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事:豐縣喪葬風俗全景記錄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場轟轟烈烈的白事,被人們看作一個人一生的完美歸宿,足可抵消逝者一生的苦悶哀愁。

鄉民們一輩子與土打交道,在土裡耕耘,在土裡刨食,最終的歸宿也是入土,都期盼自己能擁有一場風風光光的葬禮。

豐縣喪葬文化背景

徐州是古九州之一,位於中國南北交界之處,踞蘇魯豫皖四省,堪稱五省通衢、交通要道,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水系發達,所以徐州各個區縣都是四方來客的聚居之地。

尤其是豐沛之地,多是唐宋時期由山東遷居而來所形成的本地居民和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的老移民,而在清咸豐元年(1851年)黃河在安徽碭山縣蟠龍集決口,來自古齊國、魯國、楚國等地的人們向豐沛諸地遷徙,並在微山湖沿岸定居下來,成為了居住邊外的新移民。

豐沛縣是漢文化的發祥地,齊文化、魯文化、楚文化等幾大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合、交流貫通,形成了多元的豐富的文化基礎。

徐州地區更是受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影響深遠,老子在沛縣隱居10年,孔子多次來沛拜訪,求學問道。

在此民族、文化、地域、宗教交錯大融合的歷史背景下,蘇北、皖北、魯西南地區的喪葬習俗大同小異、別樹一幟,而論其中表達形式、內容、內涵的豐富性,更以豐沛縣為代表。

本文分五部分全景展現豐縣喪葬習俗過程。

一、「不行了,穿衣裳」

①咽氣——人去世了,不能說死了,這是對死者的不尊敬,要諱言說「老了」、「走了」、「成仙」、「仙逝」、「作古」等,豐縣人教「咽氣」。

②送信——舊時交通閉塞,人口流動緩慢,鄉人大都壽終或病死,彌留之際,親人們依依不捨,將亡人牽掛親人。

兒女們日夜侍奉,不離左右,同時給在外的子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

在接到此類通知後,子女一般都日夜兼程,力爭與親人生見上最後一面,若見不上面,則老人死不瞑目,兒女遺憾終生,還會被指為不孝。

③送終——當事人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通常情況下會強忍住最後一口氣,會出現所謂的「迴光返照」,一方面想見兒女們最後一面,另一方面要當著眾人交待一下身後事,叫「托家事」。

在親屬的守護下,度過彌留的時刻,這叫挺喪,亦叫做「送終」,老人也是難得的善終,這也是人們通常盼望「五福臨門」中的「五福」之一。

爺死舅家大,娘亡娘家大。

病危之際,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娘家來問病,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

④穿衣裳——在老人臨終前,兒女要為老人置辦好壽衣、壽帽、壽靴,俗稱「送老衣」。

頭上有帽,上衣一般為棉襖或袷衣,不能穿褂子,因褂子與「掛子」諧音,免得將兒子掛去陰間。

下衣為棉褲或單褲,腳上穿靴子或鞋子,女性頭戴鳳冠,掩襟上衣。

送老衣一般由女兒置辦,沒有女兒的由兒子置辦,有的要求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製,取「功德潤澤後人」之意;選擇閏月的時候做壽衣,因為閏月的時間不多,哪年哪月也輪不到用上,間接寓意長壽,也是圖個吉利。

在壽衣顏色上,大都選紅、青、藍等色,壽衣里子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後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忌用黑色;在壽衣長度上,壽衣袖子要能遮住手梢,忌諱袖短露手,否則,後輩兒孫就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在壽衣件數上,要穿單不穿雙,以避免凶事成雙;在壽衣紋理上,要穿平紋布,忌穿斜紋布,寓意為後輩人不搞邪門歪道;在壽衣材質上,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可用綢子但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忌穿皮衣皮鞋,因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來世變成畜生;在壽衣縫製上,壽衣不能用紐子,只能用布帶,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後代出「逆子」,只釘帶子,取「帶子」——後繼有人之意。

過去備棺材,木材以柏木為最好,楠木為上,次用雜木、楸、椿、榆等,禁用槐木,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在死者斷氣前家人就要幫其穿上壽衣,一則死後屍體僵硬不好穿;二則說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著光著身子走了,到了陰間還是無衣,會淪落為孤魂野鬼。

為亡人穿衣時孝子不得哭,怕淚灑屍體,引起走屍、殭屍。

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凈身、整容,由死者直系子女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凈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乾三遭,稱「三把」,亦稱「洗喪」: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

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於「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讓死者的靈魂知道這不是在給活人沐浴,讓死者乾乾淨淨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所收容。

(待續)

作者簡介

王書法,字愍齋,號嗜花齋主人、愍齋主人,生於1996年2月,大學在讀,中共預備黨員。

沛縣鹿樓鎮房莊村中人。

自幼喜愛民風民俗、讀書文史和遊覽懷古,個人的詩作文章與經歷照片現已分別集結成冊題為《愍齋詩集》、《愍齋羽士青春錄》。

來源:豐縣人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裝老入殮,安床報喪——漢族舊時的喪葬禮俗

漢族的喪葬禮俗,是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漢族在全國範圍內所實行的葬禮習俗。當然,如今社會也只有和我老家一樣的山村裡邊還在實行,今日我將其講述給大家,是希望將其記述下來。目的是讓後人知曉,我們的...

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之停柩

在中華民族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產生、演變和積澱而成的喪葬文化,既表現為繁複多樣的禮儀形式,又具有豐富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圍繞死者而展開的各種喪葬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現實社會的諸多方面,與人們的宗...

揭秘你不知道的喪葬全過程之一:送終、穿衣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雖然喪葬品準備及喪葬程序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內容並沒有太大變化,並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