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賊20道工序手工制洛陽鏟,考古專家背後最大功臣,成精緻國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80年10月3日,在位於驪山腳下的秦始皇帝陵園區,考古隊的鑽探隊員楊續德將已深入地下7米的洛陽鏟拔出,並仔細觀察帶出的泥土時,一個指頭肚大小的金泡映入眼帘。

領隊程學華聞訊趕過來,詳細察看了金泡出土的位置,拿起洛陽鏟伸入地下。

很快,一堆濕潤的黃土被帶了上來,同時被帶上來的還有一個銀泡和一個金絲燈籠穗。

程學華激動地「啊」了一聲,手微微抖動,埋藏於地下兩千餘年的秦始皇陵銅車馬就此露出端倪。

1980年秦始皇陵園銅車馬坑的發掘現場,這個舉世矚目的發現背後,最大的功臣,就是毫不起眼的洛陽鏟。

不普通的洛陽鏟

洛陽鏟外表看上去極為普通,剷頭為鐵質,刃部呈月牙形。

洛陽鏟有大小不等的多種型號,剷頭長度一般在20至40厘米左右,直徑最小為5厘米,最大可達20厘米。

一把小小的鏟子,又不是雷達,怎麼通過它就能知道地下的這麼多事情呢?

原來,這是每一個考古人員都知道的「生土」和「熟土」的區別:

生土,是指未經人類擾動過的土層,給人以鮮活、板結之感;熟土,是指經過人為擾動、土質較雜、相對疏鬆的土層。

考古人員在觀察洛陽鏟帶上來的土壤顏色、質地等,以了解地下有無古代文化遺存。

比如,墓坑內的填土就是熟土,也稱為「墓土」或「五花土」,有的填土內還有人類生活的包含物,大型墓葬的填土還經過了夯打,有夯層和夯窩。

通過分析洛陽鏟帶上來的土壤及其包含物,考古人員能夠大致判斷出這個遺蹟是否為古墓葬。

洛陽鏟前身:盜墓賊發明

這種神奇的探鏟,原產地就在洛陽。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今天考古事業中大建奇功的洛陽鏟,它的身世竟然和盜墓息息相關。

洛陽鏟是民國初期,一個叫李鴨子的盜墓賊發明的,一把洛陽鏟刺破陰陽界

隨著考古學在中國的興起,最早將洛陽鏟改邪歸正的,就是考古學家衛聚賢,一個翻身改變了它的歷史用途和地位。

全國大專院校的考古教材明確指出,考古人員在鑽探時須使用洛陽鏟。

1952年和1954年,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會同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聯合舉辦了兩期培訓班,全面推廣洛陽鏟。

考古人員用洛陽鏟提出的土,必須一鏟一看,觀察土質、土色的變化,確定其深度和性質。

只能手工製造的洛陽鏟

直到今天,洛陽鏟的製造都主要集中於它的發源地——洛陽市東郊。

洛陽鏟的製作工序有20多道,最關鍵的剷頭部位要靠成型時打造弧度,沒有相當功力和經驗的人員是打不出來的。

洛陽鏟的製造有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20多道工序。

稍有誤差,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或只能帶半鏟土,導致土層錯亂,阻礙準確判斷。

好的洛陽鏟插入土內吃土銳利,拔出後褪土快捷,目前只能手工打造。

小小洛陽鏟竟成國禮

隨著洛陽鏟的廣泛使用,它也成了中國考古界最具標誌性的象徵物。

中蘇友好時期,有蘇聯的考古學家來中國訪問,臨走時所攜帶的禮品中就有一捆精緻的洛陽鏟。

經過「淬火」工序的一排洛陽鏟冒著屢屢白煙。

1972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率領中國考古團赴阿爾及利亞參加學術會議時,贈送給東道主的禮物,就是一把打造精緻的洛陽鏟。

洛陽鏟的傳奇故事,還在不斷續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小洛陽鏟, 剷出深埋地下的中國歷史!

最近《鬼吹燈之黃皮子墳》開播了,小夥伴們追劇的熱情不減。但今天風物君要從中尋的這物件,算不上一件純粹的「好物」。它曾惡名遠播,也曾立下大功。身繞無數神秘光環,隨著近些年盜墓題材的盛行而名聲大噪,...

洛陽鏟下的驚天寶藏

一把洛陽鏟,刺破陰陽界,它在文物考古和基本建設眾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古都百姓津津樂道.進來,有關探討洛陽鏟發明人的文章時常見諸報端,引起不少人的興趣.究竟是誰發明了洛陽鏟呢?近日,文物專家經過研究...

鬼節說說考古打洞那點事兒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競把清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中元佳節七月半上墳燒紙拜寺廟百鬼夜行放河燈今晚(可憐我記錯日子了,應該是昨晚了),特別適合談考古打洞那點事兒。

今天,我們一起來為洛陽鏟正名!

導語:洛陽鏟,河南洛陽附近村民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並為後人逐漸改進。近年來,在一些盜墓題材小說、影視劇的薰陶下引來無數人的追捧,洛陽鏟「刺破陰陽兩界」的神秘身份,更是被封為「盜墓神器」。著名...

關於洛陽鏟的那些事兒

河南洛陽邙山上冢壘嵯峨,幾無臥牛之地,地下隨葬品埋藏極為豐富。鄭和七次下西洋後,中國的古文物和精美的工藝品,為西方商人所看重,「不惜重金,購於黑市」。由於偷挖古墓中明器的需要,洛陽的凹形探鏟,明...

用這個鏟子,往下一探,提起來一看,有墓!

鹹魚給您講歷史,說說過去那些事,是是非非說不停,確定不來聽一聽!大家好,歡迎來到鹹魚說歷史,這裡是鹹魚妹!眾所周知,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墓葬遺存非常豐富,再加上我國古代人民「事死如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