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在黔西南州博物館裡 用文物與歷史對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鎮館之寶東漢銅車馬

提梁壺

撫琴俑

首飾

搖錢樹

石器

一字格劍

連枝燈

鎏金銅鋪首

遊客在博物館參觀文物 黔西南日報社圖庫

提起夜郎,人們自然而然會聯想到貴州,這當然是因為兩千多年前夜郎古國的疆域大致在此地。

但它的範圍具體有多大、國都在哪裡、民族構成有哪些,夜郎緣起於何時、文化內涵是什麼,夜郎王印的下落何在,這諸多的疑問困擾著相關專家學者們。

作為成語,「夜郎自大」的廣泛流傳,讓「夜郎國」家喻戶曉,卻也留下了壞名聲。

實際的情況,似乎並非如此。

司馬遷的《史記》最早記載了這個故事,其原文為:「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從中可知,是滇王首先有此一問,夜郎侯不過同有所問而已。

而且,今天的研究表明,當時的夜郎國幅員廣闊、國富民強,的確是個大國。

夜郎國的疑問卻值得研究。

一方面,可見中國西南地區曾經的輝煌,另一方面,又可以想見漢帝國的不可一世。

漢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牂牁太守陳立發兵滅夜郎國,漢一統天下。

以「夜郎國的疑問」為中心,結合《史記·西南夷列傳》給出的解釋,在黔西南州博物館展陳的「巨王千萬」銅印、「巴郡守丞」銅鎏金印、銅馬車、搖錢樹、一字格曲刃銅劍、撫琴陶俑等戰國至兩漢時期的古代文物精品,為研究漢代夜郎建置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提供了重要實物佐證。

黔西南州博物館設在興義市桔山廣場的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中心三樓。

同在一幢大樓的,還有黔西南州文化館、圖書館大型公益性文化場館。

黔西南州博物館是一座以古代歷史為主題,集合展覽、科普教育、宣傳、研究和交流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博物館,近年來切實加強了對文化遺產的搶救維修、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

目前,博物館僅完成了遠古至漢代文物的布展,暫時只能開放兩個展廳,分為「道不相通」「一州之主」「漢之廣大」三個部分,集中展示了128件套黔西南州歷年發現的重要文物。

然而,就是這兩個展廳的文物,已經足以讓這片土地熠熠生輝,足以讓客人震撼,讓本地人自豪。

其中一級文物32件,二級文物13件,三級文物20件。

銅車馬、搖錢樹、連枝燈、撫琴俑、提梁壺、羊角鈕鍾等6件文物曾於1990年、1991年連續兩年被選調參加《中國文物精華展》和《中國文物精品展》,撫琴俑還成為中國文物精華展的招貼形象宣傳畫。

鎮館之寶東漢銅車馬,出自興義萬屯漢墓,整輛車由大約300個零部件組成,是迄今為止國內出土的漢墓中的車馬里最精美完整的一個。

馬車不僅有車廂,還有車篷,車馬總長112厘米,銅馬分段鑄造,合裝而成,可任意拆卸。

全馬分頭、耳、頸、身軀、尾、四肢11段,除兩耳外,其餘9段皆砂模空心鑄造,裝配接頭為子母口,由17個銷拴固定。

銅殼較薄,鑄技高超。

車為雙曲轅車,車棚厚度僅0.1毫米,輕柔如紙。

裝飾主要是壓花和鎏金,整體美觀嚴謹,工藝精湛,已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黔西南是漢代夜郎故地。

這些文物對研究東漢時期盤江流域的社會、經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夜郎時期黔西南先民的歷史足跡,見證了數千年前多元文化交流的黔西南風韻。

雖然對黔西南地區是否可以稱為夜郎古國的核心地帶尚不敢斷言,但這裡無疑曾經是夜郎國的重要所屬。

展出的文物精品,是黔西南州歷年發現重要文物的首次大規模集中亮相。

以此觀之,夜郎文化與漢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或許正是理解黔西南歷史與文化的不二法門,也是解釋夜郎國疑問的理想通道。

道不相通

特定的文化面貌總是誕生於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

在黔西南這片山水交映的土地上,天然洞穴密布,動植物資源豐富。

考古發現表明,大約在12000年前,史前先民已選擇在靠近水源的淺山洞穴里生活,他們將天然的礫石稍加打制變為生產工具,最常見的石器類型是砍砸器和刮削器。

貓貓洞、觀音洞遺址出土的石器,演繹著黔西南大地上最初的人類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先民適應自然的不懈努力。

雖然「道不相通」,卻自有精彩。

一州之主

夜郎國享國300餘年,相當於中原漢地的戰國至西漢時期。

在《史記》中,司馬遷一方面鄙夷夜郎王作為一州之主,卻妄與漢朝比大小,另一方面卻又承認「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

看似矛盾的表述留給後人無盡的疑問,夜郎國仿佛一團迷霧。

從歷年出土文物可以發現這一時期黔西南物質文化面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特別是一系列有別於漢式風格的青銅器,它們理應成為探尋真實夜郎國歷史的重要線索。

與此同時,還發現了一些明顯來自漢地的物品,這就表明雙方的關係絕不僅是對抗,也不乏交流。

漢之廣大

公元前一世紀後半葉,漢軍滅夜郎國,後者成為漢朝廣大版圖上的組成部分,出土的官印直接顯示了漢廷的有效控制,以雨樟鎮交樂東漢墓地為代表的考古發現,直觀反應了漢文化的大幅進入,而黔西南與周邊地區的交通往來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如出現了巴蜀流行的搖錢樹和說唱傭。

不過漢文化並未覆蓋一切,本地的一些文化習俗仍得以傳承,兩者並存發展,可謂相得益彰。

一個地方為什麼要有博物館,網友們這麼看

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

從小里說,這是源遠流長的地方歷史的重要見證;從大里說,這是維繫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達到歷史與現在人的對話,它已成為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博物館對人類文化遺存、自然遺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博物館如同歷史長河,源源不斷地將過去的故事輸送。

去博物館可以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傳播知識,使人們了解更多。

一個城市經濟再好,但如果沒有文化浸潤其間,也不過就是一副好皮囊罷了,就像只有長相而沒有演技的流量小生,乍一看還算光鮮,但多接觸幾天也就索然無味了,膩了,棄了。

而有文化的城市則不然,就像一個有趣的靈魂,共處時百看不厭、離別時依依不捨,回憶時,還讓人時時眷戀。

一座名副其實的博物館,是一個專業研究機構,也是一個公眾場所。

它的功能是為本地公民提供活的可見知識,對外地參觀者宣傳本地文化。

一座城市有博物館,就像一個人的家裡有鋼琴,有書架上大量的圖書、牆壁上的字畫、柜子和桌子上的工藝品和博古架上的古董一樣。

吃飽穿暖,住大房子和開汽車,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全部還包括精神活動和文化滋養。

作者:文/圖 記者 鄧忠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