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寺中的老貴族——法門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創 西行

法門寺第一次進入我的腦海是1987年重修法門寺磚塔時,發掘出地宮裡珍藏的四枚佛骨真身舍利子並大唐時期供奉的大批珍貴文物,特別是世間僅存唯一釋迦摩尼指骨舍利的發現,轟動整個佛教界,成為當年考古界宗教界的頭條新聞。

那一年我剛好在北京讀書,我們的好友同學就來自法門寺中學。

這就是法門寺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之後就是1992年我第一次到西安,第一次到法門寺,在法門寺地宮瞻仰了佛骨真身舍利子,見到了當時新華社記者拍攝的薄如蟬翼的高僧照片,法門寺再次給我留下了神秘的印象。

法門寺,又名「真身寶塔」,位於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寶雞市,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九大奇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傳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約有1700多年歷史,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

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法門寺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寺廟所在的法門寺文化景區為國家AAAAA級景區。

法門寺地宮是迄今所見最大的塔下地宮。

寶雞法門寺地宮其出土了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銅浮屠、八重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等佛教至高寶物,法門寺珍寶館擁有出土於法門寺地宮的兩千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為世界寺廟之最。

初建法門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

據傳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層,塔下設有地宮,地宮中存放著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槨,內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

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寶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

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

法門寺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在戰火紛繁的十六國和南北朝混戰時期屢遭破壞,特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採納崔浩的建議,禁佛教,毀佛經、佛像和塔寺,致使該寺舍利塔在劫難逃,成為廢墟。

但當時仍有信徒不斷前來燒香敬佛,這裡被當時的人們稱為「聖冢」。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復阿育王寺和舍利塔。

並於西魏恭帝元魏二年(公元555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法門寺由此名聲大振,始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勝地之一。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稱「成實道場」,舍利塔隨謂"成實道場合利塔"。

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

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改"成實道場"為"法門寺",塔也名為"法門寺舍利塔"。

是年,法門寺不幸遭遇火焚,一片沖天火光後,僅剩塔基殘垣。

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2年),岐州刺史張德亮在塔基上修築望雲殿,以殿代塔,殿樓4層。

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迎佛骨於東都洛陽,供養3年後,於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送歸法門寺地宮,並詔令和尚惠恭、意方等重修法門寺塔。

唐高宗一次向寺院施捨錢5000貫、絹5000匹,皇族大臣也紛紛競相捐物獻錢,《法苑珠林》記載其盛況曰:」於時京邑內外道俗,連接二百裡間,往來相續」。

張撰《無憂王寺真身塔銘》曾對重修的法門寺塔有描述:拔一柱以載天",可知阿育王寺亦名「無憂王寺」,塔名亦謂」無憂王寺真身寶塔"。

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題舍利塔為"大聖真身寶塔",亦名"護國真身寶塔「。

後梁末帝龍德二年(公元922年),原唐節度使、岐王李茂貞修葺木塔,添置塔心樘柱,並在塔頂覆蓋綠色琉璃瓦,每逢朝霞滿天或夕陽西下時,塔頂金碧輝煌,塔身雄姿昂然,煥煥乎立於岐山之陽。

時人薛昌序在《秦王重修法門寺塔廟記》中贊其「窮華極麗,盡妙罄能」,足以與長安城內的大、小雁塔媲美。

經過李茂貞的修築,4層木塔得以保持到明代後期。

唐代供奉

唐代200多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

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

據史載 「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可干戈平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

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舍利虔誠供養,寺院大小乘並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聖地。

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迎請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達到高潮。

所謂迎請佛骨,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宮中的佛骨迎入長安城皇宮瞻仰。

最盛大的莫過於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

此次迎請佛骨事先準備了兩年,當時從京城長安到法門寺兩百多裡間,車馬晝夜不絕,沿途都有飲食供應,叫做「無礙檀施」;迎請佛骨的儀仗車馬由甲冑鮮明,刀杖齊全的皇家御林軍導引,文武大臣護衛,名僧和尚擁奉,旌旗蔽日,鼓樂鼎沸,沿途站滿虔誠膜拜的善男信女。

長安城內各街用綢緞結紮各種彩樓。

懿宗皇帝也親御巡福門城樓迎拜頂禮,百官士眾則沿街禮拜迎候。

佛骨先迎請到皇宮內供奉三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輪流供養。

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爭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攜幼前來瞻仰,甚至有斷臂截指以示虔誠。

自這次迎骨請佛骨之後,地宮關閉,與世隔絕1113年之久。

法門寺在唐代也遭到過厄運,唐武宗在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大規模滅佛,史稱「會昌法難」。

唐武宗曾下令毀掉佛指骨舍利,但此前,寺僧們準備了幾件佛指骨舍利的影骨(仿製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釋迦牟尼佛真身指骨秘藏起來。

宋皇佛院

宋代法門寺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被恢復到最大規模,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

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四字于山門之上。

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剎,「藏經碑」中有寺僧抄寫大藏經5000卷之記載。

金人也刻「詩碑」盛讚其寺塔:「三級風檐壓魯地,九盤輪相壯秦川」。

明清衰敗

明清以後,法門寺逐漸衰落。

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鳳翔府發生地震,歷經數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

明神宗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棱以雕琢花磚砌成,拱角處懸掛鈴鐺,微風過處,鈴兒叮咚作響,盡顯佛家神聖莊嚴。

地面第一層塔門朝向南方,東、南、西、北四正面皆有精美石刻,分別是「浮屠耀日」、「真身寶塔」、「舍利飛霞」、「美陽重鎮」,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偏面分別嵌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符文。

塔的第二層至第八層均有斗拱、欄杆,自第九層起以青磚撥檐。

塔身第二層至第十二層每層各設有8個佛龕,每龕供奉銅佛1至3尊,佛像旁放置經卷函匣,外罩鐵網。

塔頂以青銅鑄造,三片相接成葫蘆形,上鑄「明萬曆三十七年造」8個楷字。

綜觀整個舍利塔全貌,塔基邊長27米,高1.8米,塔基、身、頂三者相加後的寺塔高為60.25米,巍峨高聳,壯觀宏麗。

明代隆慶年間修繕法門寺的工匠們曾在地宮中目睹盛裝佛骨的寶匣。

據《扶風縣誌》記載:「明隆慶中,塔崩。

啟其藏視之,深數丈,修制精工,金碧輝煌。

水銀為池,泛金船其上。

內匣貯佛骨,旁金袈裟尚存。

」不過,工匠們在驚詫之餘,出於對佛祖的崇敬,並不敢擾動佛骨寶匣和地宮寶物,地宮隨後被封閉,在地宮之上建成新的寶塔。

民國修葺

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在愛國志士、時任華北慈善會會長的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上海實業家李祖紳、李祖才兄弟捐資3萬元,又從各方募籌到2萬元,完成了晚明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歷程一年零四個月,於 1940年7月竣工。

重修法門寺時,曾經有匠人偶然發現了地宮的一角。

當時中國大地處於內憂外患之際,戰火正熾,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西安,向其周邊逼近,到處是流離失所的災民,何況震驚世界的清東陵盜陵案剛發生了不過10年。

為了確保地宮安全,主持法門寺重修工作的朱子橋先生立即召集知情人,要求必須立誓保守此秘密,決不讓外人尤其是貪婪的日本人知道,否則就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事後證明,這些知情者確實是頂天立地的秦川漢子,一諾千金,果真無人將地宮秘密泄露出去。

朱子橋等人又將地宮入口重新封閉起來,還對外謊稱塔下洞內毒蛇盤繞,根本無法進入。

建國以後

文革期間,紅衛兵欲挖地開塔,良卿法師點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

1976年8月,四川松潘發生大地震,波及到了扶風,法門寺塔西南面第二層砌磚粉碎跌落,塔身向西南嚴重傾倒。

此後,塔身又接連出現裂縫與垮塌,至1981年9月時,塔頂已自行跌落,只殘餘半個塔身孤零零地危立於殘破磚石台基之上。

如今我們看到的法門寺,實際是1987年以後仿唐式建築風格所重建的,1988年重建的塔完全按照明代十三級八角形塔樣式修建,磚塔也被改為了鋼筋混凝土結構。

2006年5月25日,法門寺遺址作為南北朝至清代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寺院整體布局

法門寺保持了塔前殿後的格局,以真身寶塔為寺院中軸,塔前是山門、前殿,塔後是大雄寶殿,這是中國佛教寺院的典型格局。

寺院的西院是法門寺博物館,有多功能接待廳、珍寶閣等建築。

真身寶塔

真身寶塔因塔下藏有佛祖真身舍利而得名,初為「聖冢」,唐代建四級木塔,明代改建磚塔。

此塔見於典籍記載,均稱其為「古塔四層」、「木塔四層」,金人稱其「三級風檐壓魯地,九盤輪相壯秦川」。

1981年8月24日明塔的一半崩塌,剩下半壁殘塔。

1987年春發掘出唐代塔基,證實其為正方形,邊長26米,木結構,有4根承重柱,20個回廓柱,樓閣式結構。

四道流水屋檐,有高拱飛翹的重檐。

參照碑銘的描寫,可推知它的構造與地宮出土的銅浮屠相仿佛。

1988年四月按坍塌前的明塔實測圖施工復原,以鋼筋水泥為骨架,青磚砌色而成。

形狀與明塔相同,八卦定向,十三級,四十七米高,雄偉壯觀。

塔內還修建了平台供遊人登高眺望。

法門寺地宮

法門寺唐代地宮於1987年發現,是世界上發現時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地宮所保存的大批文物,不僅等級高,品種多,有的甚至完好如初。

是研究唐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多種學科提供了實物證據,對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法門寺地宮文物代表了唐文化的金字塔尖。

法門寺佛學院

法門寺佛學院是西北地區唯一一所漢傳佛教高等院校,2004年11月在方丈學誠法師主持下籌建運行。

2010年5月,國家宗教事務局正式批准為本科學制,另特設三年制研究生班。

學院秉持「志、道、德、才、學」的辦學方針,吸取傳統叢林培養僧才的經驗精華,借鑑現代學院教育的規範化、標準化,培養解行並重的優秀僧才。

法門寺博物館

法門寺博物館又稱法門寺珍寶館,陳列大廳設在珍寶閣二、三層內。

設有陳列《法門寺出土文物展》,展出文物160多件,全部是地宮出土的文物精品,為唐皇室文物精華的集群性陳列,另外還在地宮設有《地宮珍寶展》。

法門寺博物館正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高標準的陳列展覽精品呈現出千年輝煌,每年100多萬海內外各界人來這裡參觀學習、觀光旅遊,進行文化學術探訪。

法門寺博物館已成為大西北獨具特色的大唐文化和佛教文化旅遊目的地和國內頗具影響的學術文化交流中心。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始建於2004年,由台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策劃設計。

塔高148米,呈雙手合十狀,中間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寶塔型建築,塔內供奉著舉世聞名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

舍利塔總投資超過五十億人民幣。

總建築面積為76690平方米,其中地上為60225平方米,地下約為16465平方米。

2009年3月29日,佛教聖地法門寺合十舍利塔落成。

2009年5月9日舉行佛指舍利安奉大典。

佛光大道

佛光大道長1230米,寬108米,1代表這裡供奉著世界上唯一釋迦摩尼指骨舍利,2代表新舊兩座寶塔,3就是代表佛法僧三寶的設計規劃,而0就是萬物一切所有的眾生。

而108呢,比如說法師手持的念珠就是108顆,每撥去一顆佛珠就代表看破放下一種煩惱。

遠遠望去,直通合十舍利塔,是眾生不斷攀登,不斷升華的過程。

佛光大道分為主道和輔道。

主道上陳列的是十尊菩薩和經幢。

兩邊黃色柱狀體的就是佛教的聖物經幢,佛經經常可於其上,象徵著佛法的智慧能夠降服一切煩惱。

經幢也是按照佛教的五個時期來排列的,分別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法華時。

華嚴時,指的是法界之法渡大菩薩,這個時期講求的是大乘佛法。

而輔道中東西各八組景觀小品。

東邊是佛陀勝跡,講到的是佛陀有凡入勝的過程,西邊是法界源流,在佛法中有百千萬億尊菩薩,化身不同,修行方式不同名字也不同,但是菩薩的設置是根據不同的修行方式及宗派來定。

所以佛光大道也可以說是一條成佛大道。

舍利

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宮打開期間共發現有4枚舍利。

其中兩枚為白玉所制,另一枚為一高僧的舍利。

這三枚都屬於「影骨」,和「靈骨」放置在一起是為了保護後者。

「靈骨」色黃而有似骨質的顆粒分泌物,上齊下折,三面俱平,一面稍高,同時還有星星點點的白色霉點附於其上。

靈骨長40.03毫米,上寬12.11毫米,上腔徑13.75毫米,下腔徑16.5毫米,重16.2克,經專家鑑定,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

這枚佛骨是當今世界獨一無二、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法門寺也隨著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為佛教的勝地。

八重寶函

八重寶函共有八重,大小不同,層層相套,依次揭開,光芒眩目。

八重寶函自外而內依次為:第八重,銀棱頂檀香木寶函。

從外觀上看,這是一隻精緻的黑漆木函,呈正方體,長、寬、高皆為30厘米,雕花銀棱,通體以極珍貴的檀香木製成,內壁漆以黑漆,烏黑髮亮。

所謂頂,就是函蓋上棱呈斜面的函。

此木函在被發現時已嚴重朽壞了。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頂銀寶函。

第六重,素麵頂銀寶函。

第五重,鎏金如來說法頂銀寶函。

第四重,六臂觀音純金頂寶函。

第三重,金筐寶鈿珍珠裝純金寶函。

第二重,金筐寶鈿珍珠裝武夫石寶函。

當開啟至最內層,即見第一重寶函,名為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塔頂飛檐高翹,金塔座上有一小銀柱,僅11厘米高。

金銀器

法門寺地宮中珍藏的金銀器多達120多件(組),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這些金銀器多是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動而專門製造的禮器,做工極為考究,多刻有鏨銘,為判斷物主、斷代提供了方便。

其中還出土了許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與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幾乎完全相同,證明了日本茶道來源於中國唐代。

鎏金銀捧真身菩薩。

捧真身菩薩像高38.5厘米,重1.926千克,是高僧澄依為唐懿宗大壽專門打造的。

後來法門寺迎佛指舍利入皇宮時,就是將舍利安放在這尊菩薩雙手捧持的荷葉上。

菩薩造型取法于吉祥天女,高髻,頭戴花鬘寶冠,上身袒露,斜被披帛,臂飾寶釧,雙手捧刻有發願文的鎏金銀匾荷葉盤,文曰:「奉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薩,永為供養。

伏願聖壽萬春,聖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

咸通十二年辛卯歲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慶日記。

」菩薩立於蓮台之上,蓮台周鏨刻四大天王。

既寓意「八荒來服,四海無波」之祈福,又蘊含「永為供養」之法義。

鑄此像用意有四:一為供養,二為護國,三為懺罪消災,四為增福延壽。

香具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法門寺地宮文物時,發現有薰香品9件。

據地宮內《物帳碑》記載,唐肅宗奉佛的香爐3件,唐禧宗供養的「香囊兩枚,重十五兩三分」。

這是唐代皇帝在宮廷使用薰香器的明證。

鎏金雙蛾紋銀熏球直徑12.8厘米,鏈長245厘米,重547克,迄今為止是唐銀熏球存世品中最大的一件。

銀熏球的設計機巧,可分為上下對拿兩個半球,內有一個缽狀香盂及內、外兩個平衡環,當球體滾動時,內、外平衡環也隨之轉動,而香盂的重心始終保持不變,於是得以一直保持平衡狀態。

這種平衡裝置所應用的原理與現代航海、航空中所用的陀螺儀的原理完全相同。

歐洲人到17世紀~18世紀才掌握了這一原理,而我們的祖先們卻早在公元8世紀就熟練地將這種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器物中

琉璃器

琉璃即是今天的玻璃,中國的琉璃加工技術長期受西亞地區的影響,風格多是伊斯蘭式的。

由於難得,琉璃器同金玉之類一樣珍貴。

地宮中的琉璃器多是盤、碟、碗等承托器皿。

共有20餘件。

瓷器

在法門寺地宮開啟前,對秘色瓷一直有各種說法,有認為秘色指的是一種釉色的隱秘,也有人認為是對一種顏色的叫法。

地宮物帳碑中記載,以及十三件秘色瓷器珍品的出土揭開了這個謎團。

秘色瓷中有一件秘色八棱凈水瓶,瓶內裝有佛教五彩寶珠29顆,口上置一顆大的水晶寶珠覆蓋。

該瓷青釉之明亮,玻化之圓潤,遠勝過另外幾件秘色瓷,瓶身造型規整,製作工藝達到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被認為是所有秘色瓷中最精彩也是最具典型性的作品之一。

法門寺秘色瓷的出土對中國陶瓷考古有突破性意義,不僅解決了陶瓷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問題,亦說明了秘色瓷在晚唐時已開始燒造,至五代時達到高峰,最終為鑑定秘色瓷的時代和特點提供了標準器。

絲織品

唐朝時中國的絲綢織物已發展到一個高峰,地宮中的絲織品就成了很好的佐證。

這些物品多是歷代皇后所供奉的,其中還有武則天的「武后繡裙」一件。

佛經

法門寺現在所指法門寺中最早的佛經是武則天時的「千佛碑」所刻《大般涅槃經》,但現已無存。

唐武宗時的滅佛運動焚毀了許多法門寺的藏經,但收集、修補佛經的工作一直在進行。

真身寶塔半壁坍塌後,藏經得到了清理,所藏經卷有《毗盧藏》的全部資料、《普寧藏》的全部題記和《秘密經》的目錄。

佛像

明代的13層寶塔上共有88個佛龕,每龕一佛,到1939年整修時只剩下68尊。

後經清理共有98尊佛像,許多都裝有佛經,為明代和民國的裝藏。

地宮十最

一,地宮中所出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獨一無二的兼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實的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聖物。

史載唐代安放佛指舍利於四大名寺:泗州普光寺,代州武台山,終南山五台寺,鳳翔府法門寺。

但是普光寺在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陷於洪澤湖,佛指舍利可能也隨之沉沒。

代州武台山及終南山五台寺之佛指舍利則毀於唐武宗會昌滅佛運動中。

因此法門寺佛祖真身指骨舍利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佛祖舍利。

二,法門寺地宮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個。

經過考古人員的勘探和清理,法門寺塔基地宮遺址的全景一覽無餘,整個地宮仿照帝王陵寢的規制而建,為頂窯洞式石質建築,面積1.48平方米。

三,地宮形制與文物的陳列方式,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唐代密宗金剛界曼荼羅。

所謂唐代密宗,簡稱唐密,是指唐代「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先後自印度來中土廣弘密法,並經一行、惠果等祖師的努力,將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集於一身,是為「兩部一具」,因處於中國盛唐時期,故名唐密。

曼荼羅譯為壇場,意即輪圓俱足,是密宗匯集佛和菩薩以實現修法「即身成佛」的道場,從古到今,世俗界無緣得見,神秘莫測。

四,法門寺地宮藏有世界上最早的,也是絕無僅有的玳瑁幣。

地宮中共出土27000多枚錢幣,而在地宮後室一盞銀燈盞中發現了與眾不同的13枚「開元通寶」,以玳瑁製成,這是一種從未見諸史籍的貨幣。

玳瑁屬於海龜科,背甲可以用來製作精美飾品,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的詩句,在古代一般限於皇室使用。

玳瑁同樣也是佛教密宗七寶之一,《佛說陀羅尼集經》記載「其七寶者:一金二銀三珍珠四珊瑚五玳瑁六水晶七琉璃。

」大唐皇帝將寶貴的玳瑁製成13枚錢幣,供養佛指舍利,寓意深刻。

五,地宮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唐代宮廷茶具,當是目前所知的年代最早、等級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宮廷茶具。

這套茶具由茶盒、茶羅子、茶碾子、茶籠子、鹽台、風爐組成。

原來唐人飲茶需把餅茶碾碎使用,所以作為碾茶器具的茶碾子就變得必不可少了。

餅茶碾碎成末還需用茶羅子羅過,茶末出來後還需煮茶,煮茶用的就是風爐。

茶水煮沸,倒入杯中,杯下有托。

唐人喝茶時有往茶水中加鹽、椒的習慣,因此又叫鹽茶,鹽台自然就不可缺少了。

另外,茶餅需貯存,用的就是茶籠子。

茶餅碾成末後也需盛放,這就需要茶盒。

六,地宮中的一枚雙輪十二環金花銀錫杖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等級最高、製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被譽為「錫杖之王」,堪稱稀世珍寶。

法門寺地宮一共出土三枚錫杖,以此件錫杖最為引人注目。

錫杖又稱「聲杖」或「鳴杖」,本是僧人修行、遊方時常常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顯教以錫杖為乞食、驅蟲之用;密教則視錫杖為佛菩薩內證本誓之標示物。

雙輪十二環金花銀錫杖杖身長約1.96米,杖首由垂直相交的兩個銀絲桃形輪組成,輪四面套雕金花金環12枚,輪頂呈仰蓮流雲束腰雙層座,座上鑲嵌智慧珠一枚,修長的杖身飾以鎏金紋,一周凸起的仰蓮瓣下鏨刻12個栩栩如生的緣覺僧。

七,地宮中發現的14件唐宮廷秘色瓷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有碑文佐證的秘色瓷器。

秘色瓷是古代名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製瓷器精品。

所謂「秘色」,宋人解釋說吳越錢氏政權控制了越窯,命瓷窯專燒供朝廷使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工藝配方保密,故起此名。

也有人認為「秘」並非「神秘」之意,而是當時的人對青瓷色樣的統稱,如同晉代稱青瓷為縹瓷一樣。

日本古陶瓷研究者認為「秘色」即「翡色」,「秘」與「翡」乃一音之轉。

不管「秘色」作何解,可以肯定秘色瓷是越窯青瓷精品,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有詩為證,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八,地宮出土的700多件絲織品,有唐代綾、羅、絹、錦、繡、印花貼金、描金、捻金、織金等花色品種,幾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絲綢品種和絲織工藝,堪稱唐代絲綢博物館,是唐代絲綢考古的空前大發現。

九,盛裝第一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是迄今發現的製作最精美、層數最多、等級最高的舍利寶函,為唐懿宗所賜之物。

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45尊造像頂銀函,上面鏨刻金剛界45尊造像曼荼羅,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羅壇場。

寶函除底面外,其他五面均鏨刻圖像。

頂面所鏨刻的圖像有五重,以頂圖像為中心,共45尊佛構成整個密宗曼荼羅壇場。

修佛之人禮拜曼荼羅,可獲得無上之智慧和神秘之法力,達到快速成佛之心愿。

法門寺數歷榮衰,地宮一度隱匿千年,一朝重見天日,便引來舉世矚目。

寶物瑰麗,舍利飛霞,晨鐘暮鼓,香菸繚繞,信徒雲集,八方來瞻,法門寺因之萬古流芳。

如果喜歡,可以加入西行(xixingjilu)越野車部落,跟有共同興趣和價值觀的西行夥伴一起交流,一起旅行!

秦巴美好江山,與您攜手共創美好生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巡禮法門寺院 探秘大唐珍寶

法門寺,因供奉著釋迦摩尼佛真身指骨舍利、大量珍貴的文物而成為了佛教聖地。而這樣一座千年古剎,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法門寺的靈魂,也使法門寺在眾多景區中獨樹一幟。如果大家以為來法門寺只是瞻拜舉世聞名...

世界上的「第九大奇蹟」--法門寺的主要看點

文|悠悠我心 巷陌APP將跟隨您的步伐,用心讓每一次旅行都更有意義。相傳印度的阿育王為使佛教發揚光大,將佛祖舍利分送給各地,凡是得到舍利的地方都要建造佛塔供奉,法門寺就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佛教聖地。法門寺

細數法門寺十大世界之最

法門寺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九大奇蹟」,法門寺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