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網紅館長單霽翔:2年後要讓186萬件文物光彩照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南都訊 見習記者李飛 9月8日,2018中國古建築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
在論壇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故宮古建築修繕要解決開放區域不大、文物展出不多和遊客感受不深等三方面問題。
此外,他認為,保護文物是全民的責任,每個人都應該參與到古建築保護中,每個人都要有保護文物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故宮古建築修繕要引入「考古理念」
故宮建成於1420年,兩年後將迎來600歲的生日。
而在2002年時,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啟動故宮整體維修保護工程,隨後,故宮的修繕又進一步將「考古理念」引進研究性保護項目。
作為全世界最大規模、保存最完整的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故宮的修繕工作很複雜。
單霽翔表示,紫禁城建築密集區域中,最密集之處便是乾隆花園,乾隆花園研究性保護項目則是首個引入考古理念的項目。
單霽翔認為,考古是不斷挖掘後解釋歷史信息,古建築也是不同時代疊加了不同信息,兩者有相通之處。
「比如它的屋面、梁架都要認真地一層一層地剝離,確定它的年代、使用材料、採取的技術,讓梁架上的考古變成常態。
」單霽翔說。
據悉,針對該項目的七年修繕計劃中,每道工序都詳細地記錄公開出版修繕的報告,每件文物都要用原工藝、原材料、原技術進行修繕。
南都記者了解到,最近啟動的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的修繕,也一改以往先勘察設計、再圍繞開工、再進行修繕、最後布展準備開放的流程。
「過去的流程不科學。
」單霽翔直言,隨後他表示,養心殿大修要從歷史沿革、勘察設計的結果、可移動、不可移動、室內室外物質、非物質的遺產進行清晰界定等問題一層層的研究,一直到每個建築構件的部位和今後的功能。
據介紹,故宮為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培訓了200多名工人,專門負責磚瓦、石材、木構、油漆等修繕工作。
讓「躺著的」兵馬俑站起來
故宮有186萬件文物,包括100500件各個時期不同材質的雕塑,在沒有展館時都放在庫房裡。
其中最吸引單霽翔的是庫房裡「躺著的」兵馬俑和站牆根的兩尊菩薩像。
據悉,他所說的兩尊菩薩像有1500年歷史,從北齊一直存留至今,兩尊菩薩像均3米多高,一直站在庫房裡的牆根下。
而他說起的「躺著的」兵馬俑則是秦始皇兵馬俑出土後故宮收藏的文物。
「兵馬俑怎麼是這個待遇?得趕緊修復把它展出來。
」單霽翔介紹說,修復好菩薩像和兵馬俑後,它們被安置在已開放的慈寧宮雕塑館裡。
單霽翔表示,文物沒有得到細心呵護時蓬頭垢面,得到保護後光彩照人。
「我們下決心,兩年後紫禁城600年的時候,故宮的186萬件文物都要光彩照人。
」他說。
他還介紹到,故宮有6200件明清家具散落在90多個倉庫里,下個月故宮將開放紫禁城最大的「南大庫」,屆時將展出2000件明清家具,這些家具每天能通風、保養、觀眾能每天參觀、專家能每天研究。
南都記者了解到,故宮的186萬件文物藏品得以展出的只有0.9%,99%以上的文物藏品都「沉睡」在庫房裡,單霽翔表示,「把瓷器庫房打開、佛教庫房打開,到明年年底要讓展示的文物達到8%以上。
」
故宮修繕要解決開放區域不大、文物展出數量、遊客遊覽感受等三大問題
單霽翔認為,故宮博物院十餘年的古建築修繕工程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即解決開放區域占比不高問題、解決展出文物藏品數量不多問題、解決遊客故宮文化之旅收穫有限問題。
「故宮長期以來開放區域只占30%,70%都是非開放區;186萬件文物藏品中真正展出不到1%;參觀故宮的遊客中有八成都只是看皇帝在哪兒睡覺、在哪兒結婚,穿過御花園就走過去了,沒有獲得更多的文化之旅的收穫。
」他說。
以開放區域為例,單霽翔說,「觀眾到故宮要看養心殿,實際上它開放的區域也只占養心殿的30%,每天進的人超過它承載能力的3倍。
」
為解決開放區域不大的問題,過去從未開放的故宮西部區域也經修繕開放給遊客參觀。
南都記者了解到,西部區域是皇太后、太妃生活的區域。
「這裡是『退休女性的世界』,他們在這裡的生活很悠閒,建了很多佛堂和花園。
」單霽翔笑稱。
經修繕後,西部區域慈寧宮花園也得以一起開放給遊客。
此外,過去存放文物的城樓和角樓經修繕後逐座開放。
除了繼續古建築修繕的項目外,故宮還在同步進行環境整治。
近年來,故宮拆除占地14800平方米的135棟臨時建築,其中有59棟是彩鋼房。
此外,還將故宮博物院內的瀝青地面全部換成磚或石材等傳統建材的地面,過去圍在綠地邊的鐵欄杆也都去掉了。
與此同時,故宮還加強日常的零修、維修,使其保持「健康」的常態。
幾年修繕下來,故宮已經有條件擴大開放區域,據單霽翔介紹,「2014年故宮開放區域達到52%,2015年達到65%,2017年達到76%,目前已經開放到80%。
」 據悉,故宮目前已經開放了所有花園、大戲樓和紫禁城1200棟建築中唯一在民國時期建成的寶蘊樓。
應全民參與古建築保護 網際網路手段吸引億萬關注
修繕後的故宮得到前所未有的開放,單霽翔認為,保護文物是全民的責任,每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權利、義務、責任,大家都能夠參與到保護中來,不能在死守、不能再封閉保護,一定要每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授予權。
「人們來到故宮,不會再只往前走了,而是西面看展覽、東面看景區。
人流得以分散,對於景點來說,人流壓力就會小很多。
」單霽翔稱。
據其介紹,故宮博物院去年接待1670萬觀眾,「是全世界唯一一座每年接待上千萬遊客的博物館。
」但單霽翔認為,藉助網際網路技術,故宮接待遊客的能力可以從千萬級變成億萬級。
南都記者獲悉,故宮採用高清晰攝像手段將186萬件文物藏品和古建築照片放入故宮博物院官網,且每天更新,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瀏覽。
「前年紫禁城初雪的一組照片獲得了1425萬的訪問量,去年紅月亮來了,我們在晚上9點到11點拍了一組紅月亮照片放到網站上,獲得2000萬點擊率。
」 據悉,2017年故宮博物院網站獲得8.91億訪問量。
南都記者了解到,故宮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還建立了數字博物館、故宮社區等。
「故宮有全世界最好的數字博物館,人們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走進故宮的1200棟古建築群。
比如人們可以做虛擬的養心殿批奏摺、問大臣問題;我們還用3年4個月的時間建成數字故宮社區,千千萬萬的人要在我們網站上要地蓋房子,這是北京城唯一不要錢的地,不要錢的房子。
」單霽翔說。
在故宮修古建築隊伍解散5年後的轉折:從維修到研究性保護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令一批故宮匠人走到台前,圈粉無數。螢屏背後,受限於「招投標」制度,故宮「八大作」卻一度瀕臨「人去藝亡」。古建築或將「修一棟壞一棟」,迎接2020年故宮600歲生日的「世紀...
單霽翔:故宮186萬文物僅展出0.9% 未來全網上公布
「展示的文物從1%到2%,到3%,到明年年底8%以上,這樣人們才能看到更多的信息。這些文物也不是沉睡在庫房裡,而是它們每天能夠保養。」9月8日,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以「傳承·融合·新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