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詭譎怪楚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恢詭譎怪楚文化

文|蘇湲

上世紀70年代末,南陽淅川縣因古老神秘的楚國墓葬群的發現,而使考古界大為震驚,立時掀起一股楚文化熱潮。

楚國是一個具有出奇想像力、創造力和極其任性的民族。

曾經在中國古代史上雄踞一方、不可一世,輝煌顯赫數百年之久。

而驚采艷艷、恢詭譎怪的楚文化更是閃光耀目、熠熠生輝,充滿唯美及浪漫的情調,給人們帶來賞心悅目、超凡脫俗的感受。

銅神獸---盡顯楚文化的瑰麗神秘

有學者說,古代世界的青銅器,中國的最多最好,而古代中國的青銅器,楚國的最多最好。

直至今日,凡是提到楚國青銅器,仍會給人一種雄風依舊、威震八方的深刻印象。

2002年春天,為了撰寫《中原考古大發現》一書,我只身前往淅川下寺採訪。

在南陽博物館,我拜見了館長張曉軍。

他委派同行尹俊敏先生陪我同行,一路上解除了我的許多顧慮和麻煩。

淅川縣南部與湖北相毗鄰,向西和陝西接壤,北依伏牛山,向東可以俯瞰遼闊的南陽盆地。

丹江和淅水南北貫穿全境,滋潤著這片沃土,並養育著這裡的萬物和人民。

古文獻中所說的「丹淅之地」就在這裡。

我們的汽車沿著黃土飛揚的崎嶇山路,一直向南顛簸行駛,一邊是山,一邊是水,山沒有盡頭,水也沒有盡頭。

隔著水流湍急的大河,透過清晨的朦朧薄霧,藍天白雲之下是一個個錯落有致、參差不齊的墨綠色山丘,一路延伸到天際。

眼前如同一幅收不盡的山水捲軸,在畫面的縱深處隱藏著大自然的無限生機。

我仿佛聽到了屈原的《哀郢》,聽到了楚風楚韻在耳邊繚繞。

古老的楚國地處偏遠的南國,曾經是楚雄的發祥地。

屈原在《離騷》中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說,楚人是顓頊和祝融的後裔。

當楚人如日中天時,希臘人也恰好在黃金歲月中。

楚人和希臘人都留下了大量垂範後世的藝術作品,雖彼此風格迥異,卻成為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力證。

這個一度在歷史上曾顯赫一時的王國,儘管早已覆滅了,但是蒙塵的歷史怎麼會永遠緘默?它會不失時機地向世人傾訴,會千方百計地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浙川下寺楚墓墓地遠景

1977年秋天,淅川縣因為旱情嚴重,丹江水位嚴重下降。

同時,丹江兩岸的土層因長期受到風浪的衝擊,竟然暴露出許多大大小小的墓口。

使大部分墓葬都清晰地顯露於地層表面,甚至一部分墓葬被大水沖毀,露出墓底的隨葬品。

淅川下寺楚墓群,就分布在丹江對面的龍山山脊之上。

龍山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土山,北高南低,向南一直延伸到丹水之中。

青銅龍耳虎足方壺

據說,當地漁民在龍山岸邊撒網捕魚時,竟然撈出了沉甸甸的一兜青銅器。

無孔不入的盜墓者,聞風而動,很快把大批墓葬被洗劫一空。

淅川告急,迫切等待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和保護。

1978年3月,淅川縣博物館成立考古隊,進駐倉房鄉東溝村,由此拉開了淅川下寺楚墓發掘的序幕。

下寺楚墓群在漲水時,一般都在水下,退潮後方露出水面。

下寺M1和M2是這次考古發掘的重大收穫。

發掘工作在極為艱苦卓絕、險象環生的環境下進行,撼動和考驗著發掘者的意志和決心。

令人更為震驚的是,這兩座墓室中部幾乎全部被盜洞所覆蓋,而且是經過多次盜掘,盜洞與盜洞相互慘不忍睹地重疊在一起。

下寺2號墓出土情況

M2的盜洞長達7米,像一張恐怖的大嘴,十分恐怖和醜陋。

抱著殘存的一線希望,考古工作者避開盜洞,在墓葬東部和南部開始鑽探,結果一連三鏟都有青銅碎屑被帶上地面。

以此可以斷定,墓中尚有遺存,並沒有被盜挖乾淨。

由於墓室頂部坍塌,殘留在墓底的多數大型青銅器已被壓成碎片,而其中一件完整的大鼎緊靠盜洞卻安然逃過一劫。

為什麼這件鼎沒有被盜走,已成為永久的謎團。

青銅提梁盉

該墓雖經嚴重破壞,但是當墓中填土和棺板灰清理過後,透過墓下的薄霧,人們看到四處閃爍著金光,呈現出無限的輝煌。

在槨室的四周,層層疊疊的全部是器物,僅銅器大大小小就500多件。

在棺內和雙重棺槨之間放置有大量的玉器,各種各樣的,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玉人

在墓室的東部主要放置有大型禮器,和少量的樂器。

大鼎分三列放在墓室東端,由東向西排列。

除南邊2件升鼎外,其餘為圓鼎。

一套列鼎共7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高67.4厘米,直徑68厘米,重110.4公斤,最小的一件也高61.3厘米,重80.2公斤。

器型為立耳、有蓋,束腰、平底、蹄足。

鼎腹焊附有六條異獸,給人猙獰詭秘之感。

鼎身滿鑄半浮雕式的竊曲紋、魚鱗紋,充分顯示出楚國宮廷那種雍容華麗、宏偉厚重之感,以及春秋時期楚國青銅藝術的無限魅力。

王子午鼎

尤為珍貴的是鼎內鑄有銘文,共十四行84字,銘文中多涉及到「王子午」的名字,全面記述了墓主人王子午為楚令尹時的政績,故定名王子午鼎。

在眾多的器物中,緊靠槨室北部放置1件銅禁,格外醒目。

銅禁整體結構複雜而奇特,給人以神奇精美的深刻印象,自出土以來,立即舉世聞名,被視為國寶級文物。

銅禁為古代飲酒時承放酒器的酒案子,貴族在宴飲或祭祀時,將其陳放於廟堂之上,代表其尊貴的身份與地位。

這件銅禁長131厘米,寬67.6厘米,重94.2公斤。

銅禁四周攀附著12條龍形怪獸,禁體之下又以12條三腿虎作足來支撐禁身。

這些龍虎怪獸,給人以生機勃勃,歡跳欲活之動感。

銅禁

銅禁之所以被稱為「禁」,是因為西周統治者親眼目睹了商王朝的滅亡,認為其滅亡的原因之一在於嗜酒無度,疏於政事。

為了吸取這個教訓,西周統治者將盛放酒器的案子稱之為「禁」,為禁戒飲酒之意。

王孫誥甬鍾

該墓出土的一套王孫誥編鐘,共26枚,形制相同,大小相次,並且形體高大氣魄,工藝精美華麗。

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120.4厘米,重152.8公斤。

從出土情況看,它們分兩層懸掛在鍾架之上,上層18枚,是為演奏旋律,下層8枚用作和聲。

經測試這套編鐘音域寬廣,音穎清晰,至今仍能演奏出和美的音樂。

每個鐘的鉦部及左右鼓上都鑄有銘文,大鐘每鍾各鑄一篇銘文,小鍾多個連鑄一篇銘文,每篇銘文內容相同。

最大一枚王孫誥鍾

王孫誥鐘的測試表明,公元前6世紀的楚律已接近十二平均律,能旋宮在四宮以上,這是楚人在音樂文化上的又一光輝創造。

楚國音樂一向有著非常獨特的文化面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被稱為「楚聲」或「南音」。

2000多年過去了,如今「楚聲」或「南音」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湮滅在茫茫大地上,然而近些年來淅川等地大量樂器的出土,為揭開這個歷史之謎,創造了條件。

通過這次大規模的發掘,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但是規格最高、出土器物最豐富者仍屬M2。

它令人矚目的成就,立即引起國內外的轟動,出土文物曾先後到日本、美國等地進行展出,受到高度關注和評價。

2015年3月23日

來源:大河報

【作者介紹】

蘇岩,女,筆名蘇湲,我國著名詩人蘇金傘之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博物院研究員,考古學者。

出版作品有大型考古紀實報告《中原考古大發現》1—4冊、《黃帝時代——探索中華文明起源之謎》和《華夏城邦——追蹤夏商文化探索者的足跡》。

中央電視台三十集大型紀錄片《中原大發現》和大型紀錄片《商之都》(六集)總撰稿。

主編的《蘇金傘詩文集》,獲河南省優秀圖書一等獎。

在《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中原文物》、《河南文史資料》、《河南日報》等報刊雜誌發表各類文章數十篇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南歷史文化展:家園(3)

鄭韓故城遺址位於很難新鄭雙洎河與黃水河交匯處。原為鄭國都城,公元前375年韓國兼并鄭國,遷都於此,又稱為韓國都城,直至公元前230年秦滅韓為止。城市中部有一道南北向隔牆將城市分為東西兩部分。東...

淅川下寺春秋楚國墓群出土的玉器欣賞

淅川縣下寺墓地位於淅川丹江水庫西岸,1977年因水庫水位下降而致使墓葬暴露,考古隊隨後在這裡發掘了大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15座以及車馬坑5座,墓地整體年代在春秋中晚期。出土的玉器共計有1100...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下寺楚墓

春秋中晚期的楚國貴族墓地。位於河南省淅川縣東南60公里的丹江水庫西岸。1978一1979年,河南省博物館等單位組成的丹江水庫區文物發掘隊發掘了春秋墓葬25座、車馬坑5座。

鹽源青銅——蜀南之謎

蜀南之謎文/劉弘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以其獨一無二的神秘造型,引起人們的無數遐想,其實,在四川南部鹽源盆地一片2000年前的墓葬群里,同樣出土了一大批極為獨特的青銅器,被認為是除三星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