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發現疑似萬佛寺園林續:它證明南朝石刻精美不輸雲岡石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航拍視頻】成都考古發現疑為千年古剎萬佛寺遺蹟
考古現場。
出土的部分文物。
相關連結: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吳曉鈴)成都市考古隊宣布發現疑似萬佛寺園林之後,早已湮滅的成都千年古剎萬佛寺,又重新勾起今人關注。
地處蜀地的萬佛寺,何以赫赫有名?多位考古研究人員12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百年來不斷發現的萬佛寺精美南朝造像,填補了中國南朝石造像的空白,並與大足石刻、安岳石刻、廣元千佛崖等,共同構成了中國石刻藝術的「下半闋」。
7月13日,記者在四川博物院的萬佛寺石刻館看到,儘管展出的數十件展品皆為殘佛像,但有的造像面相豐滿、身材優美,其褒衣博帶式的大衫線條靈動,而有的造像飄逸若仙,具有南朝宗教人物畫秀骨清像的鮮明特點,也反映出南朝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和情趣。
萬佛寺香火傳千年
據成都市考古隊工作人員易立介紹,萬佛寺相傳建於東漢延熹年間,而根據《四川通志》、《益州名畫錄》的記載,這處建於成都城西北廓的寺廟,梁時名為安浦寺,唐名凈眾寺,別稱松溪院。
在唐末的「會昌法難」中,凈眾寺佛像被毀,到唐宣宗年間才再次復興,宋代更名為凈因寺,但寺廟面積已縮減,園林部分已變成墓葬區,南宋孝宗隆興年間曾一度為交子務所在地。
明代則有竹林寺、萬佛寺、萬福寺之稱,最終在明末清初毀於戰火,此後再不復見於史料記載。
然而,萬佛寺在有史記載的千餘年間,一直是成都著名古剎。
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研究員何先紅介紹,萬佛寺自古即為蜀郡大道場,風景優美、香火興旺,歷來是貴族名流、善男信士朝香拜佛和遊覽的勝地。
唐人李洞曾留有《宿成都松溪院》一詩,「松持節操溪澄性,一炷嵐煙壓寺隅……」
出土南朝石刻最驚艷
對考古界人士而言,萬佛寺的意義,莫過於其出土石像填補了南朝石造像的空白。
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長雷玉華介紹,萬佛寺遺址處從清末光緒8年至1954年,曾先後4次發掘出土了200多件石刻造像。
光緒年間出土的宋元嘉二年凈土變造像已流傳海外;而1937年,成都農民在種地時也掘出了殘佛像12尊,佛頭26個,其中就包括梁中大通元年釋迦造像和北周阿育王造像。
1945年至1946年,當時的四川理學院在此處修建校舍時,也曾出土眾多佛像,遺憾的是均被砸毀埋於房基下。
到1953年至1954年,出土文物最為壯觀:殘佛像、佛頭、伎樂天像等多達200餘件。
在這些出土文物中,大量梁代石刻最受考古工作者關注。
雷玉華說,南北朝是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但相對於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等北朝豐富的佛教遺存而言,南朝佛教遺存十分少見。
因此以前業界一直認為佛教石刻藝術於北方興盛之後,便漸漸沒落。
而萬佛寺這批南朝造像,以珍貴實物佐證在南朝時期,佛教石刻藝術在四川興盛發展。
四川博物院已退休的文物專家袁曙光認為,萬佛寺出土的梁代造像,將碑龕式造像發展到了一個高峰,其造型藝術具有典型的南朝作風,又富有地方特色,為四川唐宋石刻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通錦橋旁「萬佛寺」古代成都後花園
—唐·鄭谷《西蜀凈眾寺松溪八韻兼寄小筆崔處士》松因溪得名,溪吹答松聲。繚繞能穿寺,幽奇不在城。寒煙齋後散,春雨夜中平。染岸蒼苔古,翹沙白鳥明。澄分僧影瘦,光徹客心清。帶梵侵雲響,和鍾擊石鳴。淡烹...
成都出土80餘件南北朝佛像 部分貼金尚存
新華網四川頻道12月16日電(本網記者李倩薇)記者16日從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在距離成都著名的寬窄巷子約200米處,發掘出土了80餘件南北朝至唐時期的石刻佛像,個別造像還有貼金。此次發掘...
成都市中心發現千年古寺遺址
本報訊 (記者 吳曉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6月4日公布,在成都市中心實業街發現福感寺遺址,此前僅見於文獻資料的這座益州(成都)名寺終於重現於世。據史料記載,福感寺從東晉延續到兩宋時期,一直是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