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洞人後中國再發現人類頭骨化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南都訊 廣西隆安婭懷洞遺址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墓葬並出土完整人類頭骨化石的消息,瞬間引起人們關注。
距今1萬6000多年的婭懷洞遺址人頭骨出土時已經破碎成多塊,經修復後幾乎完整,這是繼北京山頂洞遺址發現人類完整頭骨後,再次在舊石器時代墓葬中出土完整人類頭骨化石。
婭懷洞遺址是一處跨越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址,在此發現了多處兩三萬年前的用火遺蹟,在發掘出土的上萬件文化遺物中,包括大量石製品和少量蚌器、骨器、陶片等,石製品原料中的燧石、玻璃隕石、水晶在廣西地區其他史前遺址中很少見到。
此外,還出土大量水陸生動物遺骸、植物等自然遺存。
尤為重要的是,發掘出了距今16000年前的稻屬植物特有的植矽體,以及距今28000年至35000年前的疑似稻屬植物植矽體。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謝光茂是婭懷洞遺址發掘領隊,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謝光茂詳細介紹了婭懷洞遺址發現及發掘過程。
謝光茂告訴南都記者,婭懷洞遺址面積約110平方米,自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分A、B、C、D四個區共發掘了50平方米,2018年上半年將繼續發掘D區,隨後,整個發掘過程將告一段落。
談如何發現
為研究廣西「那文化」發掘婭懷洞遺址
南都:婭懷洞遺址是怎麼發現的?
謝光茂:2014年,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謝廣維主持發掘大龍潭遺址時,對周圍洞穴進行調查,從而發現了距離大龍潭遺址1.5公里的婭懷洞遺址。
南都:最初打算髮掘婭懷洞遺址的原因是什麼?
謝光茂:廣西隆安是「那文化」中心,「那文化」即稻作文化。
2015年4月,受廣西區文化廳委派,我和幾位專家到隆安調研廣西「那文化」,在隆安縣文物管理所盧傑英所長帶領下到婭懷洞遺址考察,在地表發現不少石器和動物遺骨,當時認為這個遺址很重要,可能保存有史前稻屬遺存,於是向國家文物局申請發掘。
婭懷洞遺址發掘主要是配合「那文化」課題研究,以前更多地從民族民俗方面研究「那文化」,缺乏考古證據支持,正是在此背景下發掘這個遺址,希望找到早期稻作遺存。
廣西地處亞熱帶南部,氣候濕熱,洞外曠野遺址很難保存植物,而洞穴冬暖夏涼,且因石灰岩山體,洞穴內的堆積帶有鹼性,利於動植物有機質保存,所以南方洞穴遺址通常發現有動物化石。
因此,發掘這個遺址有希望找到早期稻屬遺存。
南都:婭懷洞遺址主要有哪些部分構成?
謝光茂:婭懷洞遺址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前面洞廳,面積比較大,接近100平方米,另一部分是一個10多平方米的內洞,加起來約110平方米。
近三年來發掘的都是在前面洞廳部分,我們考慮到史前人群在這裡生活居住可能會有功能分區,比如處理食物、加工石器、堆放垃圾等不同的地方,從不同功能分區方面考慮,在不同部位分為A、B、C、D四個區發掘。
面積12平方米的A區在2015年發掘,挖掘深度7.5米,面積16平方米的B區在2016年發掘,挖掘深度4.2米。
2017年發掘了面積6平方米的C區,和面積16平方米的D區,二者挖掘深度都是1.2米。
四區發掘面積共約50平方米。
南都:為什麼一直沒有發掘內洞?
謝光茂:其實2017年我們就想發掘內洞,我們向國家文物局申報發掘執照時,就已經把內洞列為發掘的一部分。
之所以至今沒有發掘內洞,是因為連接洞廳的主洞口還沒打開。
現在進入內洞,要從前洞廳後壁上方四五米高的小洞爬進去,再往下約10米才到內洞的地面。
如果不打開主洞口,裡面光線、空氣都不好,發掘的泥土也難以搬運出來。
談考古成果
文化層從4 .4萬年前到四五千年前
南都:A區發掘深達7.5米,各種遺存分布情況是怎樣的?
謝光茂:我們分A、B、C、D四個區發掘,最早發掘的12平方米的A區,是在靠近內洞的部位,我們從地表一直挖到基岩,深達7.5米。
根據不同的土色土質,按照考古的方法分了55層,這些地層有厚有薄。
不同的土色土質,代表了不同時期形成的堆積層,不是所有堆積層都有石器、骨器、用火遺蹟等文化遺存,A區只有堆積的上部發現有文化遺存,下部只有動物骨頭和牙齒以及植物遺存。
在洞廳北側靠近洞口位置,發掘了面積16平方米、深達4.2米的B區,B區所有地層都有文化遺物,收穫很大。
不僅發現了多處用火遺蹟,在地表下方五六十厘米深處還發現了墓葬,並在距離地表約1米的墓坑底部,出土了距今16000多年的完整的人頭骨化石及體骨化石。
另外,在B區出土了大量的石製品等文化遺物,還發現了16000年前的稻屬植矽體和28000年至35000年前的疑似稻屬植矽體。
南都:四個發掘區為什麼挖掘深度不同?
謝光茂:四個發掘區中,只有A區挖到了底部,是因為發掘經費、時間等很多方面都受限制;其次,山洞頂部掉下來很多岩石、鐘乳石,堆積裡面含有很多岩塊,所以比較難挖。
在考古發掘中,並不是每個部位、每個區都一定要挖到底,第一個區挖到底,主要是想了解地層堆積情況、哪些地層有文化遺存,這些問題基本上都從A區解決了,其他三個區發掘到一定深度就可以不再挖了。
南都:上面講到發現的遺存有多個不同年代,這個遺址的時間跨度有多大?
謝光茂:從目前的年代測定結果看,從距今4.4萬年前到四五千年都有人類在這個遺址上活動,前後跨越四萬年。
談意義價值
對研究華南古人類體質特徵與演化特點有重要意義
南都:婭懷洞遺址出土不少石器、骨器、陶器等文化遺物,以及不少動植物自然遺存,最初有沒有想到會發現有人類化石?
謝光茂:當時是希望能發掘到人類化石。
這樣的洞穴遺址如果保存較好,就有可能發現人類遺存,比如人類頭骨、牙齒,但很難指望找到完整人類骨架。
一般情況下,可能會有人類牙齒,運氣好的話會有頭蓋骨,我們是有這種希望。
南都:這是繼山頂洞人墓葬後,國內再次發現舊石器時代墓葬並出土完整人類頭骨化石,這個遺址的發掘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
謝光茂:山頂洞人是在1933年發現的,距現在已有85年。
在中國,發現舊石器時代墓葬並出土完整人類頭骨化石,山頂洞遺址是第一處,我們婭懷洞遺址是第二處。
另外,還有一個舊石器時代的完整的人頭骨化石,是1958年出土的「柳江人」頭骨化石,不過那是農場犯人在挖掘岩泥時發現的,因缺乏出土層位,具體年代至今還搞不清楚。
婭懷洞遺址文化堆積深厚,內涵豐富,遺物眾多,延續時間長,包含了新舊石器時代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此次發掘發現的墓葬及人骨化石,為了解華南晚更新世人類體質特徵與演化特點,以及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埋葬習俗提供了重要實證。
以石片石器為主的舊石器文化的發現,對探討嶺南及東南亞地區更新世晚期人類行為及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距今16000年前的稻屬植矽體的發現,為研究古代人類利用野生稻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南都:接下來有什麼發掘計劃?
謝光茂:按照我們的發掘計劃,A、B、C區都不再挖掘了,今年還會繼續發掘D區。
發掘面積達16平方米的D區位於洞口部位,2017年我們挖了1.2米深,從出土的文化遺存看,這部分地層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還沒有挖到更早的舊石器時代地層,所以要繼續往下挖,了解下面地層堆積情況及文化內涵。
D區挖完後,這個遺址發掘工作就告一段落了。
我們考古發掘,只要能解決學術問題就行了,並不是說發現一個特別重要的遺址,就全部挖完,我們要留一部分給後人發掘。
以後發掘手段和技術更為先進了,或者需要進一步解決重要學術問題時,再繼續發掘。
采寫:南都記者 吳銘
廣西隆安婭懷洞考古取得新發現
(副題)人類最早使用稻的時間或再前移「人類最早使用稻的時間或再前移。」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在廣西隆安婭懷洞遺址考察時說。婭懷洞遺址是一處洞穴遺址,位於南寧市隆安縣喬...
隆安出土1.6萬多年前完整人類頭骨化石
9月29日,記者從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舉行的隆安縣婭懷洞遺址發掘成果匯報會上獲悉,經過為期3年的考古發掘,婭懷洞內發現了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之間的眾多遺存,包括1.6萬多年前完整人類...
廣西發現1.6萬年前人類頭骨化石 出土石製品萬餘件
考古人員在對隆安婭懷洞遺址進行了3個年度的連續發掘後,已有一系列重要發現。除出土1萬多件文化遺物外,還發現了距今約1.6萬年前的墓葬及包括完整頭骨在內的人類化石。考古人員在隆安婭懷洞遺址發現距今...
陝西龍崗寺遺址發現距今10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蹟
中新網西安11月11日電 (記者 冽瑋 張一辰)記者11日從陝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研究確認,位於陝西南鄭縣的龍崗寺遺址早在100萬前就有人類活動。此發現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文化發展、南北舊石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