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羅家壩遺址考古再出成果 新石器時代川東祖先靠漁獵為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近日,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達州宣漢羅家壩遺址新石器時代考古再出成果。
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對羅家壩遺址進行了第四次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300平方米。
發掘表明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厚度1.5~3米,涵蓋新石器、商周、漢代三個時期,共清理了不同時期的墓葬、灰坑、溝等各類遺蹟近百處,出土了陶器、石器、銅器、鐵器等各類小件近千件。
考古人員稱,新石器時期遺存的發現,是此次發掘的最大收穫。
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隊副隊長、羅家壩遺址發掘領隊陳衛東介紹,新石器時期遺蹟主要有灰坑和水溝。
「灰坑多為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保存狀況較差,填土中包含有陶片、石塊、獸骨、炭粒、燒土顆粒等。
」
除此之外,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
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較少。
紋飾中以素麵、繩紋為主,另有附加堆紋、弦紋、戳印紋等。
可辨器型有花邊口卷沿鼓腹罐、花邊口折沿深腹腹罐、卷沿折腹盆、斂口缽、高領壺等,多為平底器。
石器中磨製石器少,打制石器多。
磨製石器有石斧、石鏃、磨石、石砧等,其中餅狀磨石的數量最多;打制石器多為燧石細石器,以細石葉的數量最多,另有石核、石片、礫石、砍砸器、小石器等。
根據碳十四測年數據,羅家壩新石器時代遺存的年代在距今5300~4500年之間。
環境土樣信息分析表明,羅家壩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中晚段,氣候轉暖,闊葉樹增多,以針闊混交林為主,林下蕨類植物茂盛,氣候暖濕,羅家壩新石器時代與東周時期的缺環,可能與距今4000年前後的氣候乾冷事件有關。
根浮選結果表明,羅家壩遺址的農業作物有稻、粟、黍等,但總量很少,石器分析表明,漁獵採集經濟在羅家壩遺址的生業模式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羅家壩遺址多學科參與式的發掘,立體式的呈現了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
此次發掘的新石器時期堆積較為深厚,局部厚度達3米,堆積層次較多,遺蹟較為豐富,出土器類較多,器型演化規律清晰,可將羅家壩新石器時期遺存分為四期,其中第二、三、四期可分別與忠縣哨棚嘴遺址99年一期晚段、二期、三期相對應。
羅家壩遺址是嘉陵江流域目前發現的堆積最厚、延續時間最長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羅家壩遺址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羅家壩,地處渠江二級支流後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於1999、2003、2007年先後三次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累計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
發掘表明羅家壩遺址不僅是我國目前所知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巴文化遺址之一,同時還是一處十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陳衛東說,羅家壩遺址與廣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遺址群一起,正在逐步構建川東北地區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與該地其它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相比,此次發掘的羅家壩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無疑是出土遺物最為豐富、器物演變序列最為清晰的遺存,為認識該地區新石器晚期的考古學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資料,對構建長江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格局、探討長江上游地區文明化進程與演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逯望一
編輯 潘莉
最新考古成果:羅家壩遺址發現新石器時期遺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6日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考古工作者對羅家壩遺址進行第四次考古發掘時,發現一處距今45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時期遺存,這讓羅家壩遺址成為中國嘉陵江流域目前發現的堆積最厚、...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
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文物
新華網哈爾濱10月25日電(記者許正)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的小南山遺址於今年7月正式考古發掘以來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文物。考古專家說,出土的大量珍貴玉器表明鄰近我國東端國境線的小南山早在8...
誰說深圳沒有歷史?大鵬這個地方讓你認識7000年前的深圳
7000年前,深圳就是南粵文化中心。日前,深圳考古鑑定研究所所長任志錄、著名考古學者張一兵,以及《深圳古代史》一書作者陳海濱分別接受採訪時,介紹並解析了咸頭嶺文化。陳海濱認為,從新石
鹽源皈家堡遺址考古新發現 鹽源盆地歷史可上溯至4600年前
2016年10月中旬,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涼山州博物館、鹽源縣文管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皈家堡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發掘面積600平方米。本次發掘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制定田野考古操作規程進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