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錢塘江現千年前13米長海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年12月1日,由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的2016年度浙江重要考古發現評議會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開。

來自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考古學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等共15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評議會。

會議對2016年度浙江全省範圍內開展的考古發掘、調查和勘探項目進行遴選,通過單位推薦、專題匯報及專家討論的形式,最終評議出八個項目作為2016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

分別為:良渚古城遺址城內考古發掘、上林湖後司岙秘色瓷窯址、嘉興子城遺址、杭州市常青古海塘遺址、寧波市大榭遺址、明州羅城遺址、寧波市上水岙窯址、溫州蒼南海防城址勘探。


壹、良渚古城遺址城內考古發掘

發掘時間:2016 年1 月至12月

發掘地點: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劉斌

良渚古城自2007 年以來,經過十年連續不斷的考古工作,確認了由宮殿區、內城、外郭城組成的面積約8km²的核心區(圖1),以及外圍水利系統和城外聚落構成的面積達100km²的城郊體系(圖2)。

良渚古城核心區結構圖

2009 年以來,重點對古城核心區進行了勘探和解剖發掘,至2016 年,基本搞清了外郭城以及城內宮殿區、貴族墓地等的基本布局。


一、良渚古城莫角山宮殿區的初步認識

莫角山宮殿區位於城內正中心,由古尚頂土台和其上的大莫角山、小莫角山、烏龜山三座宮殿基址(圖3)組成。

古尚頂土台東西長約630、南北寬約450米,相對高約9米,通過大規模勘探、長探溝發掘配合探方全面揭露等方法,基本搞清了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古尚頂平台上的房屋台基分布情況,對莫角山宮殿區的堆築過程和方法也有了基本的認識。

莫角山宮殿區布局及鑽探剖面

古尚頂平台的發掘確定了宮殿區中部大型沙土廣場的分布範圍,面積約7萬平方米,推測是莫角山宮殿區內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

在沙土廣場南部和東部還發現東西成排、南北成列的9座房屋台基,面積在200-500平方米之間,排列相當整齊,可能是宮殿區內的貴族居所。


古尚頂平台上房屋台基(黃色)及石頭牆基(黑色)分布圖

二、姜家山貴族墓地的發掘和城內格局的新認識

姜家山位於莫角山西部、反山南部,在姜家山土台西坡清理了一處良渚文化貴族墓地,發掘墓葬14座,大致呈三排分布(圖10—12),共出土文物425件組,以單件計644件。

根據出土文物判斷,其年代與反山墓地接近,等級相當於反山墓葬的第三到第四等級,但墓地內頭向、男女墓排列等頗具特色,為良渚文化貴族墓地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姜家山墓地的發掘使我們認識到莫角山宮殿區以西王陵及貴族墓地區域的存在,這一區域從北到南分別由反山、姜家山、桑樹頭王陵等組成。

莫角山宮殿區、王陵及貴族墓地、皇墳山台地等構成了良渚古城的核心區域。

姜家山M1出土玉石器

三、城內南北向主河道——鍾家港河道的發掘

良渚古城城內河網密布,位於城內宮殿區以東的鐘家港古河道,是城內的南北主幹道。

鍾家港南段西岸的李家山台地邊緣揭露出保存良好的木構護岸遺蹟,台地邊的廢棄堆積中出土較多漆木器及一些木器坯料。

河道東岸的鐘家村台地上發現較大面積的紅燒土堆積,在台地邊緣的生活廢棄堆積中出土大量的燧石石片、玉料、玉鑽芯、石鑽芯等。

顯示李家山和鍾家村台地上可能分別存在漆木器和玉石器作坊,這是城內首次發現手工業作坊區,根據以往材料推測良渚古城核心區除宮殿區外主要應該是手工業作坊區。

鍾家港南段西岸揭露的護岸遺蹟航拍

鍾家港南段發掘出土的玉料

鍾家港南段發掘出土的玉鑽芯


貳、上林湖後司岙秘色瓷窯址

發掘時間:2016 年1月至12 月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谿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項目負責人:沈岳明

上林湖是唐宋時期越窯的中心窯場,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時期全國的窯業中心,代表了公元9-11 世紀中國青瓷燒造技藝的最高成就。

後司岙窯址是上林湖越窯遺址中最核心窯址,產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質量精、種類豐富,是晚唐五代時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燒造地。

後司岙窯址遠眺

後司岙窯址位於浙江省慈谿市橋頭鎮上林湖中部的西岸邊,編號為Y66,這裡是上林湖越窯遺址的最核心位置。

發掘面積近1100 平方米。

揭露包括龍窯爐、房址、貯泥池、釉料缸等在內的豐富作坊遺蹟,清理了厚達4 米多的廢品堆積,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內的大量晚唐五代時期越窯青瓷精品。


此次發掘基本理清了以後司岙窯址為代表的晚唐五代時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與生產工藝、秘色瓷窯場基本格局、唐代法門寺地宮與五代吳越國錢氏家族墓出土秘色瓷的產地問題。

窯址發掘現場

現場清洗標本

瓷質匣缽層的正攝影像圖

後司岙窯址出土的秘色瓷產品,與唐代法門寺地宮中以及五代吳越國錢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僅在器型、胎釉特徵上十分接近,而且裝燒方法亦幾乎完全相同,其中八棱凈瓶目前僅見於後司岙窯址中。

因此可以確定,晚唐五代時期的絕大多數秘色瓷器當為本窯址的產品,後司岙窯址是晚唐五代時期燒造宮廷用瓷的主要窯場,代表了這一時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開創的以天青色為特徵的秘色瓷產品,不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飛躍,同時成了此後高等級青瓷的代名詞,影響到後代包括汝窯、南宋官窯、龍泉窯、高麗青瓷等一大批名窯生產與整個社會的審美取向。


秘色瓷八棱凈瓶

秘色瓷枕

使用瓷質匣缽裝燒的秘色瓷凈瓶

官字款瓷質匣缽


叄、嘉興子城遺址

發掘時間:2016 年2 月至12 月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興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鄭嘉勵

嘉興子城遺址位於嘉興老城區偏東南區域,範圍北至中山東路,東至建國南路,南至府前街,西至紫陽街,總占地面積約7.5 萬平方米。

子城是嘉興自五代天福五年(940)升格為州府城市以來的歷代衙署所在地,素來是嘉興城市的政治中心。

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占領嘉興時將其改為聽王府。

民國至今相繼為軍隊營房和浙江省榮軍醫院等機構所在地。

子城的南門——譙樓,更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嘉興的歷史文化地標。

譙樓

本次考古調查勘探工作根據實際狀況,將子城遺址劃分為三個勘探區域:Ⅰ區,位於譙樓東側,為探明南城牆位置,發現宋代南城牆、明清道路及晚清民國石板路等遺蹟;Ⅱ區,位於譙樓北面中軸線及其兩側,目的為探明中軸線的建築布局,發現宋代至明清時期甬道、房址等大量遺蹟,由南往北分別為明清甬道、房址1、房址2、房址3、房址4、房址5、房址6;Ⅲ區,位於子城西北角,為探明北城牆和西城牆位置,發現宋代北城牆、西城牆、高台建築基礎、明清圍牆及牆外道路等遺蹟。


嘉興子城發掘平面圖

南城牆平面

一區晚清民國石板路

北城牆高台建築基礎

城市考古向來是歷史時期考古的核心議題,而子城是一個州府城市絕對的政治中心。

在江南地區的「古今重疊型」城市,因為子城通常位於城市的絕對中心,子城遺址通常很難保留下來。

在整個浙江乃至中國南方地區而言,只有嘉興子城遺址幾乎完整保留至今,並且具有全面揭露和展示的基本條件。


通過目前的考古調查勘探,可知子城的城牆和城內遺址保存狀況較好,具有還原中古時期江南子城面貌的基本條件,這對於研究唐宋衙署建築和城市制度都有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肆、杭州市常青古海塘遺址

發掘時間:2016 年8 月至11 月

發掘地點:杭州市江干區秋濤路、碑亭路口西側

發掘單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周學斌

在杭州市江干區的常青區塊,發掘出一段明清時期的錢塘江古海塘。

此次共發掘TG1、TG2 兩個探溝,均發現古海塘遺存,形制結構基本一致,均為石塘結構,迎水面石條(板)砌築,背水面以夯土堤為戧,大致西南—東北走向,橫截面呈梯形,上小底大。

TG1 揭露部分海塘長13 米,上寬5 米(含3.6 米寬附土),底寬10.2 米(含附土寬),深6.6 米。

整個石塘迎水面從下至上均逐層收分。

錢塘江古海塘與長城、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是過去保護太湖平原、寧紹平原免受洪潮侵襲的重要屏障。

杭州「因湖而名」,也「因塘而存」,塘指的就是錢塘江海塘。

千百年來,為抵禦洪潮災害,杭州在錢塘江河口兩岸修築了不同類型的海塘,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期。

明清以來,杭州物產豐富、百姓富裕,修築錢塘江海塘被上升為國家工程。

TG1 石塘體頂面鐵鉚釘

TG2 石塘體迎水面

TG2 石塘體背水面

此次考古發現的三組古海塘遺存,上、下疊壓關係明顯,第一組塘體的年代應為清代,第二、三組塘體應為宋元時期所築。

此次發現,為錢塘江古海塘研究及水利工程史的研究增添了不可多得的新的實物資料。



伍、寧波市大榭遺址

發掘時間:2016 年4 月至11 月

發掘地點: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大榭街道下廠村

發掘單位: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合作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北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等

項目負責人:雷少

大榭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大榭街道下廠村,於2008 年6 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2015 年9 至12 月為配合大榭開發區建設進行了搶救性勘探和試掘。

2016 年4至11 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諸多科研機構對大榭遺址實施了Ⅰ期發掘,發掘面積4000 平方米,共清理不同時期遺蹟現象50 余處,出土各類文物標本200 余件。

Ⅰ期發掘情況表明,大榭遺址地層堆積深度約1-2.5 米,文化層可劃分為四個大層,相對應的年代由早至晚分別為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商周和宋元時期。

大榭島地理位置示意圖

大榭遺址I 期發掘區斜視角航拍

良渚文化遺存年代大體相當於良渚文化中、晚期階段,主體系人工在地表堆築的土台型遺存,絕大部分地層堆積屬於土台的組成部分。

遺蹟發現有28 個灰坑和1 座墓葬。


良渚文化墓葬

良渚文化石鉞

良渚文化石鉞

錢山漾文化遺存主體系人工在良渚文化土台基礎之上擴展和加高堆築而成,地層堆積是土台的構成部分。

遺蹟發現1 處小砂台、7 處灶址、1 個大坑、7 處燒土堆和3 處陶片堆,經專家考察和化學測試,這些遺蹟有可能是當時的製鹽遺存。


錢山漾文化燒土堆

錢山漾文化陶片堆

商周時期遺存年代大體相當於春秋戰國時期,系當時人們利用史前時期土台居住和生活形成。

地層堆積分布零散、單薄,遺蹟僅發現2 個灰坑。

出土遺物也十分稀少,僅見有少量印紋硬陶罐,原始瓷豆、杯、缽,青銅耨等。


商周時期原始瓷

大榭遺址系寧波在海島之上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海島上能發現這種保存狀況較好且時代自史前一直延續至宋元時期的聚落遺址十分難得。

同時,大榭遺址地理位置獨特,在史前和商周時期可以說是寧紹平原與舟山群島之間文化交流、傳播和人群遷徙、交往的橋樑,其發現對於探討那一時期的海陸環境變遷、人地關係、製鹽歷史和浙東地區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陸、明州羅城遺址

發掘時間:2016 年8 月至12 月

發掘地點: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西門口

發掘單位: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合作單位:廈門大學

項目負責人:林國聰

明州羅城城牆遺址(望京門段)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中山西路以北、中憲巷以南、望京路以東、效實巷以西。

2016 年8 至9 月,為配合寧波市中山路綜合整治工程9#地塊望京門文化公園工程建設,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廈門大學對該工程建設範圍進行了探溝式重點勘探和試掘,並於10 月正式啟動了為期約3 個月的發掘工作。

勘探與試掘面積共4000 平方米,發掘面積900 平方米。

截止目前,已發現1 處城牆遺址、3 座建築基址、4 個灰坑和6 座古墓,出土大量唐宋以來陶瓷、磚瓦、銅錢類遺物。

其中建築基址均位於城牆內側,古墓均位於城牆外側。

寧郡地輿圖

地表平整與探溝布設

城牆遺蹟

出土瓷器

出土陶塑像

根據試掘出土遺物分析,此次發現的古城牆始建年代當不晚於五代時期,結合文獻記載及其具體位置,可初步推斷為明州(今寧波)羅城城牆望京門北側的一段。


城牆是見證古代城市發展最為重要的物證之一。

明州羅城城牆(望京門段)的發現,為我國古代州府級城市布局、城牆結構和寧波城市發展史研究提供了寶貴案例。


柒、寧波市上水岙窯址

發掘時間:2016 年2 月至11 月

發掘地點:浙江省寧波市東錢湖旅遊度假區上水村

發掘單位: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羅鵬

上水岙窯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東錢湖旅遊度假區上水村境內。

2016 年2 月至11 月,為配合寧波中國-中東歐投資貿易博覽會永久會址項目建設,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項目所在地塊進行了考古發掘,在上水岙發現並清理龍窯窯爐兩條,出土大批精美的越窯青瓷器和窯具等遺物。

發現的兩條窯爐皆為依山而建的龍窯,磚砌而成,其窯頭部分均保存較好,但一號窯爐窯尾部分已被破壞,二號窯爐窯尾部分尚存。

從窯頭由南往北收縮的三處火膛遺蹟看,這兩條龍窯均屬同一窯爐的三次重修再利用,每條窯爐系不同時期的3 座龍窯疊壓而成。

以二號窯爐為例,保留有窯頭、窯床、窯壁、窯門、排煙室等部分;窯頂已坍塌,塌磚雜亂,無法復原頂部結構及投柴孔分布情況;窯尾保留有排煙室隔牆和窯壁磚倒塌的痕跡。

上水岙窯址地理位置示意圖

一號窯爐全景

二號窯爐全景

出土遺物具有以下方面的特點:一是種類豐富,主要包括碗、盤、杯、盞等越窯青瓷產品和匣缽、墊圈、複合型墊具等燒窯用具;二是造型別致,發現了以往越窯考古中少見的器形,如仿青銅禮器的越窯青瓷花口尊和鏤雕鳳紋、龍紋香熏等;三是裝飾工藝繁複,集多種工藝於一身,刻劃花、淺浮雕、鏤雕、堆塑等工藝大量運用,使器物呈現多層次的立體浮雕感;四是紋飾精美多樣;五是器物上大量刻劃文字,如「大」「內」「千」「十」「弟子曾…」「…申日…下廟」「周置」「大吉」「曾州」「上清」等;六是出土的各式窯具上大量黏附各類器物,為研究越窯的燒制工藝提供了實物例證。

根據出土遺物特徵分析,其主體遺存時代為北宋中期。


越窯青瓷花口蓮瓣紋尊

雀繞牡丹紋缽

變形摩羯紋盤

綜合來看,上水岙窯址發現的龍窯窯爐雖局部破損,但整體尚存,結構清晰,關鍵部位火膛和窯尾排煙系統保存較好。

發現的產品檔次多元,可分為三類:一類為普通日用瓷;一類為高級定燒瓷;一類可能為出口外銷瓷。

其發現與發掘,對研究十世紀晚期到北宋中期越窯燒制工藝水平、東錢湖窯場生產狀況和我國古代青瓷發展史和「海上絲綢之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捌、溫州蒼南海防城址勘探

發掘時間:2016 年8月至10 月

發掘地點:溫州市蒼南縣馬站鎮霧城村壯士所城、蒲城村蒲壯所城,赤溪鎮白灣村白灣堡

發掘單位: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項目負責人:梁岩華

為配合蒼南縣海防城址蒲壯所城、壯士所城、白灣堡的維修保護,溫州文物保護考古所兩年來連續對該三處城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取得了重要進展。

1.白灣堡:查明了白灣堡的平面布局、門址形制及城牆壘築方法。

堡規制方正,周長約500 米,門洞底寬2.3 米,進深7.1 米,兩壁及地面有閘槽,內側安木門。

通過與史料相對比,我們認為該堡砌築講究,門址形制與砌法與所城一致,為防敵人登岸,海邊設有三道防禦牆,應即《兩浙海防類考續編》等海防史籍中所記載的七溪寨。

白灣堡鳥瞰

白灣堡南城門址

2.壯士所城:清理和揭示了南城牆結構及兩側散水、南門址兩側城牆與階道、東門址及其兩側登城階道遺蹟、東城牆下水道及其內側排水系統結構布局等重要遺蹟現象,為明代海防城址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例。

該遺址保存狀況較理想,城內住戶少,主要為耕地,遺蹟上土層極薄,近牆處一般為20-30 厘米。

城址廢棄後,一直未受大的干擾,具備建遺址公園的理想條件。


壯士所城勘探區域示意圖

壯士所城南城牆外側散水

3.蒲壯所城:對坍塌損毀嚴重的所城北段城址(長約800米)進行了調查和勘探,找出了清晰的外城牆遺蹟,發現敵台1 處、門址1 處(位於西北側,時間可能偏晚),在敵台內側發現房址1 處。

此外,城牆內側還發現馬道遺蹟。

上述遺蹟為北城牆的修復提供了實證。

據《溫處海防圖略》記載,蒲壯所城有東西南北四門,但後來北門廢棄。

目前仍在對北門遺蹟進行確認。


《溫州海防圖略》蒲壯所城防區圖

蒲壯所城北段城址遠觀

蒲壯所城北城牆內側馬道

上述城址的調查勘探成果,不僅糾正了此前的一些錯誤觀點,彌補了四有檔案之不足,而且通過與相關史料的對比分析,有力地推進了溫州市海防遺址的調查和研究,對追蹤明代中後期布防理念的演變軌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看完了上述簡介,各位看官是不是還沒有過癮呢?不要著急!評議會同時決定,將於12月17日在杭州西湖博物館舉辦一場面向社會公眾的「2016年度浙江重要考古發現公眾分享會」,屆時將推出良渚古城遺址城內考古發掘、上林湖後司岙秘色瓷窯址、寧波市大榭遺址、溫州蒼南海防城址勘探等四個考古項目與公眾分享考古成果。

歡迎大家親臨現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浙江公布年度八大考古重要發現

中青在線杭州12月25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今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介紹,寧波奉化下王渡遺址、杭州良渚古城鍾家港及池中寺遺址、寧波大榭史前製鹽...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泉水邊穿越萬年前的古營地和遺珍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發掘單位:寧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項目負責人:彭菲專家點評:在遺址發掘出距今4800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