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薛城遺址出土女性骨骸 5000多年前的漁家女成功復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江蘇網4月22日訊 5000多年前的漁家女長什麼樣?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昨天,記者在高淳薛城遺址公園展廳內一睹5000多年前漁家女的芳容:她身穿麻布,眼睛炯炯有神地望著遠方。

與普通女性不同的是,手臂更有肌肉,顯得很有力量……文保專家告訴記者,這名女性原始先祖大約生活在5000年前,以捕魚為生。

交匯點記者李爽通訊員楊軍

5000多年前的漁家女成功復原

薛城遺址公園位於南京高淳區淳溪鎮薛城村,1997年8月在原薛城衛生院基建施工中發現,同年9月由南京市博物館考古發掘隊進行發掘。

經初步勘探,遺址總面積約6萬多平方米,距今約5000-6300年,是南京目前發現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經搶救性發掘,工作人員共發掘墓葬115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500餘件和多具保存完好的人骨架。

其中,一具標註為M15號的骨骸保存最完整,仰身直肢,頭向上40度,隨葬品有豬牙、骨錐及陶紡輪、豆、鼎、罐、缽等7件器物。

高淳區文保所所長馬永山告訴記者,考古學家依據全身骨骼推算,該骨骸是一名成年女性,身高不足160厘米。

「雖然1997年就發現了這副骨骸,但由於條件、技術受限,一直沒有能復原。

當時發現骨骸後,就有人提議通過復原技術讓人一睹5000多年前漁家女的相貌。

」馬永山坦言。

為了弄清這名女性原始先祖的長相及生活習性,高淳區決定邀請考古專家對其相貌進行修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張建軍是M15號骨骸面容復原工作的主要創作者。

經過對骨骸進行認真細緻的分析,並對相關指標進行精確計算後,張建軍首先對殘缺不全的頭骨進行了科學修復,順利拼合出了完整的頭骨,並對下頜骨進行重新加固,隨後,他又依據軟組織指標和現代解剖學原理,為頭骨附上了軟組織。

在軟組織製作環節,工作人員先用硬泥塑形,然後採用與人體皮膚質感類似的矽膠進行皮膚植入。

「當眼睛、鼻子、嘴等塑形與修復完成後,M15號骨骸大致面貌呈現了出來,是一名看起來很漂亮的成年女性。

」張建軍說。

馬永山介紹說,從現場發掘的遺物來看,可以推測她與家人當時生活在一個湖泊邊,主要以捕魚為生。

成功修復後的漁家女,目前以玻璃為屏,在高淳薛城遺址公園展廳免費展出。

馬永山說:「以前公園展廳只有展櫃和歷史資料,相對來說內容並不豐富。

這次,通過漁家女的成功復原,展廳內的展品更為豐富。

參觀者不僅能看到漁家女修復後的模樣,還能通過視頻了解修復過程。

有人賣古董牽出漁家女骨骸

在展廳內,記者看到相關文獻資料整齊擺放著。

那麼,高淳薛城遺址到底是怎麼被發現的呢?時任高淳縣文物保管所所長的濮陽康京向記者講述了當年薛城遺址被發現的前前後後。

「那是1997年8月3日,當時天氣炎熱高溫,下午我上班時,一位老鄰居招呼我說,有四個年輕人剛剛來打聽,說有古董要賣給文物部門。

我隨即詢問那幾個人走的方向,趕快追過去,果真找到了他們,把他們帶到了縣文保所。

」濮陽康京介紹,當時他們拿出一件磨製石器,詢問為何物,賣給文保所值多少錢。

出於文物工作者的職業敏感,當時他就認出那是一件新石器時代的磨製石錛。

這些器物是從哪裡來的?四名青年說,這是他們在薛城鄉衛生院挖基建房時撿到的。

濮陽康京聽後,不顧炎熱高溫,立即帶領文物幹部趕往現場調查。

在施工作業的現場,濮陽康京看到了殘陶器、磨製石器和較多的人骨架段,現場一片狼藉。

他認定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考慮到這一發現的重要性,他立即向縣裡主管領導和市博物館匯報。

「當時炎熱高溫,如果敷衍了事,薛城遺址或許一時還難以發現。

」濮陽康京慶幸地說。

薛城遺址被發現的地方,當地人俗稱「小崗頭」,淳楊公路從中穿過,將遺址分為東西兩半,遺址發掘地為淳楊公路之西,經考古勘探占地6萬多平方米。

據當地農民反映,以前農民挖地基建房,常有人在此發現人骨架和陶器等器物,但從未有人反映過。

漁家女骨骸表明當時是母系氏族社會

通過漁家女骨骸,考古專家能發現什麼?對此,馬永山介紹說,薛城遺址被發現後,文保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時不禁驚呆了:石斧、石錛,這都是新石器時代的物品!同年9月,南京市博物館和高淳縣文保所組成了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過三個多月的發掘,共發掘遺址100平方米。

但是就在這小小的100平方米空間內,竟然挖掘出了115具人骨架,而且這些屍骸大都保存完好,沒有腐蝕現象。

「這些人骨架究竟為什麼被保存得如此好,是地形因素還是有什麼奧妙,直到今天也沒有研究結論。

」馬永山告訴記者。

在115具人骨架中,有一具保存非常完好的女性骨骸。

她頭向東北,面向西北。

這種葬式和正南正北的葬式不一樣,說明他們有可能是從東北遷移過來。

此外,考古專家通過勘察還發現,她是個很標緻的美人兒,牙齒非常整齊和完好,臉型也非常標準,應該算是瓜子臉。

人骨初步鑑定結果顯示,墓地基本上男女分區葬埋,女性偏多,平均年齡為35至55歲之間,未出現夫妻合葬墓,這表明當時還是母系氏族社會。

記者了解到,堪稱金陵第一古村落的薛城遺址可以確定是一個新的文化類型,它不同於新石器時期的其他考古發現,填補了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的空白。

南京湯山直立人博物館有60萬歲遠古美女

1993年3月,民工鄒巧根在湯山葫蘆洞挖出一個沾滿泥濘的橢圓狀「骨頭」,他非常驚奇地說:「喲,一個骷髏頭!」緊接著又在暗洞中搜到了3塊骨片(直立人化石挖掘現場前)。

這一發現,震驚了整個古生物界,因為特徵如此明顯又保存完好的頭骨,確實非常稀罕。

不久之後,南京湯山直立人博物館2號男性頭骨也被發現。

2014年5月份,博物館將1號頭骨送往北京,經過我國古人類學專家張建軍、趙成文等「妙手回春」,這位約60萬歲「高齡」的南京「潘西」終於露出「真容」:她額頭低平、眉弓粗壯、眼窩深凹而寬,頗具遠古人類特徵,但她骨骼纖細、小巧,給人的感覺很苗條,與同時期「北京人」女性骨骼粗大的特點相比差別很大。

這種差別竟與現代中國南北方女性身材差異「不謀而合」。

高大而挺的鼻樑、薄薄的嘴唇、纖細的骨骼使她成為名副其實的南方「資深美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