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古成果:羅家壩遺址發現新石器時期遺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6日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考古工作者對羅家壩遺址進行第四次考古發掘時,發現一處距今45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時期遺存,這讓羅家壩遺址成為中國嘉陵江流域目前發現的堆積最厚、延續時間最長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11月25日,「羅家壩遺址出土文物陳列展」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舉辦,展覽展出了羅家壩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包括青銅鼎、青銅豆、青銅印章、石器等。
作為中國目前所知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巴文化遺址之一,羅家壩遺址地處秦、楚、巴、蜀交界地。
1999年、2003年、200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曾先後三次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累計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
羅家壩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工作於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進行。
「我們前三次考古發掘主要在羅家壩的外壩,對中部情況不了解,第四次發掘我們清理了不同時期的墓葬、灰坑、溝等各類遺蹟近百處,發現羅家壩遺址涵蓋新石器、商周、漢代三個時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隊副隊長、羅家壩遺址考古隊領隊陳衛東介紹,新石器時期遺存的發現,是第四次考古發掘的最大收穫。
羅家壩遺址新石器時期遺蹟主要有灰坑和水溝,新石器時期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
其中,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較少,紋飾中以素麵、繩紋為主,可辨器型有花邊口卷沿鼓腹罐、花邊口折沿深腹腹罐、高領壺等。
「有些石器雖然過了四五千年,但鋒利依舊,一不小心還會劃破手指,專家用鹿角等工具進行了石器打制模擬實驗,發現羅家壩遺址的石器石料均出於本地。
」陳衛東說,這次出土的石器中磨製石器少,打制石器多,石器分析表明,漁獵採集經濟在羅家壩遺址的生業模式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環境土樣信息分析表明,羅家壩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中晚段,氣候轉暖,闊葉樹增多,氣候暖濕。
浮選結果表明,羅家壩遺址的農業作物有稻、粟、黍等,但總量很少。
目前羅家壩新石器時代與東周時期存在缺環。
陳衛東介紹,中國四五千年前曾發生過氣候乾冷事件,有專家推測羅家壩新石器時代與東周時期的缺環可能與距今4000年前後的氣候乾冷事件有關,也有專家推測五千年前的一次乾冷事件讓漢中平原文化遷徙到羅家壩。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表示,羅家壩遺址與廣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遺址群一起,正在逐步構建川東北地區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序列,此次考古發掘對構建長江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格局、探討長江上游地區文明化進程與演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達州日報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6年度考古工作匯報會(上)
2017年1月12日-13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鄭州組織召開2016年度考古工作匯報會。本次匯報會以「田野考古工作新發現、科技考古與科技保護新成果」為主題,以現場講演PPT和展板展示兩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