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玉和葬玉的區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禮儀玉和葬玉

禮器是古代禮制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玉禮器主要用於祭祀活動,但並非泛指禮儀中所用的一切玉器,而是專指璧、琮、圭、璋、璜、琥這六種玉器,稱之為「六器」。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

」古人主張天圓地方,「以蒼璧禮天」,那是因為天是圓的,又是蒼色(青色)的緣故;「以黃琮禮地」,那是因為地是黃而方的。

古人以玉的顏色和形制,來配合陰陽五行之說,從而產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禮器。

儀仗器主要是在重要場合中執以示權,或旁侍以增威儀的器具,用以保持統治者的尊嚴。

儀仗玉包括玉斧、玉戚、玉鉞、玉戈、玉刀等,都是象徵性的武器。

喪葬之禮在中國起源很早,早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文化中,就發現有許多散布在屍骸附近的石珠、獸牙等,這說明當時已有隨葬的器物及風俗。

到了漢代,厚葬之風日盛,葬玉更是極為普遍。

人們相信玉有保存屍體的功用,認為屍體入葬時,會遇到水銀浸泡,而水銀遇玉就會凝固,所以以玉斂屍就會使屍體不腐爛,從而產生再生的可能。

真正的純隨葬玉不是泛指所有的埋葬在墓中的玉器,是指那些專門為保存屍體而製作的玉器,主要包括:玉握、玉塞、玉衣、玉玲等。

玉璧

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

《爾雅·釋器》載:「肉(器體)倍好(穿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這種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璧、瑗,環3種。

從近年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製作玉器時,對於玉璧的yL徑與器體的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今天我們習慣上把寬邊小孔的圓狀器統稱作璧,而窄邊大口徑的稱為環,一般不再用「瑗」這一名稱。

早期玉璧

新石器晚期各種文化大多出現了玉璧,長江流域以良渚文化玉璧為代表,玉材採用的是當地所產的透閃石質玉材,多數不純,含有較多的青灰色、紅黃色雜質,土浸後常呈白霧狀。

玉璧的尺寸較大,一般直徑在1尺左右;製作不夠規整,璧體往往厚薄不勻,有的表面留有鋸痕。

其特徵是外緣薄,內緣厚,中央孔徑較小。

打孔有對鑽、單面鑽兩種,使用對鑽法打孔的,孔洞中往往留有台痕。

玉璧大多素麵無紋,打磨較光亮。

商周時期玉璧成為貴族階級專用的禮器。

這時的玉璧尺寸小於新石器時代,璧面切割平整,內外緣厚度相同,外緣邊棱為圓角,兩面對鑽打孔,一般都很規整。

商代玉璧多素麵無紋;周代大璧無紋,小璧則有雕琢精美的紋飾。

紋飾題材主要為龍、鳳、鳥紋。

刻法常用寬細陰線加隱起陽紋相結合的手法,寬陰線斜挖而成,極具特色。

周代紋飾弧線較多,線條自然流暢,動物造型柔美。

戰國至兩漢,由於禮制衰落,玉壁開始大量被用來作佩飾玉和鹼葬用玉。

這一時期玉壁的用途相當廣泛,形式多樣,難以一概而論。

從總體看戰國與漢代雖同屬一種風格,但在具體的表現上,仍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特點。

谷紋大玉璧 東周 直徑21.5厘米

青玉,淺浮雕排列整齊的谷紋,緊密晶瑩。

谷紋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意。

這種大型玉璧是一種禮玉,可能已不在服飾中佩帶。

白玉蠶紋壁 戰國 直徑7厘米

玉璧在商周以前均用以祭天,屬禮器。

有學者認為璧頂於琮上,孔門相對,以此祭祀天地,以通神靈,而墓葬時用璧墊於背上,亦是此意,有助於亡者的往生。

龍形玉佩和谷紋璧 戰國 18×12.7厘米;19×12.6厘米

龍形玉佩和谷紋璧共兩對,是用一整塊玉料劃開後分別製成。

玉佩紋飾陰刻,玉璧紋樣採用壓地技法,從谷紋排列來看,它的製作已有畫稿,為漢代蒲紋璧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漢晉玉璧

戰國時期,玉璧質地較佳,多用青玉、白玉。

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異,一般佩帶的系璧尺寸較小,直徑在10厘米以內,殮葬用璧和作為禮器的璧稍大,直徑在15至25厘米之間。

戰國玉璧無論大小,璧體均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輥工規整,打磨光亮。

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狀,此為戰國玉璧的典型特徵。

在造型上此時開始出現出廓玉璧,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

戰國玉璧的裝飾紋飾豐富繁雜,前期流行蟠螭紋、蟠虺紋、勾雲紋等,後期谷紋、蒲紋和龍鳳紋、獸紋等占據了主導地位,還出現了兩組到三組不同紋飾帶狀布局的組合紋飾。

雕刻技法普遍運用粗細陰線相結合。

粗陰線碾壓成隱起效果,視之同淺浮雕一樣;細陰線能刻成像毛髮一樣細勁而流暢的線條,後人稱之為「髮絲雕」,被譽為戰國玉雕的絕技。

戰國玉雕刀工鋒利挺拔,轉角尖銳;動物身形扭曲,面目猙獰;谷紋、蒲紋排列整齊,顆粒小而密,碾磨得非常精細。

漢代時,玉璧在整體風格上沿襲了戰國的風尚而略有變化。

玉質仍以白玉、青玉為主,但璧的形體普遍加大,璧形略厚。

1983年廣州南越王漢墓出土了一件玉璧,直徑達54厘米,堪稱中國之最。

漢代玉璧與戰國時的三角形立緣明顯不同,邊沿加寬,立緣剖面呈方形。

造型上,透空和出廓玉璧在漢代大為流行。

璧上紋飾仍以谷紋、蒲紋、龍鳳紋為主,但和戰國相比發生了兩點變化,一是谷紋、蒲紋的顆粒大而稀疏,二是組合紋飾更為流行,兩組或三組紋帶裝飾的玉璧相當普遍。

飾以吉祥內容的文字,也是漢代玉璧的特色之一。

但從總的水平看,漢代玉璧不及戰國的精細。

東漢時玉璧數量漸少,璧形加厚,外緣立面略有弧度。

東漢以後玉璧少見,零星所見以素麵居多。

青玉蟠螭谷紋璧 25×0.7厘米

璧面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飾蒲格谷紋,外區飾蟠螭紋。

這種璧面刻出內,外區紋飾的玉壁,是戰國晚期出現的一種玉璧新裝飾紋樣,併流行於整個漢代。

漢時紋飾基本上沒什麼變化,只是偶爾可見到帶有了一周紋飾樣帶狀的玉璧:即在內孔周圍再加刻一周紋飾,但這種玉璧尺寸較大。

青玉臥蠶紋璧 直徑14.3厘米

青玉,多黑褐色沁,雙面雕飾臥蠶紋,臥蠶紋亦即谷紋。

排列緊密規則,琢磨精緻,瑩如露珠,為典型漢璧形式。

青玉蒲紋獸面紋璧 直徑20.5厘米

青灰色,多墨色斑。

以絲束紋為界,內層淺浮雕規則飽滿的蒲紋,外層以減地陽突法刻獸面紋。

刀法熟煉,體大精美。

宋元明清玉璧

宋代仿古玉器興起,仿戰國、兩漢的玉璧開始出現,但在雕刻刀法上又有所不同。

宋代的雕刻工具多是用砣子製作的,因此有砣制的痕跡出現。

此時期玉璧雖仿千古型,但同時也體現了許多當時琢玉的做法。

玉璧形體渾圓,邊沿呈圓形轉角,不見鋒棱,所仿谷釘稠密模糊,動物紋飾和造型在細部常有明顯刁不同。

元代玉雕多仿唐代器形,玉璧製作也不例外,一般器形厚重;大璧少些,以小型居多,做系璧,供佩帶用,多數只在一面雕紋飾,璧形厚重,穀粒稀疏,排列無規律;動物紋飾帶有本朝的特點。

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較深,刀鋒常常出廓。

從流傳下來的明代玉璧實物看,數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質多選用青玉、白玉製作,加工不精。

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面玉璧淺浮雕螭虎紋,一面雕仿戰國時代的谷紋、雲紋或是臥蠶紋;二是根據古文獻記載中的玉璧式樣加以仿製,璧的兩面均飾有仿戰國、漢代的谷紋、雲紋或臥蠶紋,然後在璧體的邊沿外增加其他裝飾。

明代開始出現八卦紋飾的玉璧。

清代玉璧質料極佳,以白玉、青玉為主,作為陪葬用是很少的,主要是用於祭天和玩賞,其中除帝王所用的禮器和玩賞品以外,在民間也流行系璧和仿古璧。

清代玉璧小型的比較多,璧身較厚,孔較小,出現了中間帶活環套的雙聯璧。

玉璧上常用的紋飾除螭虎紋外,新出現了幾何紋圖案,含有寓意的吉祥圖案及人物圖案,也是清代玉璧中的常見裝飾。

清代乾隆時期大量改制舊玉,或將一面光素的璧面加刻紋飾,使之器形、圖案紋飾都顯示豐富多彩的形式。

清代仿古和偽古的玉璧十分逼真,還創造廠清代特有的闊帶幾何紋玉璧。

清代後期,玉璧的質料較差,做工粗糙,雕琢不成章法,只求其形,不求其工,工藝水平大大下降。

黃玉龍紋璧 直徑7.6厘米

宋王朝很重視璧的使用,沿用了古代的用璧制度,並製造了大量玉璧。

此璧多褐色沁,陰刻龍紋,刻工遒勁粗獷,曲線跌宕起伏。

白玉鏤空鳳穿花璧 9.3×0.6厘米

玉為青白色,局部有黃色斑浸,正面鏤雕一展翅飛翔的鳳,並襯以纏枝牡丹,背面平磨,內外緣各有紋一周,雕琢精美,風格華麗。

白玉大雁紋系璧 直徑5.5厘米

玉質潔白瑩澗,淺浮雕兼鏤雕大雁,身態呈翔浮狀,清麗優美。

中心透空可用作穿系。

白玉蟠螭紋系璧 5.8×1.1厘米

以純白玉鏤雕而咸。

螭為雙身,對稱環繞於一谷紋環上,螭首正面直視,雙目炯炯有神。

雕琢精緻,拋光平滑。

附:玉器鑑定的要點

對於任何一件古玩來說,鑑定是收藏的前提,不懂鑑定就無法成為一個好的收藏家。

具體到玉器來說,要鑑定古玉,首先要認識它的紋飾,掌握了各個時期紋飾變化的特徵,就對「斷代」的把握有了相當大的準確性。

因為紋飾是雕琢在玉器上的一種時代符號,不論哪個朝代的紋飾,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徵。

對一件玉器的紋飾特色有了一定的判斷後,就需要考慮以下4個主題:玉質好不好、琢工精不精,沁色美不美、底子平不平。

任何古玉鑑定,都應該圍繞這4個要點進行。

好玉質就是指玉石本身結構精密,質地溫潤、細膩、堅硬,石性少而無雜質,有寶光,看上去不粗澀、不呆滯。

精琢工就是指精雕細琢,線條流暢,底子平滑,轉折有序,不會給人以粗製濫造的感覺。

沁色是玉器在墓葬中受到各種礦物質的侵染,所呈現出的不同顏色。

美沁色就是指出土古玉身上自帶的歷史痕跡,顏色效果令人美不勝收。

一件好的玉器除琢工好外,玉地也應非常平滑。

就算一些粗品原件,表現在玉器平面上的刀工線條也是十分簡潔明快的,粗拙得非常可愛,絕不同於現在的機器工藝。

除此之外,也應注意對於玉器製造年代的鑑定。

同樣年代、同樣材料製成的玉器,有些看來像是古玉,有些卻似新琢。

同時仿古做舊的玉器又大量充斥市場,鑑定古玉時一定要仔細辨別。

與作者交流加微信:1590092368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禮器 傳統玉之一 —— 玉璧

玉璧是一種中心有穿孔的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爾雅·釋器》載:"肉(周圍的邊)倍好(中心的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依據中心孔徑的巨細把這種片狀圓形玉...

古方:六瑞之玉璧的演變

玉璧,是中國古代玉器中最為常見且流傳最為久遠的器類之一。其存在幾乎貫穿整個古代玉器製作史,玉璧見證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演進。玉璧也是「六瑞」中出現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禮器。是一...

歷代玉璧的特點

新石器時代晚期各種文化大多出現了玉璧,而又以環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璧最為代表,一般認為玉材採用的是當地所產的透閃石質玉材,多數不純,含有較多的青灰色、紅黃色雜質,土浸後常呈白霧狀。早期的玉璧大多...

禮儀玉和葬玉(1)

禮器是古代禮制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玉禮器主要用於祭祀活動,但並非泛指禮儀中所用的一切玉器,而是專指璧、琮、圭、璋、璜、琥這六種玉器,稱之為「六器」。《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