,經過三年的艱苦發掘,6月9日,秦始皇帝陵對外公布了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大量陶俑「身著」彩繪,發現兵馬俑被焚燒痕跡,首次發現戰車上有「盾」、戰車不同部位...

揭秘秦始皇帝陵:已探明各類陪葬坑600餘處

秦始皇帝陵,一座無與倫比的地下寶庫,一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1974年,臨潼西楊村幾個農民的偶然發現讓塵封的秦帝國震驚了世界。四十年來,有關秦始皇帝陵的每一次發現都炫人眼目,每位慕名而來的人內心...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為依託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同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基於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

「尋找消失的古代巴國」首次在秦兵馬俑亮相

新華社西安10月2日電(記者馮國)在國慶節來臨之際,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首次把全國十餘家文博單位的近200件(組)古代巴人文物齊聚一堂,以歷史的視角全方位地展示巴人的科技、文化和藝術等,讓人們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