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大展!法門寺地宮珍藏文物空降深圳,你準備好去看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秘色越器

陸龜蒙

九秋風露越窯開

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

共嵇中散斗遺杯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王朝,中外文明交流頻繁,絲綢之路商貿往來興盛,民族融合加速發展,中國佛教進入全面繁榮時期,逐漸形成了三論宗、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成實宗、密宗、禪宗、凈土宗等八大宗派。

密教是以念誦陀羅尼咒語為特徵的佛教法門的通稱,密宗是密教體系中思想系統且有師資傳承的教派。

唐以後逐漸失傳,其部分思想與修行方式則融入其他佛教宗派。

密教最重視以圖像闡釋經典,其圖像多是按照特定布局擺設的諸佛菩薩、明王、天王、夜叉以及各類法器等的曼荼羅畫或造像等。

所謂曼荼羅(mandala)意譯雲「聖眾集會處」,即念誦壇場,是帶有藝術性、宗教性、哲學性、直感性的諸佛境界的具體象徵,密教藝術正是通過曼荼羅形式實現。

法門寺地宮供養壇場以及出土密教器物,西安安國寺舊址出土造像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曼荼羅藝術之一。

昨日,深圳博物館聯合法門寺博物館主辦,西安碑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協辦,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密教法器與造像等文物,包括法門寺地宮放置佛指舍利的鎏金銀寶函、供養鎏金銀香爐與香寶子、鎏金銀茶具、秘色瓷、玻璃器以及西安安國寺白石菩薩、明王造像等共計四十餘件,從佛教藝術與法器供養等方面展示唐代密教的諸多歷史面貌。

展廳一覽

希望通過此次特展展示唐代獨特的密教曼荼羅藝術、精美的各類器物以及其對東亞世界的深遠影響,感受佛教藝術多樣而豐富的魅力,了解中西文明交流的歷史與藝術成果。

展覽共分為兩個單元:

第一單元 法門寺地宮文物

扶風法門寺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聞名世界,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

北朝隋時期,法門寺地宮供養佛指舍利即已聞名並得到王朝的供養。

唐時傳言「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

因此,唐代近三百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 與僖宗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

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室貴族、士族官員乃至僧俗各界為之頂禮膜拜,可謂佛教史上絕無僅有之盛事。

唐僖宗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按照密教曼荼羅結壇儀軌,根據皇室貴族與僧俗各界的祈願,最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供養器物一併封入法門寺塔下地宮。

1987年4月,封閉了一千一百餘年的法門寺地宮重新開啟。

釋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以及武則天、懿宗、僖宗等供養的銅浮屠、八重寶函、五重寶函、金銀器、秘色瓷、琉璃器、茶具、石刻與絲綢等千餘件瑰寶重現人間,引起世界轟動,佛教界、文化各界廣泛關注。

這是至今發現唐代等級最高、歷史背景清楚、紀年明確,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物,在政治史、經濟史、宗教史、文化史、思想史、藝術史、科技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研究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唐 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通高23.5厘米 邊長20.2厘米 重2699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為法門寺地宮出土八重寶函之第七重。

四壁鏨刻四大天王及其部眾即夜叉天人眷屬像,各持供養器及法器。

分別刻「北方大聖毗沙門天王」,左手托塔,右手持金剛棒;「東方提頭頓咤天王」,雙手持劍;「西為毗婁勒義天王」,左手持弓,右手執劍;「南方毗婁博義天王」,左手駐劍於地。

密教興起後,佛教部眾神將以及儀軌思想逐漸流行,四大天王及其部眾是各大寺院熱衷圖繪的護法善神。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毗沙門天王因不空僧團推動而最受尊崇,各地城樓、寺院及石窟紛紛立像,故其名加「大聖」尊號。

唐 鎏金如意輪觀音盝頂純金寶函

長、寬、高均13.5厘米 重973克

為法門寺地宮出土八重寶函之第四重。

寶函正面鏨刻唐代密教流行的六臂如意輪觀音菩薩及其眷屬,兩側脅侍供養菩薩合掌跪於蒲團之上,前有二童子雙手捧盤獻物。

王維《繡如意輪像贊》文云:「如意輪者,觀世音菩薩陀羅尼三昧門。

現方便於幻眼,六臂色身。

」寶函左側鏨藥師如來說法圖,右側鏨阿彌陀佛說法圖,背面鏨大日金輪說法圖,法器菩薩,莊嚴妙相,頂飾以雙鳳,邊飾鴻雁。

唐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寶函

長、寬、高均17厘米

重1612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秘龕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為佛真身指骨舍利五重寶函之第四重,函體四面各鏨五尊像,構成金剛界大曼荼羅成身會,又以金剛三鈷杵紋為界欄,典型密教圖像特徵。

寶函欄界內鏨文:「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佛真身寶函」。

外底鏨文:「大唐咸通十二年十月十六日遺法弟子比丘智英敬造真身舍利寶函永為供養」。

智英是晚唐密教僧人,可能是中晚唐密教傳人玄法寺法全弟子。

這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唐代密宗金剛界曼荼羅造像,表現《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佛經場景,為了解唐代密宗歷史及曼荼羅圖像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唐 嵌寶石水晶槨子

高7厘米 蓋長10.5厘米 座長10.2厘米

重437克

即五重寶函之第二重,貼飾金絲大團花一朵,槨蓋上鑲嵌黃藍寶石各一。

舉世矚目安放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白玉棺即置於此水晶槨子中。

水晶是佛教中重要的吉祥供養寶物。

佛經中「七寶」一說即金、銀、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瑪瑙。

因此,佛塔地宮供養中常見此類七寶供養器。

唐 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熏爐及銀爐台

蓋徑25.9厘米 內徑24.8厘米 腹深7厘米

通高29.5厘米

重6408克

揲成型,附件澆鑄,紋飾鎏金。

仰蓮瓣托寶珠蓋鈕,蓋身蓮台上各有口銜瑞草的神龜。

五獨角天龍獸足,兩足間以銷釘套接綬帶盤結的朵帶。

爐台底面鏨文:「咸通十季,文思院造八寸銀金花香爐一具,並盤及朵帶環子全共重三百八十兩,臣陳景夫,判官高品臣吳弘愨,使臣能順」。

香爐是佛教香花供養的重要法具之一,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熏爐、爐台成組配套尚屬首次。

唐 毗那夜迦五足朵帶銅香爐

通高48厘米 口徑25厘米

重8470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中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香爐為典型密教香具,鏤空爐蓋頂飾跪於仰蓮蕾上的毗那夜迦像,雙手合捧一寶珠。

香爐通體表面鎏金,鋪首銜獸五蹄足。

這是迄今發現的唯一飾毗那夜迦像的銅香爐。

密教毗那夜迦意譯雲常隨魔、障礙神,源於印度教濕婆之子象鼻天神,佛教引為護法善神,其圖像較早見於那北朝佛教石窟,中晚唐密教圖像中盛行,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如意輪觀音經變圖像中所見尤多。

毗那夜迦像飾於香爐頂蓋喻香薰障礙、祛除邪魔故也。

唐 鎏金高士人物紋香寶子

口徑13.2厘米 腹深11.4厘米 圈足徑12.6厘米

通高24.7厘米

重883.5克

香寶子為鈑金成型,花紋平鏨模沖,紋飾鎏金。

腹壁四壺門內分鏨仙人對飲、蕭史吹簫、金蛇吐珠與伯牙撫琴等人物故事。

器身自上而下飾四飛獅、蔓草、蓮瓣以及鳳凰、鴻雁、鴛鴦、鸚鵡、卷荷、摩羯等瑞獸花鳥紋飾。

寶子是與香爐配對成套的佛前供養香具,為盛香容具,其常規組合為一爐兩香寶子。

此類香具供養始於南北朝時期,多見於佛教造像、絹畫與壁畫等圖像中,實物罕見。

《物帳碑》中所載「香爐一副並台蓋朵帶,共重三百八十兩;香寶子二枚,共重卅五兩」即指此物。

唐 鎏金雙獅紋菱花形圈足銀盒

口徑16.8厘米 足徑13.9厘米 通高12厘米

銀盒鈑金成型,紋飾鎏金,呈四瓣菱花形,盒面鏨刻雙獅戲纏枝花紋,屬吸收中亞金銀器構圖特色,開宋元流行雙獅紋飾之先。

盒蓋內底墨書「內庫」兩字。

圈足外底鏨刻文字曰:「進奉延慶節金花陸寸方盒壹具,重貳拾兩,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臣李進。

唐 鎏金羯摩三鈷杵紋銀閼伽瓶

通高19.8厘米 口徑7.6厘米 腹徑13.2厘米

底徑10.9厘米 流口徑1厘米 重659.5克

唐大興善寺密教大師智慧輪施。

閼伽意為「凈水」,與香、花、燈、塗、飲食為密教六供之一。

法門寺地宮出土銀閼伽瓶共四件,又作賢瓶、德瓶、如意瓶、吉祥瓶,形制尺寸相同,腹部及圈足鏨飾蓮瓣紋與三鈷金剛杵紋,均為晚唐大興善寺密教大師智能輪所施法供器物。

圈足內分別墨書「東」、「南」、「西」、「北」,置於地宮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角之位置。

唐 鎏金鴻雁紋銀茶碾子一套

茶槽長27.4厘米 寬4.4厘米 槽深3.4厘米 高7.1厘米

重1168克

碢軸長21.6厘米 輪徑8.9厘米

重524克

門寺地宮出土金銀茶具是研究唐代茶道藝術的重大發現。

這是一套茶碾子,捶揲鏨刻成型,紋飾鎏金。

座底鏨刻銘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一枚並蓋,共重廿九兩,匠臣邵元,審作官臣李師存,判官高品臣吳弘□,使臣能順。

」可知此為唐僖宗供奉之物。

唐代陶瓷器中見有多套茶碾子。

飲茶之風盛行於唐代僧院,禪院茶風尤甚,密教也不例外。

茶是坐禪觀想、修行三密的必備飲品與供品。

佛教史料中皇帝賜茶與密教僧人的記載頗多,如代宗賜茶「二百串」與不空大興善寺文殊閣道場;又德宗賜包括惠果在內的內道場持念僧每人茶十串等。

唐 素麵淡黃色琉璃茶盞及茶托

茶盞口徑12.6厘米 底徑3.6厘米 腹深4厘米 高4.9厘米

茶托外徑13.7厘米 足徑4.6厘米 高3.8厘米

茶盞與盞托以玻璃來制茶器,現存實物中僅此一例,其他質地如銀器、銅器與瓷器茶盞、盞托組合較為常見。

如1975年寧波和義路遺址唐大中二年紀年墓中出土越窯青瓷五瓣花口茶盞與卷荷形盞托,天青色類秘色瓷,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法門寺地宮如此大量精美的玻璃器出土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者普遍認為,法門寺出土的玻璃器除此茶盞與盞托可能製作於唐朝,其餘均是來自伊斯蘭地區的舶來品。

唐 鎏金摩羯紋三足架銀鹽台

通高27.9厘米 台面直徑16.1厘米

重574克

銀鹽台是設計精巧的茶道用器,鏨飾蓮荷、摩羯與寶珠紋,蓋呈卷荷狀,台面雙層蓮瓣紋。

蓮座支架上鏨文:「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銀塗金鹽台一隻,並蓋共重一十二兩四錢,判官司臣吳弘愨,使臣能順。

」這是文思院專為飲茶打造的鹽台。

唐人茶道多需添鹽。

據「茶聖」唐陸羽《茶經·五之煮》中雲:「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無乃而鍾其一味乎?」

唐 五瓣葵口秘色瓷盤

高4.6厘米 口徑25.3厘米 腹深3.4厘米

色瓷是晚唐至北宋時期越窯享有盛譽的陶瓷產品。

晚唐詩人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 法門寺地宮秘色瓷的重大發現解決了文獻中「秘色瓷」的實物證據與諸多疑惑,具有重大考古價值。

這批秘色瓷共計十三件,均為皇帝獻物。

據《物帳碑》載唐懿宗「恩賜……瓷秘色椀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

其出土法門寺地宮中室金銀包邊的圓形檀香木盒內,盒內又以絲綢包裹。

該批秘色瓷造型簡潔,釉色青綠,有玲瓏剔透之玉質感,其工藝水平驚艷全球。

唐 越窯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高9.7厘米 口徑22厘米 深7.8厘米

體施青釉,胎質灰白堅密,底外壁有托珠支墊痕。

屬秘色瓷,似冰類玉,在光線照射下,盤內無中生有,似盛有泉水,清亮明澈,玲瓏剔透。

唐 越窯秘色瓷八棱凈瓶

高21.5厘米 最大腹徑11厘米 外口徑2.3厘米

瓶口原覆一顆大寶珠,瓶內裝29顆五色寶珠,從佛教儀軌上判斷,此瓶應屬密教供養器之「五賢瓶」或「五寶瓶」之類。

該凈瓶未列入《物帳碑》記載的十三件「瓷秘色」器物,也未與其他秘色瓷一並放置,單獨發現於地宮中室第二道門前側。

此青瓷凈瓶雖未見於《物帳碑》記載,但仍是晚唐越窯秘色瓷之精品,其釉色青翠,造型優美。

西安唐咸通十二年張叔尊墓出土一件類似凈瓶,北京故宮博物院亦藏一件。

唐 淡黃色琉璃瓶

高21.3厘米,口徑4.7厘米,腹徑16厘米。

黃色,質地透明,有小氣泡。

足底有疤痕,由此可知其為無模且自由吹製成型。

腹下則為黑色「水滴」狀堆貼。

出土時瓶內貼有墨書紙條,依稀可辨有「蓮」、「真」二字。

法門寺地宮出土琉璃器共計二十件,除茶盞、盞托為唐代製作外,其餘當皆為「舶來品」,產自八至九世紀中東的伊斯蘭地區,其工藝有素麵、刻紋、貼花、釉彩、描金等多種技法。

這些精美器物為研究早期伊斯蘭文化與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第二單元 安國寺密教造像

安國寺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位於唐長安城長樂坊,北面即大明宮,東面原為禁苑,開元後改為王宅。

唐景雲元年(710),睿宗將舊藩宅邸舍立為安國寺。

開元初年唐玄宗以寢殿之材建安國寺彌勒殿,憲宗時又有所修葺, 寺殿雄闊,名僧雲集,吳道子等名家壁畫眾多,其中紅樓院、楞伽院等名噪一時。

武宗滅佛時被毀,唐懿宗咸通七年(866)重建。

安國寺也是中晚期唐重要的密教道場之一。

1958年,西安城東北角安國寺舊址窖穴中發現十一尊華麗貼金畫彩的密宗石刻造佛像,造型獨特,雕飾華麗,工藝精湛,包括寶生佛、文殊菩薩、菩薩頭像、降三世明王、馬頭明王、不動明王、金剛手以及殘明王像等,明王忿怒狂怪、多頭多臂等形象迥異於慈眉善目的傳統佛教造像,或是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毀佛時被埋藏。

該批造像或屬中唐密教興盛時期即代宗、德宗時期作品,當是安國寺佛教堂院內立體曼荼羅諸尊像。

與安國寺大約同時的鄭州滎陽大海寺出土十一面觀音造像是受密教影響的變化觀音造像之一。

據學者考證,大海寺與李唐皇室淵源頗深,李世民曾於該寺治療眼疾。

此寺所出一批中唐佛教造像雕刻精美,技法嫻熟,或當亦為皇家工匠所作。

唐 白石文殊菩薩像

高76厘米

1959年西安唐安國寺舊址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殊菩薩結跏趺坐於蓮台須彌座之上,束髮高髻,瓔珞、寶冠、蓮瓣等裝飾華麗,雕刻精湛。

左手持蓮台,上承經篋。

根據密教經典,文殊菩薩表佛智慧,具有與佛同等重要地位,號稱「大聖文殊」;般若經篋與智慧利劍是文殊菩薩的標誌,由此可知此尊為文殊菩薩,其右手當持利劍。

文殊菩薩信仰在中國的傳播與深入得益於密教僧團的大力推動與弘揚。

不空興建五台山金閣寺文殊閣與大興善寺文殊閣道場,奏請置念誦僧,圖繪各類文殊信仰曼荼羅。

不空又奏請天下寺院蘭若建文殊院,代宗即敕「京城及天下僧尼寺內各簡一勝處,置大聖文殊師利菩薩院,並素文殊像裝飾彩畫」。

因此,文殊菩薩信仰在僧俗各界中迅速展開並普及。

唐 白石金剛手菩薩像

高62厘米

剛手菩薩呈忿怒像,雙牙出唇上,火焰形逆發,肩搭帔帛,右手高舉金剛杵,左手或當胎拳當胸,跏趺坐於岩座上。

雕刻剛勁有力,氣勢非凡,代表了密教藝術忿怒狂怪的藝術風格。

按密教教理,金剛五佛皆各現菩薩身、金剛身以及忿怒身三種像。

《大日經疏》雲「執金剛杵,常侍衛佛,故曰金剛手。

」不空譯本《仁王經》中云:「若未來世有諸國王建立正法護三寶者……東方金剛手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杵,放青色光,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

此尊當即是金剛薩埵多種形象中常侍佛衛道的金剛手。

唐 白石馬頭明王像

高89厘米

頭明王又作馬頭觀音,束髮高冠,冠有化佛。

三頭八臂,雙目圓瞪,舟形背光,結跏趺坐,台座為仰蓮瓣座與岩座相結合。

三面憤怒相,頭戴馬頭,鬃毛尚清晰可見。

明王袒上身,佩纓絡,帔帛繞於肩臂,主手當胸結契印。

左側手分別持斧、念珠及施與願印;右側手分持棒、凈瓶、蓮蕾。

整尊造像簡潔洗鍊,刀鋒利落暢快,極富力量感,是唐代佛教雕像的代表作品。

唐 青石十一面觀音造像

殘高171厘米

1976年河南省滎陽大海寺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南滎陽大海寺遺址發現於1976年,共出土四十一件佛教造像,時間從北魏到北宋,反映了大海寺的興衰歷史。

其中菩薩造像多屬中晚唐,有彌勒菩薩、天王菩薩、獅子吼菩薩、金髻菩薩、觀世音菩薩、十一面觀音菩薩像等,尤其是十一面六臂觀音像最具特色與藝術魅力,也由此可知這批菩薩造像受唐代密教藝術影響。

大海寺始建於北魏前期,唐時最興盛。

因高祖李淵任隋鄭州刺史時曾到大海寺禮拜雙王像為李世民治癒眼疾,故其與李唐皇室有淵源。

該寺出土菩薩造像雕刻精美,技藝嫻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晚唐佛教造像藝術的較高成就。

這批唐代佛教造像很可能是皇家工匠之作。

大海寺的發現為研究中原地區的佛教信仰、造像藝術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展覽地點:深圳博物館

【資料來源】深圳市博物館提供,展廳內照片為@止語庭除提供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點擊標題 即可閱讀)

新版「看展覽」APP上線啦!

更及時、更全面的展訊正在那裡等你!

長按二維碼下載

文 博 / 歷 史 / 文 化 / 展 訊 / 館 舍 推 薦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

47522520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世界上的「第九大奇蹟」--法門寺的主要看點

文|悠悠我心 巷陌APP將跟隨您的步伐,用心讓每一次旅行都更有意義。相傳印度的阿育王為使佛教發揚光大,將佛祖舍利分送給各地,凡是得到舍利的地方都要建造佛塔供奉,法門寺就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佛教聖地。法門寺

法門寺出土唐代皇室珍寶大賞(1)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約有1700多年歷史,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