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3件禁止出國展出的國寶級文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北朝紅地雲珠日天錦 青海省考古研究所
北朝
長48、寬28厘米。
錦幡殘片,組織為1:1平紋經錦/圖案以日天(太陽神)及狩獵紋為主,並織有「去」、「昌」等文字。
此織物帶有濃郁的異域風格,十分珍貴。
1983年青海省都蘭縣熱水鄉血渭吐番墓出土。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 寧夏區考古研究所
西夏
出土經書共九冊,完本者有封皮、扉頁,封皮左上側貼有刻印的長條書籤,書名外環以邊框;封皮紙略厚,呈土黃色,封皮里側另背一紙,有的紙為佛經廢頁,背時字面向內。
全頁版框縱30.7厘米,橫 38.0 厘米,四界有子母欄,欄距上下 23.5 厘米,無界格,半面左右 15.2 厘米。
版心寬 1.2 厘米,無象鼻、魚尾。
上半為書名簡稱,下半為頁碼,頁碼有漢文、西夏文、漢夏合文三種形式。
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 1 厘米左右。
通篇字體繁複、周正、秀美。
包括《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等四種經文,白麻紙本,木活字版精印,蝴蝶裝,封皮貼有書籤,首頁載有「集經」、「藏譯」、「番譯」者的名字。
共有9冊,達10萬字,是一部保存較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經。
該經書的內容在印刷中有版框欄線交角處缺口大、版心行線與上下欄線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筆鋒形態不一、欄線及版心行線漏排、省排、經名簡稱和頁碼用字混亂、有錯排、漏排、數字倒置等活字版印本特徵,因此這部 1991 年出土的西夏文佛經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的發現將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提早了一個朝代,對研究中國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術具有重大價值。
這是藏傳佛教經典的西夏文譯本,也是現在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
199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出土。
南朝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磚印模畫 南京博物院
南朝
長244厘米,寬88厘米,由300多塊古墓磚組成,出土時分東西兩塊,一塊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人,另一塊為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四人。
這幅磚畫純熟地發揮了線條的表現能力,人物造型簡練而傳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撫琴嘯歌,或頷首傾聽,性格特徵鮮明,人物之間以樹木相隔,完美地體現了對稱美學。
魏晉間以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咸為代表的風流名士,因不滿暴政,乃逍遙山林,談玄醉酒,長歌當哭,不與統治者合作,世稱「竹林七賢」。
嵇康為「七賢」之首,他是一個非常豁達而有文采的人物,文獻中記載他「博綜伎藝,於絲竹特妙」且常「彈琴詠詩,自足於懷」。
阮籍則是一個不拘小節,活得很瀟洒滋潤的人,他好飲酒,且「嗜酒能嘯」,這個「嘯」,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把手指放在嘴裡吹口哨。
《世說新語》說他酒後縱興「長嘯」,且「韻響嘹亮」,所以,在「七賢」之中,有「嵇琴阮嘯」之說。
山濤也極能飲酒,《山濤傳》中有其「飲酒至入斗方醉」的記錄。
王戎則是一位為人任率,不修威儀,善發談端的人物。
向秀文儒,文獻記其「雅好老莊之學,莊周著內外數十篇……秀乃為之隱解,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看來是個十足的道學家。
劉伶也好酒,且嗜酒如命,「止則操卮執觚,動則契盍提壺」,大杯小盅,來者不辭。
阮咸通音律,善彈琵琶,當然,這裡的「琵琶」不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琵琶,而是一種被稱為「阮」的彈撥樂器,相傳這種樂器就是由阮咸發明,在許多地方劇種的演出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樂器。
由於「七賢」在當時熱衷於清談和玄學,崇尚空靈之道,而玄學中又摻雜了許多「怡悅情性」「自我陶冶」「洗心養身」「自喻適志」的道教因素,頗受知識分子的喜好,「七賢」談吐不俗,洒脫倜儻的人生觀亦博得了知識分子的讚賞,久之,便形成了所謂的「魏晉風度」,「七賢」成了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
圖中的榮啟期是春秋時代的名士,他與七賢有共同之處,故被畫在一起,榮啟期則是早於「七賢」許多年的春秋時期人物,由於榮啟期的性格和「七賢」極為相似,又被時人譽為「高士」,所以,磚畫中安排榮啟期和「七賢」在一起,除了繪畫構圖上對稱的需要外,榮啟期更有為「七賢」之楷模的寓意。
1960年4月在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南朝墓葬出土。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湖南省博物館
雲虛紋是漢代盛行的一項繪畫內容,漆器雲虛紋畫延續了差不多一千年,直到隋代還有這種漆器裝飾畫。
朱地彩繪棺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長230厘米,寬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繪棺為馬王堆一號漢墓木槨中出土的四層木棺中的第三層,棺為梓木,通體內外髹朱漆。
外壁在朱漆上用青綠、粉褐、藕褐、赤褐、黃白等明亮的顏色,繪出龍虎相鬥、雙鹿騰雲、雙龍穿壁,以及仙人、雲氣、仙鹿等,整幅畫面充滿海外仙山與神仙洞府神迷迷離的氣氛,並以此表達吉祥升仙的主題。
黑地彩繪棺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長2.56米,寬1.18米,通高1.14米
黑地彩繪棺為馬王堆一號漢墓木槨中出土的四層木棺中的第二層,棺為梓木材質。
棺內塗朱漆,右側板內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馬和人,筆畫草率,勉強成形。
棺的外表,以黑漆為地,彩繪奔放的流雲,以及仙人、神怪、禽獸,構成一個奇幻的仙境。
雲紋的輪廓線顯著高起,這是漢代新興的堆漆裝飾技法,立體感強,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
仙人遊樂、騎鶴持棗、怪神狩獵……好一個「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的世外桃源,其為棺右側場面。
這是一幅幅多麼神奇的畫面!雲氣紋是戰國時興盛起的一種漆器裝飾題材,到漢代,雲氣紋得到了更大的張揚。
漢人好神仙,雲氣紋中加畫各種獸、神禽和神仙,構成了一種稱為「雲虛紋」的新紋飾,組成寓意吉祥如意、辟除邪厲的圖案,為漢初漆器上的主體紋飾。
雲虛紋漆畫其實是人們幻想中的仙境,它被描繪得美妙神奇。
那一朵朵雲彩猶如行雲流水,一百多個神仙栩栩如生,一組組怪獸形態生動,隨著急速迴轉的流雲翩翩起舞,它所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漢代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麼?深厚的文化內涵在這裡凝聚與積澱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與情緒。
雲虛紋是《後漢書》記載漆器紋飾的一個名稱,即指雲氣紋中加畫神獸的一種紋飾。
《漢書·郊祀志》:「鍾虛銅人皆生毛"。
原註:「 虛,神獸也」。
《後漢書·輿服志》載:太皇太后車「雲虛紋畫車 」、雲虛紋有時簡稱虛紋(古字「 虛」、「虛」相通)。
雲虛紋中最多的是一種長鹿角的神獸,它大概是漢人常提到的名為"虛"的神獸。
漢代銅鏡銘文說虛是一種能"辟邪除凶"、「辟不祥」、「延年益壽」、「長樂萬世」的神獸。
所以,它被人們視作吉祥物,畫在生養死葬的各種器物上,以保佑生者和死者,使他們平安、吉祥如意。
錦飾內棺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長202厘米,寬69厘米,通高63厘米
錦飾內棺為馬王堆一號漢墓木槨中出土的四層木棺中的第四層,棺內修朱漆,棺外髹黑漆。
蓋棺之後,在黑漆層外面,橫纏了兩道寬12厘米的帛束,每道六七層。
然後在棺的蓋板和四壁板上,分別粘貼一層帶菱形勾連紋的貼毛錦。
壁板外所貼菱花貼毛錦的周邊,又加飾一條寬12厘米的鋪絨繡錦,中間又橫貼一道,即貼成「日」字形。
過去在長沙地取得戰國墓中,曾發現保存完整的帶束木棺,但棺外貼絲織品作裝飾的現象,還是首次發現,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湖南省博物館
西漢
出殯時張舉的一種銘旌,長205厘米,上端寬92厘米,製作精美、色彩鮮艷、線條流暢,充分反映了漢初繪畫藝術的風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話與現實、想像與寫實交織而成的詭異絢爛場景為構圖,極具文化內涵,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西漢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幕出土。
戰國人物御龍帛畫 湖南省博物館
人物御龍帛畫
戰國中期晚段。
長37.5厘米,寬28厘米。
畫幅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興棺材之間,應是引魂升天的銘旌,因年代久遠已呈棕黃色。
描繪巫師乘龍升天的情景。
巫師寬袍高冠,腰佩長劍,手執僵繩,神情瀟洒地駕馭巨龍。
龍首軒昂,龍尾翹卷,龍身為舟,迎風奮進。
龍尾之上立有長頸仙鶴,龍體之下有游魚。
帛畫中的華蓋飄帶與巫師衣帶隨風飄動,表現巫師乘龍飛升的動勢。
正中是一位有鬍鬚的男子,側身直立,手執韁繩,駕馭一條巨龍。
龍頭高昂,龍尾上翹,龍身平伏,略似船形。
在龍尾上站著一隻鶴,圓目長啄,昂首仰天。
人頭上方為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
畫幅左下角為鯉魚。
人、龍、魚均向左,以示前進方向,連華蓋上的纓絡也迎鳳飄動。
整個畫面呈行進狀,充滿了動感。
這兩幅帛畫,基本上運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塗,人物則略施彩色。
畫面布局精當,比例準確。
線條流暢,想像豐富,表現了楚藝術譎怪莫測的獨特風格。
畫中人物比例相當準確,使用單線勾勒和平塗於渲染兼用的畫法,技巧已越成熟。
人物略施彩色、龍、鶴、輿蓋基本上用白描。
畫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發現用此畫法的最早作品。
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
戰國龍鳳帛畫——湖南省博物館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中期晚段。
長31厘米,寬22.5厘米。
中國古代稱絹為帛,把繪在絹上的畫叫[帛畫]。
此畫以墨勾勒,線條流暢,畫面內容富有想像力,會有彎月狀的舟,舟上立一側身女子,左上方繪一扶搖直上的龍和展翅欲飛的鳳凰。
由於此畫為銘旌,畫意是反映墓主人靈魂升天。
此畫是中國目前保存年代最早的人物絹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藝術價值。
1949年,在長沙東南郊楚墓出土。
西漢直裾素紗禪衣——湖南省博物館
直裾素紗褝衣
國寶欣賞:華梅(華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叢書-11-工巧集作者)
這是一件極輕極薄的衣服,看上去薄如蟬翼,緲若雲煙。
稱一稱,僅重48棵。
假如能除去邊緣厚重的部位,那實際上紗的重量,一平方米只有12-13克。
衣服總長160厘米,袖子通長195厘米,也是一件頗為可觀的大袖寬衣了。
它之所以被稱為褝衣,主要是因為古代將不掛襯裡的衣服都歸為這一類。
這種不施花紋的素紗褝衣多是為了罩在錦衣的外面,可能會使衣裝越發顯得優雅、含蓄。
錦衣的鮮艷被虛去一層,看起來深奧玄妙、意蘊幽邃。
在陸海兩條絲綢之路上,有關中國絲綢輕盈菲薄的實物和傳說,曾使各國友人打開眼界。
古代阿拉伯一本遊記中記述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說是有位阿拉伯商人拜見中國官員時,看到中國官員衣服里透出胸前一顆黑痣而驚訝,當中國官員將五層衣服逐一撩開以後,商人簡直驚呆了。
五層衣下竟能透出黑痣,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是當我們看到漢代素紗褝衣後,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唯一的即是讚嘆古人那精妙絕倫的技藝了,當然這裡還包括發現並使用的原料--絲。
不少國家將中國稱為「賽里斯」,即希臘語中絲的意思,並加以延伸。
由於絕大多數民眾並沒有真正見到中國人,於是在絲綢的感召下便傳說賽里斯人如何高、如何重,而賽里斯是長在樹上需要用梳子梳理成捆的等等,足可見到中國絲綢在國際上的影響。
西漢 劉勝金縷玉衣——河北省博物館
劉勝金縷玉衣
西漢
通長188厘米。
玉片有綠色、灰白色、淡黃褐色等。
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塊,金絲重1.1千克。
用金絲將玉片編綴成人形,頭部由頭罩、臉蓋組成,上身由前後衣片、左右袖筒及左右手套組成,下身由左右褲筒及左右足套組成,皆能分開。
玉衣內頭部有玉眼蓋、鼻塞、耳埂⒖詁H,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
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似人之體型。
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的殮服,按等級分為金縷、銀縷、銅縷三等。
皇帝的玉衣用金縷。
中山靖王劉勝是諸侯王,也服用了金縷玉衣。
出土時,衣內僅見幾枚牙齒琺瑯外殼和一些粉末狀骨渣。
故玉衣和九竅塞並未能保存屍體不朽。
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劉勝,漢景帝劉啟的庶子,漢武帝劉徹的異母兄長。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封劉勝為第一代中山靖王。
周長山:「據史書記載,劉勝「樂酒好內」。
「子女百二十餘人」
北耳室出土的十幾個大酒缸成了劉勝「樂酒」的最好佐證。
經估算,這些酒缸總共可儲存幾千斤酒。
看來,劉勝不僅樂酒,而且很可能還是海量
不僅如此,整個墓室中出土最多的就是酒器。
玉在中國已有近萬年的歷史。
到了漢代,人們不僅把玉作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徵,還堅信以玉護身,能使屍體保持不腐爛。
漢代的君王以及貴族死後不光口含寶珠,下枕玉璧,還用玉片和金絲連綴而成的葬服從頭包到腳,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金縷玉衣,史書中也叫「金縷玉柙」。
金縷玉衣在戰國末期大概就有了雛形。
用的金絲一般長4-5厘米,最細的金絲直徑只有0.08毫米,只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細度,分布在手套各處。
按照現在的工藝水平推算,西漢時代製作這樣一件玉衣,一名熟練的玉器工人大概要耗費十餘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提供古玩古董鑑定、估價、評估、收購、委託拍賣等相關服務;
關注微信官方認證帳號:觚寶古玩交易(ID:guwanhq) 平台;
小編微信號:gubao369
展訊 |「馬王堆漢墓文物珍品展」在常州博物館開展
由常州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神奇的馬王堆漢墓珍品展」於9月4日在常州博物館順利開幕。展覽將持續至10月30日。常州市副市長方國強、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張曉婭出席9月4日的開幕式。本展作為...
雅昌專稿走進神奇的馬王堆 看西漢的貴族生活有多講究?
要論漢墓的名氣,長沙馬王堆並不遜於最近的「網紅」海昏侯墓。因為發掘年代較為久遠的緣故,馬王堆漢墓甚至更多了一絲神秘的氣息。它的發掘過程就堪比傳奇小說的精彩程度,而大量出土的珍貴文物,也伴隨著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