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羅家壩遺址最新考古成果: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宣漢羅家壩遺址,自1999年首次發掘出土大量青銅器等文物後,已成為我國目前所知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巴文化遺址之一。

不過,這處國家級大遺址,通過最新考古發掘又增加了新的文化內涵。

12月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羅家壩遺址的考古成果:在巴文化堆積層的更下端,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遺存。

這是迄今為止嘉陵江流域發現的文化堆積最厚、延續時間最長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它不僅填補了川東北新石器時代考古距今5300年至4500年時間段的空白,也為巴文化可能起源於川東北,提供了考古證據。

豐富的新石器時代堆積

大量的新石器時期遺存

1999年,宣漢羅家壩遺址大量精美青銅器的出土,令這處古代巴人中心文化遺址和成都金沙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一起,被稱為「繼三星堆遺址之後古巴蜀文化的三顆璀璨明珠」。

然而羅家壩遺址究竟是不是古代巴國的王城?就在考古人員對此連續展開考古發掘時,卻意外在2015年底開啟的第4次發掘中,收穫了新石器時期遺存的重要發現。

參與此次發掘的考古隊員鄭萬泉介紹,這次發掘面積只有300平方米,但新石器時期的文化堆積厚較為深厚,局部厚度達到了3米。

其中不僅有古人使用的陶片、石塊、獸骨以及炭粒等,還出土了陶石器等器物。

證明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已有成熟的聚落。

這些器物經過修復,可以辨認出花邊口卷沿鼓腹罐、斂口缽、高領壺等不同的器型,而出土石器則包括了磨製的石斧、石鏃以及打制的紅石葉、石核 、砍砸器等工具。

根據碳十四測年數據,考古人員得出結論:羅家壩新石器時代遺存的年代,在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之間。

而通過環境土樣信息的分析,考古人員「復原」了當時羅家壩先民的生活場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中晚段,氣候暖濕。

羅家壩的先民們已經開始種植稻、粟、黍等農作物,但通過石器種類發現,當時的人們主要還是以漁獵為生。

出土器物

這是一個令四川考古人極為興奮的發現。

羅家壩遺址考古領隊陳衛東介紹,宣漢羅家壩遺址和渠縣城壩遺址的發現,證明古代巴人在川東北地區創造過燦爛的文化。

如今大量新石器時代的遺存發現,為巴文化可能起源於川東北提供了考古依據。

有意思的是,考古人員還從出土器物的器形以及使用工具上,發現了與同一時期生活在岷江峽谷地帶的古蜀人的不同。

陳衛東介紹,當時的古蜀先民已經大量使用新石器時代的主流工具----磨製石器,而羅家壩的先民們,使用的則還是舊石器時代的工具細石器。

「這說明川東北地區有一批原始的土著人,他們在七八百年的時間裡,生活和生產方式都沒有大的變化。

」為何四川的兩處遺存會有如此明顯的區別?省考古院院長高大倫認為:「這也許就是巴與蜀文化有區別的根源。

因為在數千年前,古蜀人從西北甘肅一帶進入岷江上游,而學術界有觀點認為,羅家壩地區的先民有可能是從漢水上游遷徙而來。

」不同的文化來源和交流通道,最終形成了不一樣的文化。

來源:四川在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川滇通道」歷史上溯至4600年前

記者昨天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新發現的四川鹽源皈家堡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填補了鹽源盆地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空白。這些遺蹟的出土,將川西南地區歷史上溯到距今至少4600年。「這是目前川西南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

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文物

新華網哈爾濱10月25日電(記者許正)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的小南山遺址於今年7月正式考古發掘以來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文物。考古專家說,出土的大量珍貴玉器表明鄰近我國東端國境線的小南山早在8...

巴文化起源有了新證據

巴文化是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會結構的總和。完整意義的巴文化為:戰國初,巴國溯江進入川東,始將青銅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來,也將巴國文化與巴地文化融...

磁山丨中華文明源

磁山文化遺址總面積十四萬平方米,分上下(即早晚)兩個文化層。它的年代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用碳-14測定的數據距今約8000年,後經中國科學院地球與地質研究所用植矽體方法學對磁山文化層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