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源青銅——蜀南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南之謎

文/劉弘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以其獨一無二的神秘造型,引起人們的無數遐想,其實,在四川南部鹽源盆地一片2000年前的墓葬群里,同樣出土了一大批極為獨特的青銅器,被認為是除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之外,四川地區第三大青銅文化。

讓我們一起走進鹽源,領略這種神秘青銅文化的獨特魅力。

走進鹽源盆地,發現老龍頭

雄偉廣袤的青藏高原屹立在我國的西部,在青藏高原的東緣,是群山連綿的橫斷山區,這片山地是我國西部重要的民族走廊。

至少從新石器時代開始,許許多多的族群和民族便在這片崇山峻岭中南來北往地遷徙,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和藏彝走廊,以及更晚時期形成的茶馬古道,都穿越在這片山嶺之間,鱗鱗古道上馬幫的鈴聲從遠古一直響到了今天。

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巨大力量的碰撞,使這片土地上滿布了高聳的山脈和湍急的河流,大自然還用她無形的手在這片土地塑造出了星落棋布的河谷、湖濱平原和山間盆地,從古自今許許多多的民族都在這些河谷、湖濱平原和山間盆地中建立過自己的家園。

鹽源地區就是一個鑲嵌在川西南崇山峻岭之間的山間盆地。

從成都南行五百公里,經過四季如春的西昌,再折而西行,翻越海拔兩千多米的磨盤山,橫渡奔騰的雅礱江,再翻越一座海拔3000多米的小高山,就進入了盆地。

鹽源盆地是一個典型的斷陷盆地,海拔高度為2300~2700米,面積1049平方公里,盆地內密布著若干雅礱江的小支流。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鹽源盆地新發現了一種青銅文化,被專家譽為「四川青銅文化中除了三星堆和金沙以外的第三大考古發現」,目前這種青銅文化的遺存主要包括若干處重要的墓葬群和大量風格獨特的青銅器,它們共同勾勒出了這種青銅文化的基本輪廓。

其中,老龍頭墓葬是一處位於盆地東北部面積達兩萬平方米的青銅時代墓葬群,是鹽源盆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墓葬群。

以老龍頭墓葬群為中心,在鹽源盆地內還密集地分布有同類文化的墓群十多處。

這些墓葬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雅礱江的一條小支流——梅雨河兩岸的一些頂部平緩的山坡上,也有部分分布在梅雨河兩岸的一級階地上,墓地一般距河不遠。

發掘出的老龍頭墓葬共有七座,墓葬與墓葬之間分布密集,但並沒有發現它們之間相互疊壓,似乎意味著埋葬前這片墓地得到了精心地規劃。

按照這七座墓葬不同的規模,可劃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

不同類型的墓葬,墓葬形制不同,隨葬器物多寡不均,似乎已經顯示出某種社會的分層。

讓我們先來一探其中的幾座墓葬,看看這裡面到底埋藏著怎樣的秘密。

酋長墓:擁有銅鼓和殉人的高貴者

4號墓是一座大型墓地,在發掘前已經被嚴重盜擾,但仍舊是出土遺物最多的墓葬。

從殘存的墓室觀察,該墓的墓壙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室東西殘長4米,南北殘寬1.10~3.15米。

墓室中部平整,且比墓底高出約5厘米,形成一生土棺床,所謂棺床就是放棺材的台子,棺床的中部用硃砂塗成紅色。

在棺床的東部發現一組人牙,應該是墓主人頭部殘留的痕跡,人牙的下方有一組由瑪瑙珠與綠松石組成的項飾,大概是墓主人入葬時戴在項上的裝飾品。

棺床上的隨葬器物有腹部彩繪螺旋紋的大雙耳罐、素麵的陶單耳罐,銅器有雞形飾、條形片、果核形飾、鈴和劍,鐵器有鐵矛和鐵鐓。

墓室的西端是出土文物最多的地方,依次放置有三件銅鼓、一件銅編鐘、六個陶罐、一件弧背銅刀,還有銅笠形馬頭飾和銅馬銜各一件。

正是這三件銅鼓和銅編鐘透露了墓主人的身份,銅鼓和編鐘都是西南地區民族使用的重器,它們的作用類似於中原商周王朝的鼎,誰擁有了它,誰就擁有了號令部族的權力,因此,這6號墓的墓主人應該是一個部落的酋長,而且可能是個大酋長——他竟然擁有三面銅鼓且同時擁有編鐘,再加上用硃砂塗成的紅彤彤的棺床,也一再顯示出墓主人生前風光無限的高貴身份。

顯示出墓主人高貴身份的還有一具躺在墓室北部的人屍骨。

屍骨躺在一生土二層台上,保存完整,骨架長約170厘米,仰身直肢,骨架的頸部帶有一弧形骨玦,右手小臂上帶有一套甲片;隨葬物有一件銅戈、一個圓形石球和一個小陶罐以及足部一端的一具馬頭骨,從這些簡陋的隨葬品中可以判斷,這是一位為墓主人殉葬的殉人,他帶著自己的兵器和馬匹,在幽冥中守護著自己的主人已有2000年之久。

巫師墓:巫風巫物誰人解

6號墓也屬於大型墓地,是一座兩室多人合葬墓,墓壙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東西長6.10米,南北寬2.50~2.80米,面積約17平方米。

墓口用四塊巨石依次覆蓋,墓室的中部留有一東西向的生土隔梁,將墓室分為南北二室。

南室較寬,長4.4米,寬1.05米,墓室中葬了三具人骨架,一具位於南室的東部,另兩具發現於南室的西部,並排而臥;北室比南室要窄一些,長4.5米,寬0.52米,墓室中部發現兩節人上肢骨,只存骨痕,應該是一個人的遺骸。

墓中的隨葬品基本上都放置在人骨附近,銅器有圓形帶飾、盒形器、帶鉤、泡飾、手鐲、耳環、箭鏃、釘、管等,還有陶罐和礪石、石鏃及瑪瑙珠,墓里隨葬有馬頭骨和馬肢骨。

這座墓葬中有兩個奇特的現象。

一是在屍骨的附近放置胭脂紅色粘土塊,這是在涼山境內首次發現的墓葬習俗。

紅色是鮮血的顏色,自古以來人類賦予了紅色特殊的文化意義,這座墓葬中的紅土讓我們聯想起山頂洞人也有在墓葬中放置紅土的習俗,雖然兩者之間相隔了悠長的歲月,但在文化觀念上仍能見出相似之處,都是一種巫術行為。

另一個奇特現象是在墓室中部生土隔梁的中段發現一組由石頭、石器與小形銅器組成的隨葬品。

這組隨葬品組合奇特,由一大一小兩件紅色球形卵石,以及十餘件人工敲碎、大小不等的白色石英石、黑色的黑耀石、一件長方形穿孔礪石,一件小銅斧和兩件條形銅錐組成。

隨葬品的底部與四周還殘留了一些樹皮痕跡,很可能這些物件原來是裝在一隻樹皮口袋內的。

很明顯,這組隨葬品不會是武器,也不會是生產工具,它們應該是巫師們進行宗教活動時使用的宗教用具。

武士墓:威武高大的蓋世英雄

11號墓是一座中型墓葬,墓葬的規模比大型墓小,墓壙也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東西長3.64米,南北寬1.20米,面積只有4平方米多一點。

墓口中部蓋有三塊巨大的黑褐色砂岩,墓室中有木棺。

棺中發現一具身材高大的人骨架,骨架長190厘米,仰身直肢。

墓主頭的左側除了重疊放置銅戈、銅斧、銅刀、銅矛外,還有一件長達37厘米的鐵矛;頭的右側放置了一件有半月形礪石和裝在箭囊中的銅鏃數件,箭囊用樹皮製成,頭右上側還隨葬了一小銅鉞;胸部則放置銅曲柄劍、銅刀、銅夾和條形礪石各一件。

此外,墓主人周身還佩帶有不少裝飾品,如右耳帶有扁圓形綠松石飾和橢圓形玉玦,頭頂帶有呈冠狀分布的十餘件小銅管,頸部戴三十八粒鼓形瑪瑙珠,右臂骨戴有一長串二十餘件條形的銅鐲。

根據出土器物分析,這座墓的墓主人應該是一位武士。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這位身高1.9米武士,全身披掛各種武器,手持長長的鐵矛,胯下騎著駿馬,聲如雷霆地沖入敵陣時,難道沒有「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蓋世雄風嗎?

鹽源青銅文化——尚武·尚巫·尚馬

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構成了鹽源青銅文化的另一個突出特點。

鹽源青銅器可以分為武器、樂器、裝飾品、宗教用品、生產工具和馬具幾類,種類紛繁,造型奇特。

兵器是鹽源地區出土的青銅器中數量最多且種類最為豐富的一類器物。

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戈、矛、刀、鉞、戟、鏃、甲、臂鞲和盾,還有銅柄鐵劍和鐵矛,基本上囊括了當時武器庫中全部的種類,尤以劍、戈、鏃最多。

青銅劍有「山字」格劍、曲柄劍類,前者因其劍格呈漢字的「山」字形而得名。

「山字」格劍和曲柄劍主要分布與川西北、川西南和滇西北地區,都是川西、川西南、滇西北和滇西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種武器,這兩種武器都不長,一般的長度不超過40厘米,是一種典型的近身搏鬥武器。

青銅戈基本上為三角援戈,很明顯是從古蜀人的三角援銅戈發展過來的,只是鹽源銅戈的援部更為細而長。

箭鏃數量和種類最多,有銅鏃和石鏃兩種。

銅鏃有單棱、兩棱,還有三棱的,其中有一種三棱箭鏃最為厲害,不但有三個尖尖的稜角,梃上還有一個彎彎的倒刺,如果被它射中,不帶上拳頭大一塊肉是絕對拔不出來的。

石鏃都呈韭菜葉形,被磨得十分光滑和鋒利,被它射中非死即傷,考古工作者們就曾在鹽源發掘出過被深深射入了銅鏃的頭顱,可以想見當時戰爭慘烈血腥的場面。

為什麼這支民族會武裝到牙齒?原因很簡單,鹽源盆地出產鹽、銅、金、鐵和丹砂,這些在當時都是重要的物資,而鹽源盆地的周邊卻分布著滇、邛、昆明、巂等許多武勇剽悍的民族,他們都虎視眈眈地窺視著鹽源盆地這塊「聚寶盆」,如果沒有雄厚的「國防」力量,他們的家園早遲會成為別人的口中之物。

鹽源青銅器中最具特色的當屬一些造型奇特的宗教器物,這些器物造型怪誕,只見於鹽源盆地,當你面對著這些法器,感受到的絕不會只是對它奇異造型的驚奇,還會有一股從中透出的幽幽氣息深透入你的心靈。

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青銅製造的蛇蛙銅俎。

俎是古人用來盛放祭品的器具,但這件俎的造型極為精美,堪稱鹽源青銅文化的精品。

俎的案面作長方形,上飾兩條陽線蛇紋,蛇頭相背位於案的兩端,蛇頭上昂作立體狀,口各銜一魚,蛇身盤桓於案之中部,案面的四緣共有頭尾相連的三十二隻立體的蹲蛙。

案足由兩片柵欄形銅片構成,案足上鑄有魚紋,魚的骨骼畢露,蛇和魚的鱗片都十分清晰。

還有一種呈「干」字型的杖形器,主幹上滿飾雲雷紋,枝幹上飾以若干回首張望的老虎。

這支民族信奉的宗教到底是什麼面貌,會成為一個始終縈迴在你心間的大問號。

但你可以想像巫師們手握奇異的法器,演示詭異的宗教儀式,向族群成員展示他們具有溝通天地人神的神通和能力的神秘場景。

詭異的法器造型,與日常用具的造型愈不相同,就越能增加巫術的神秘感,族群成員也愈加感到巫師的法力強大。

馬是鹽源的青銅文化中另一種獨特的存在,鹽源出土的青銅馬具十分豐富,是西南地區青銅文化中出土馬具最為豐富的區域,出土了馬銜、馬節約、馬頭飾等,有的馬具還鎏了金,能配上鎏金馬具的馬匹,絕對是當時的高檔交通工具,就象現在的「寶馬」和「奔馳」。

這支民族對馬的摯愛,還處處體現在青銅器上所鑄造出馬的形象,如枝形器和盒形器上栩栩如生的奔騰雙馬,還有墓葬內放置肢解了的馬頭和馬的四肢(比如4號墓、6號墓和9號墓中都發現了隨葬的馬頭骨和馬肢骨),讓馬兒在生死兩界都陪伴著自己,不離須臾,說明他們是一支與馬兒有特殊感情的騎馬民族。

來自遠方的文化因素

如果我們將中國西部存在的文化傳播帶描述為一個巨大的「X」形,那麼鹽源盆地正位於這個「X」的交叉的中心地帶。

這個「X」形文化傳播帶的殘月形東軸從北方草原經四川西部、西南部、滇中、滇南一直延伸至中南半島的越南,新月形的西軸則可能是從埃及、兩河流域、我國新疆、西北、川西、川西南,延伸至滇西北、滇西以至緬甸、印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文物不斷地在證實了這個巨大的文化傳播帶的存在。

鹽源盆地正處在個傳播帶的中段,源遠流長的雅礱江又是我國西部的一條重要文化通道,所以南北兩個方向流動的文化大多在鹽源盆地留下了痕跡,鹽源盆地就象一條大河中的漩渦,將許多文化的碎片都留在了這裡,這使鹽源的青銅文化呈現出極為多樣和複雜的樣貌。

如帶有北方鄂爾多斯草原文化風格的雙環柄首短劍、曲柄劍、弧背環首削、兔形泡飾;巴蜀文化風格的弓形耳矛、三角援戈、「煙荷包」形鉞;滇文化風格的銅鼓與編鐘;越文化的靴形鉞;主要流行於滇西的山字格劍、雙弧刃戈;岷江上游的螺旋紋大雙耳罐;當然也包括用杖和雙馬神崇拜的習俗。

用杖這種習俗最早見於埃及,無論是埃及法老的雕像還是木乃伊,都是手中握著杖的形象,杖代表著權利,因此被稱為權杖。

在地中海、裏海、兩河流域和我國的西北地區都發現過各類杖和杖首,距鹽源最近且出土了杖的地方是古蜀文明兩個最重要的遺址廣漢三星堆與成都金沙,三星堆出土的還是金杖。

鹽源出土也出土了數件銅杖和數量較多的銅杖首。

有一件九節魚紋雞首銅杖,杖通長134.8厘米,杖由九節直徑相同的圓管組成,管與管之間用木棍相聯接。

杖首一節頂端為一圓盤,圓盤上立一巨喙高冠翹尾的雄雞,杖身滿飾陰刻的小魚紋。

除銅杖外,鹽源還出土了造型各異的青銅杖首,其中一件三女背水銅杖首尤為精美,充滿了寫實的生活氣息。

銅杖首通高16.6厘米,寬6.6厘米,在杖首頂端鑄造了三個相對而立的背水少女,少女頭戴尖頂小帽,著齊膝筒裙,背水罐的皮帶勒在額頭上。

根據世界範圍內杖的分布情況,鹽源用杖的習俗很可能受到了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許多學者已經在密切關注這個問題。

另一種是用銅鑄造的雙馬與人形圖案枝形器,這是鹽源青銅文化中出土的最獨具地域特色的器物。

它是一種薄片狀的樹形器物,通長在16.厘米左右。

整體作對稱的人物與動物造型。

具體的造型為一樹幹,樹幹左右兩側各向上斜伸一樹枝,使整棵樹呈「Y」字形。

每枝的枝端有兩枚上下相連的上飾芒紋的圓壁,頂端的圓壁上立有一馬,馬上騎一人,兩馬馬頭相向。

樹丫正中站立一人,其人身體與樹連為一體,頭戴長柄三叉狀羽翎或無,腰間或佩帶武器,雙手上舉持馬韁。

在中亞、西亞和印度都發現與鹽源枝形器的圖案相似的文物,也是中部為一人物,兩側為動物(或馬或龍、獸),其實這是很古老的雙馬神崇拜現象。

我們熟悉的佛教中的觀音菩薩原來是婆羅門教的神,就叫做雙馬童。

雙馬童的形象是一個小男孩,所以我國唐代的觀音像還作男身,上唇生有兩綹鬍鬚,但雙馬童更早更原始的形象則是一對孿生的小馬,與鹽源的雙馬枝形器非常相象。

穿越到笮人的世界

研究發現,鹽源青銅文化的年代可以初步認定在戰國至西漢時期,而這段時間正是西南地區最熱鬧的時候。

根據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的記載,當時活動在這個大舞台上的民族有夜郎、滇、邛、笮、昆明、巂等民族和更多的不知名稱的小部落。

西漢時期中央王朝就在鹽源設置了縣一級的行政機構,當時鹽源的名字叫「定笮」,漢代在新納入版圖的民族地區設置郡縣,其中縣的名字多帶有當地民族的族稱。

如牂牁郡的夜郎和句町;益州郡的滇池和嶲唐。

定笮屬於越巂郡,越巂郡帶有民族名稱的縣名還有「邛都」、「大笮」和「笮秦」。

從縣名上看,生活在鹽源盆地的這支神秘的民族就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笮人,「定笮」就是平定笮人的意思。

笮人並不是鹽源盆地的老居民,他們原來活動在岷江上游地區,後來逐漸向南遷徙,大致在戰國至西漢時期在鹽源盆地為中心的雅礱江流域定居下來,發展成為西南夷的一支大族。

我們不妨在對已有的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的科學研究基礎上做一次歷史的穿越,想像一下笮人的生活狀態吧。

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至西漢時期,在盛產鹽、銅、金、鐵的鹽源盆地生活著一支叫「笮」的民族,笮人以農業與畜牧業為營生,有時也打打獵捕捕魚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笮人能摶泥制陶、冶銅鑄器、紡麻織衣,還能將玉石、瑪瑙、綠松石製作成精美的裝飾品。

笮人的社會結構已經發展出酋長、巫師、武士、平民、奴隸等幾個階層。

笮人是一支武勇剽悍的騎馬民族,他們用大量的武器裝備自己,獲得了立足於西南夷諸族之林的地位。

他們信奉一種原始宗教,這種宗教可能與古印度的雙馬神崇拜有些聯繫,巫師門用各種奇形怪狀的法器來祭祀天地祖宗神靈,並藉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笮人與周邊的民族都有密切的聯繫,甚至可能是古蜀人在西南夷地區的盟友。

但是,現有的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還只能勾畫出笮人基本的輪廓,關於笮人還有許多謎需要去揭開,但也正是這些等待我們去揭開的謎賦予了鹽源盆地青銅文化更多的魅力,讓我們展開思維的翅膀,繼續探討和研究這個雅礱江流域的考古大發現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奇蹟 三星堆與遺物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廣漢南興鎮西北鴨子河南岸,南距四川成都40千米。它是我國西南地區的青銅時代遺址,是一座由眾多古文化遺存分布點所組成的一個龐大遺址群,因有3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黃土堆而得名。三星...

數百件青銅器匯成四川第三大青銅文化

□記者 吳曉鈴12月26日,「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將在成都博物館舉行。在這場全國「賽寶大會」上,來自涼山州博物館的文物蛇蛙銅俎案將與一眾國寶同台競艷。由於出土年代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