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今年與威尼斯雙年展跨界合作 邀請當代藝術家進入紫禁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資料圖片

2月26日,受洪範法律與經濟研究所之邀,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一場小規模的座談會上,分享了故宮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做法與經驗。

他透露,故宮今年將與威尼斯雙年展跨界合作,邀請18位中國當代最活躍的藝術家進入古老的紫禁城。

「在努力,當然也有風險,體制機制上要努力突破才行。

」他說。

參觀人流「削峰填谷」背後的故事

單霽翔曾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2012年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有媒體稱他是「臨危受命」:當年,故宮的年參觀人數首次突破千萬,又深陷失竊門、門票門等「十重門」的負面旋渦之中。

儘管如此,單霽翔有著諸多規劃,包括觀眾人數限流,開放面積擴大,更好地對故宮古建築及文物進行修繕和保護,等等。

五年過去,曾被認為棘手的大事小事,他真的一一實現。

單霽翔花大氣力推動的第一件事,就是觀眾人數限流,「削峰填谷」。

以往,故宮的觀眾人數過於集中在旺季,2012年10月2日,僅一天就有18萬人湧進故宮。

這不僅嚴重超過故宮的承載能力,也極大地損害人們的參觀體驗。

經過「削峰填谷」,現如今,故宮參觀者人頭涌涌的現象已不復再見。

資料圖片

2008年,故宮曾嘗試進行每日8萬觀眾的限流措施。

限流首日出現了前排遊客敲打售票窗口、後排遊客喊口號的混亂場面,故宮只能匆忙放行,限流措施也就此擱置。

「沒有預案,得不到社會理解。

」單霽翔總結。

為了平穩地重啟限流,故宮通過媒體、官網、微博微信等渠道反覆進行宣傳。

「主要是告訴大家為什麼要限流,讓他們知道限流後參觀感受會更好。

另外我們有措施,網上實名購票,淡季來臨還有優惠。

2015年,單日限流正式實施,公眾普遍給予了理解與支持的態度。

用單霽翔的話說,「人山人海的場景一去不復返了」。

網上售票的推行,也使得觀眾在現場售票窗口的等待時間縮短至三分鐘左右。

2016年統計顯示,故宮的淡季日均客流量是4.8萬人,旺季則是5.48萬人。

「旺季比淡季僅多了6800人,這是比較理想的趨勢。

」單霽翔表示,「削峰填谷」的工作很有效。

讓觀眾和文物都更有尊嚴」

在言談中,單霽翔反覆提及「尊嚴」一詞。

在他看來,不管是觀眾還是文物,都需要獲得更多的尊嚴。

一般的博物館,展出比例可達10%甚至是20%,而故宮的藏品太多,目前展出的僅占0.6%。

經過對故宮的一步步設計、開放、改造,單霽翔為沉睡在庫房裡的文物爭取了更多的展示空間。

如今,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故宮北院區也正在建設中,包括文物展廳、文物庫房、文物修復及修復對外展示用房等等,預計2020年建成。

一些藏在文物庫房的大體量文物,將在故宮北院區進行展示。

「文物的生命歷程比人長得多,如何讓它們有尊嚴地流傳下去,是每一代人的職責所在。

」單霽翔說,故宮今年還開放了文物醫院,1.3萬平米的空間內配備了各種適合中國文物修復的、最先進的設備,讓文物能像人們問診就醫一樣,得到規範、系統、科學的修復。

這些修復的過程,觀眾也可以看得到。

洪範法律與經濟研究所所長梁治平,認為單霽翔的工作「重要且神聖」。

「文物不僅屬於過去,也活在當下。

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這些文物,對於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來說,是十分要緊的事。

用VR領略故宮神秘與點亮紫禁城

近兩年,隨著故宮娃娃、朝珠耳機等文創產品的走紅,一向被視為莊嚴、肅穆乃至是高冷的故宮,也獲得了時尚、親民等稱讚。

對公眾來說,文創產品的創新確實更加直觀可感,但縱觀故宮五年來的一系列提升舉措,這座博物館還蘊藏著更深的發展潛力。

呆萌的故宮娃娃。

資料圖片

「短短几年的時間,故宮確實太多太多的變化,而且大家可能都不清楚。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長羅靜,把故宮的創新歸結為四個方面:理念、技術、組織、制度。

故宮有著多種數字化的展現方式:線上通過網站、App、社交平台等形式傳播故宮文化,線下通過數字展廳、數字導覽等技術設備幫助觀眾理解文物,還可以通過VR技術讓觀眾領略未開放的太和殿、養心殿等建築內部的神秘。

「去年是VR(虛擬現實)元年,其實故宮從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研究VR技術在博物館的應用。

」單霽翔說。

去年,單霽翔則帶領故宮人,點亮了紫禁城。

以前,故宮的前三殿、後三宮內長期沒有通電,一是因為木結構建築有火災隱患,二是因為光線長期照射容易造成藏品老化。

但這樣一來,宮殿內就很是昏暗,遊客只能擠擠挨挨地貼在窗戶上才能看清。

經過三年的仔細研究,冷光源、不發熱的LED燈方案被採納,故宮中軸線上的六大宮殿第一次有了人工照明。

從「修繕」到「研究性保護」文物

除了技術上的創新,故宮也迎來了不少組織與制度上的突破。

2014年,單霽翔發現工人在修繕中手藝不精、用料粗糙。

原來,這些工人都是中標單位找來的普通農民工,沒有接受過持久、專業的訓練。

單霽翔擔心「用這種方法會修一棟會壞一棟」,曾一度叫停故宮的「百年大修」。

為了破解這一局面,單霽翔再三向上級部門反映問題,終於獲得有關領導「特事特辦」的批示。

一批退休老專家得以被返聘,獲得與付出相適應的待遇。

經過系統培養的修繕技藝傳承人員,則可以不受戶籍制度限制,作為專業亟需人才得到安排。

更重要的是,故宮就此開始探索,從傳統的「修繕」到「研究性保護」的轉型之路。

二者的區別在於,研究性保護不再是簡單的建築工程,而是近似於考古發掘,對文物古建中的歷史信息加以深入的研究和保護。

皇家冰窖變服務區。

資料圖片

去年,故宮的西部區域開放,皇家冰窖成為了可供吃飯小憩的服務區,讓諸多遊客大呼「新鮮」、「驚喜」。

今年,新的驚喜仍將延續:紫禁城最大的家居庫房「南大庫」即將開放,作為倉儲式的明清家具展廳,「展示故宮2400多件故宮家具儲藏、保管的過程」。

對內,有著近600年歷史的故宮,正在經歷著新的生長。

對外,單霽翔也在謀求更多的跨界合作。

他說,今年故宮將承辦威尼斯雙年展,18位當代最活躍的藝術家,會為古老的紫禁城帶來新的活力。

推動創立文化版的「G20」峰會

單霽翔還有一個計劃,就是推動創立文化版的「G20」峰會。

去年,「2016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埃及、印度等8個文明古國受邀參加,簽署了「太和宣言」。

單霽翔透露,故宮今年還將邀請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20個文明古國,舉辦更具影響力的高峰論壇。

2016年10月19日,為期兩天的「2016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拉開序幕。

新華社記者發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對於博物館在國家文化事業發展中的價值與應發揮的作用,單霽翔表示,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在傳統文化的展示與活化方面下大力氣,融合先進的文保理念與科技手段,對故宮的文化價值進行系統地發掘與梳理,對內以喜聞樂見的文化展示內容和舒適的開放接待環境服務社會公眾,對外以文明古國的姿態和文化復興的重任溝通各國,講好中國故事。

他說:「紫禁城已經走過了近600年歲月,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瑰寶,我們希望它能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和文化綠洲,更希望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留給年輕人,留給未來。

采寫:南都記者 馮群星 發自北京

【注】洪範法律與經濟研究所由經濟學家吳敬璉教授和法學家江平教授於2002年發起成立,梁治平教授擔任所長。

研究所的宗旨是,通過學術界和實務界的綜合探討,推進法律與經濟以及相關領域的跨學科研究。

洪範研討會延續至今已超過10年,報告200餘期。

研討會規模精約,題旨扼要,每期邀請1位主講人作主題報告,另約請2-3位評議人,現場參會人員在40人左右。

研討會嚴格控制媒體出席,以保證自由而深入的研討氛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