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六瑞之玉璧的演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玉璧,是中國古代玉器中最為常見且流傳最為久遠的器類之一。

其存在幾乎貫穿整個古代玉器製作史,玉璧見證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演進。

玉璧也是「六瑞」中出現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禮器。

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

在《爾雅•釋器》中記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肉」代表器物外圍的玉,「好」代表中間的穿孔,邊為孔徑的兩倍便是璧。

玉璧最早發現於早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存中就有數量較多且製作較為精美的玉璧發現,其後於殷商、兩周發展,戰漢時隨著玉文化的繁榮玉璧達到鼎盛時期,歷經唐宋元清明後慢慢開始衰落。

新石器時代玉璧特徵

新石器晚期各種文化大多出現了玉璧,而又以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玉璧為代表,玉材採用的是當地所產的透閃石質玉材,多數不純,含有較多的青灰色、紅黃色雜質,土浸後常呈白霧狀。

早期的玉璧大多顯粗糙,邊緣不夠規整、璧體厚薄不均勻、表面留有明顯的切割痕跡。

到了中期,器形仍比較簡單,素麵無紋,但璧身圓整光滑、打磨較光亮,製作精細。

這時期的玉璧的尺寸較大,一般直徑在1尺左右,強烈地表現出顯貴者階層最大限度占有玉料的願望,而與這種願望相對應的主要是一種財富的觀念。

玉璧自早到晚的嬗變體現出追求圓大和精緻並重的趨勢,顯示出璧在良渚文化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的過程。

齊家文化的玉璧也是距今約3500年左右,相當於商代早期。

由於地處偏遠,中原地區已經進入青銅時代時,這裡還停留在新石器時代。

齊家文化時期的玉器種類很多,玉璧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個大類,相對於其他種類而言,其品種齊全,數量眾多,使用廣泛,影響深遠。

齊家文化時期玉器中以玉璧為多,有的甚至是半石半玉,還有石璧。

有的墓葬中隨葬大量玉璧,除少量屬於禮器類精品外,大部分是普品,說明當時人們除了崇玉愛玉外,還把玉璧當作財富。

甘肅武威皇娘娘台發掘的玉壁形制較為特別,有圓形、橢圓形和方形三種,多用綠色玉材和漢白玉琢成。

1975年第四次發掘中出土264件,為研究古代王璧的用途提供了一大批最直接的資料。

在齊家文化時代,玉璧被用來敬祭天地,但當時玉璧首先是一種財富。

或者直接就是一種高檔次的貨幣。

先民們用財富祭祀天地,也在情理之中。

這和後來《周禮》中所講的「禮天」含義應有所區別。

《周禮》中玉璧禮天,包含有用玉璧代表天的功能。

這時期的齊家文化中的玉璧應該還沒有此種功能。

從目前出土的器物可以看到,當時玉器的琢磨技術已較高,選料也較精良,已經盛行葬玉的習俗。

齊家文化玉璧

商周時期玉璧特徵

商周時期玉璧成為貴族階級專用的禮器。

祭天所用的玉璧分大璧、谷璧、蒲璧。

大璧徑長一尺二寸,天子禮天之器。

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

谷璧子所執,飾谷紋,取養人之義。

薄璧男所執,瑑飾為蒲形,蒲為席,取安人之義。

三者統稱為「拱璧」,因皆須兩手拱執。

對於為何用蒼璧祭天,漢代鄭玄解釋:「禮神者,必像其類。

」在古人眼裡,天無邊無際,所以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從而用圓璧來祭天。

那麼為什麼又是蒼璧呢?從我們經常所說的「蒼穹」等詞可以得知,古人認為天的顏色是蒼色的。

古語裡「蒼」「青」同意,蒼色其實就是現在的青色,如「蒼天可鑑」「青天大老爺」等詞語就可證明。

所以在禮器中的玉璧應該是圓形玉璧,玉料採用的應該是青玉,象徵著巨大的天體。

這時的玉璧尺寸小於新石器時代,璧面切割平整,內外緣厚度相同,外緣邊棱為圓角,兩面對鑽打孔,一般都很規整。

商代玉璧多素麵無紋;周代大璧無紋,小璧則有雕琢精美的紋飾。

紋飾題材主要為龍、鳳、鳥紋。

刻法常用寬細陰線加隱起陽紋相結合的手法,寬陰線斜挖而成,線條自然流暢,動物造型柔美,極具特色。

春秋戰國玉璧特徵

春秋之後,由於禮制衰落,玉壁開始大量被用來作佩飾玉和鹼葬用玉。

這一時期玉壁的用途相當廣泛,形式多樣,難以一概而論。

從總體看戰國與漢代雖同屬一種風格,但在具體的表現上,仍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特點。

戰國時期,玉璧質地較佳,多用青玉、白玉。

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異,一般佩帶的系璧尺寸較小,直徑在10厘米以內,殮葬用璧和作為禮器的璧稍大,直徑在15至25厘米之間。

戰國玉璧無論大小,璧體均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輥工規整,打磨光亮。

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狀,此為戰國玉璧的典型特徵。

在造型上此時開始出現出廓玉璧,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

戰國玉璧的裝飾紋飾豐富繁雜,前期流行蟠螭紋、蟠虺紋、勾雲紋等,後期谷紋、蒲紋和龍鳳紋、獸紋等占據了主導地位,還出現了兩組到三組不同紋飾帶狀布局的組合紋飾。

雕刻技法普遍運用粗細陰線相結合。

粗陰線碾壓成隱起效果,視之同淺浮雕一樣;細陰線能刻成像毛髮一樣細勁而流暢的線條,後人稱之為「髮絲雕」,被譽為戰國玉雕的絕技。

戰國玉雕刀工鋒利挺拔,轉角尖銳;動物身形扭曲,面目猙獰;谷紋、蒲紋排列整齊,顆粒小而密,碾磨得非常精細。

戰國 谷紋玉璧

兩漢時期玉璧特徵

漢代時,玉璧在整體風格上沿襲了戰國的風尚而略有變化。

玉質仍以白玉、青玉為主,但璧的形體普遍加大,璧形略厚。

1983年廣州南越王漢墓出土了一件玉璧,直徑達54厘米,堪稱中國之最。

漢代玉璧與戰國時的三角形立緣明顯不同,邊沿加寬,立緣剖面呈方形。

造型上,透空和出廓玉璧在漢代大為流行。

璧上紋飾仍以谷紋、蒲紋、龍鳳紋為主,但和戰國相比發生了兩點變化,一是谷紋、蒲紋的顆粒大而稀疏,起凸淺,穀粒上部渾圓。

二是組合紋飾更為流行,兩組或三組紋帶裝飾的玉璧相當普遍。

飾以吉祥內容的文字,也是漢代玉璧的特色之一。

但從總的水平看,漢代玉璧不及戰國的精細。

東漢時玉璧數量漸少,零星所見以素麵居多,璧形加厚,外緣立面略有弧度。

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出土了一塊獸銜玉璧,這件器物由一塊玉璧和雙目圓睜的獸首組成,通高18.2厘米、橫長13.8厘米,可上下轉動,是中原常見的鋪首形狀,是門上的裝飾物,但不同的是它在造型上打破了中原器物的對稱格局,表現出標新立異的風格,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漢代玉璧

宋元時期玉璧特徵

宋代仿古玉器興起,宋王朝很重視璧的使用,沿用了古代的用璧制度,仿戰國、兩漢的玉璧開始出現,但在雕刻刀法上又有所不同。

宋代的雕刻工具多是用砣子製作的,因此有砣制的痕跡出現。

此時期玉璧雖仿千古型,但同時也體現了許多當時琢玉的做法。

玉璧形體渾圓,邊沿呈圓形轉角,不見鋒棱,所仿谷釘稠密模糊,動物紋飾和造型在細部常有明顯不同。

刻有龍螭紋的玉璧,龍螭分叉長尾,叉尾內卷,具有宋代龍螭紋的特徵。

元代玉雕多仿唐代器形,玉璧製作也不例外,一般器形厚重;大璧少些,以小型居多,做系璧,供佩帶用,多數只在一面雕紋飾,璧形厚重,穀粒稀疏,排列無規律;動物紋飾帶有本朝的特點。

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較深,刀鋒常常出廓。

明清玉璧特徵

從流傳下來的明代玉璧實物看,數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質多選用青玉、白玉製作,加工不精。

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面玉璧淺浮雕螭虎紋,一面雕仿戰國時代的谷紋、雲紋或是臥蠶紋;二是根據古文獻記載中的玉璧式樣加以仿製,璧的兩面均飾有仿戰國、漢代的谷紋、雲紋或臥蠶紋,然後在璧體的邊沿外增加其他裝飾。

明代開始出現八卦紋飾的玉璧。

清代玉璧質料極佳,以白玉、青玉為主,主要是用於祭天和玩賞,其中除帝王所用的禮器和玩賞品以外,在民間也流行系璧和仿古璧。

清代玉璧小型的比較多,璧身較厚,孔較小,出現了中間帶活環套的雙聯璧。

玉璧上常用的紋飾除螭虎紋外,新出現了幾何紋圖案,含有寓意的吉祥圖案及人物圖案,也是清代玉璧中的常見裝飾。

清代乾隆時期大量改制舊玉,或將一面光素的璧面加刻紋飾,使之器形、圖案紋飾都顯示豐富多彩的形式。

清代仿古和偽古的玉璧十分逼真,還創造廠清代特有的闊帶幾何紋玉璧。

清代後期,玉璧的質料較差,做工粗糙,雕琢不成章法,只求其形,不求其工,工藝水平大大下降。

作者:古方

編輯:大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珍玉的鑑賞(9)「漢代玉器」四

四、禮儀玉祈祥福自古玉璧用於祭祀、饋贈、斂葬裝飾,這種形式持續了很多年,到了漢代仍然大量的存在。祭天的功能雖然在減退,但是玉璧上雕刻的谷紋、蒲紋、鳳紋、獸面紋等紋飾依然存在。漢代人希望通過用玉璧...

禮儀玉和葬玉(1)

禮器是古代禮制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玉禮器主要用於祭祀活動,但並非泛指禮儀中所用的一切玉器,而是專指璧、琮、圭、璋、璜、琥這六種玉器,稱之為「六器」。《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

禮儀玉和葬玉的區別

禮儀玉和葬玉禮器是古代禮制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玉禮器主要用於祭祀活動,但並非泛指禮儀中所用的一切玉器,而是專指璧、琮、圭、璋、璜、琥這六種玉器,稱之為「六器」。《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

歷代玉璧的特點

新石器時代晚期各種文化大多出現了玉璧,而又以環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璧最為代表,一般認為玉材採用的是當地所產的透閃石質玉材,多數不純,含有較多的青灰色、紅黃色雜質,土浸後常呈白霧狀。早期的玉璧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