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古墓,不容錯過——從馬王堆文化看西漢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被稱為新中國建國以來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的馬王堆西漢墓發掘,也是二十世紀驚動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

在這裡,不僅出土了一具兩千年前的女屍,更為重要的是3000多件珍貴文物的出土,生動具體地揭示了漢代「文景之治」時期政治、經濟、科學、軍事、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水平。

「北有兵馬俑,南有馬王堆」,馬王堆文化成為西漢文明的形象縮影。

一號漢墓的彩繪漆棺,色澤如新,棺面漆繪的流雲漫捲,形態詭譎的動物和神怪,體態生動,活靈活現,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三號墓出土的10多萬字的大批帛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資料。

帛書的內容涉及古代哲學、歷史、和科學技術許多方面。

經整理,共有28種書籍,12萬多字。

另外還有幾冊圖籍,大部分都是失傳的佚書。

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其繪製技術及其所標示的位置與現代地圖大體近似,先後在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展出,評價極高,譽為「驚人的發現」。

漆棺上的畫局部

據《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稱,這位雍容華貴的丞相夫人出土時,其外形完整無缺,全身皮膚細膩,皮下脂肪豐滿,軟組織尚有彈性,在往其體內注射防腐劑時,其血管還能鼓起來,就是手指和足指上的紋路都非常清楚,令人不可思議。

而她裝殮的華美更讓人稱奇,出土時,她的前額及兩髻有木花飾品29件,並塗彩貼金,而其頭髮則編有盤髻式假髮,其臉上則蓋一件醬色織錦和一塊素絹,兩手則握繡花絹面香囊,兩足則著青絲履,貼身穿"信期繡"羅綺絲棉袍,外套細麻布單衣,然後包裹各式衣著、衿被及絲麻織物18層,從頭到腳層層包裹,然後橫扎絲帶九道 (與古埃及木乃伊是不是很像?),再在上面覆蓋印花敷彩黃絲棉袍和"長壽繡"絹棉袍各一件,一共20層包裹,真是華貴不凡。

1972年馬王堆女屍出土時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在,肌肉有彈性。

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古代濕屍。

這是出土時的資料照片。

2002年4月19日,中國刑警學院教授趙成文在電腦上成功復原了西漢長沙國丞相夫人面相。

復原的馬王堆女屍系西漢時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夫人,距今已將近2200年。

據史料記載,利蒼夫人名叫辛追,死時約50歲。

1972年,辛追的墓葬被發現。

趙成文教授為馬王堆女屍製作的4張標準圖分別描繪了辛追50歲、30歲、18歲時的面相(從左至右)。

馬王堆之所以被稱為二十世紀震動世界的考古發現,不僅僅是出土了一具兩千年前的女屍,更為重要的是在這裡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這也就是馬王堆之所以成為一門專門學說的魅力所在。

粗略算來,在馬王堆發掘的珍稀文物中,有帛畫帛圖9幅,而那幅被稱為"卦象圖"的帛畫,到目前為止還沒人破譯出它的真正內涵。

而在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12萬字帛書,是繼漢代發現的孔府壁中書、晉代發現的汲冢竹書、清末發現的敦煌經卷之後的又一次重大古文獻發現,對中國文獻學和中國學術史的研究具有極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其內容涵括了中國古代傳統圖書分類中除詩賦類之外的所有門類,而且大部分是久佚的漢初乃至戰國時期的珍貴歷史文獻,因而特別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另外還有近千支簡牘。

還有大量的封泥、印章以及各種服飾和紡織品。

其中有世界上僅見的重僅49克的素紗禪衣,還有大量樂器、兵器、漆器、陶器、竹木器、金屬品、食品、香料、中草藥、泥質冥錢等,是漢初文明的形象縮影。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飾迦]官方微信公眾號!

馬王堆漢墓出土:素紗禪衣

馬王堆漢墓出土:竽律

在馬王堆帛書整理和研究上有所建樹的陳長松稱,馬王堆作為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僅僅才開始其最基礎的整理和研究,就是最基礎的帛書整理和二、三號墓的發掘報告也還沒有完成刊布,因此馬王堆學的準確定義和學說內涵,還有待於有志者去努力探索和研討。

而這種學說的研究,亦如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所說,遠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去反覆鑽研和探討。

彩繪帛畫:

號墓和3號墓內棺上的彩繪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艷,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兩幅帛畫的構圖基本一致,全長2米許,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頂端系帶以供張舉,應是當時葬儀中必備的旌幡。

畫面上段繪日、月、[2]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徵著天上境界;下段繪交龍穿璧圖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饗等場面。

整個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

分析:

整幅畫大的結構與伏羲女媧交尾圖構造類似。

從下往上細節看:

(古埃及有地神托起大地, 旁邊有兩條蛇)

(右上月亮上有蟾蜍與玉兔,下有嫦娥)

(金烏和九日)

(左上角的金烏,即太陽神鳥)

太陽鳥的歷史悠久,下圖是湖北江陵出土的戰國時代彩繪虎座鳳鳥架懸鼓漆器,就是鳥背太陽變形。

太陽鳥的來源就是古埃及太陽神,玄鳥特指鷹。

也就是「夏」的形成來源:

走進湖南省博物館,有一樣東西是你必須要看的,那就是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

這幅帛畫神秘恢弘,靜靜地躺在玻璃櫥窗內供人觀賞。

透過那層薄薄的玻璃,人們似乎看到了帛畫上那個美麗奢侈的貴婦正在一步步地從遠古走來。

這幅帛畫出土於1972年,在這之前,它已經伴隨墓主人在地底沉睡了近2200年。

它的創作時間是西漢初年的文帝時期,墓主人是當時的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之妻——辛追。

帛是一種白色的絲織品,帛畫顧名思義就是畫在帛上的畫,據說興起於戰國中期的楚國,至西漢發展到頂峰,到東漢隨著紙張的發明而逐漸消失。

我國迄今為止共出土24幅帛畫,這幅帛畫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此帛畫全長2.05米,上寬92厘米,下寬47.7厘米,四角還綴有飄帶,依據其畫面的內容可分為天界、人世、地府三個部分。

天界部分位於帛畫上端最寬闊的地方。

它的正中是一個披髮的人身蛇尾天神,一條長尾自環於周圍。

對於這位天神,一說他為中國神話中補天造人的女媧娘娘;一說他是《楚辭·天問》和《山海經·大荒北經》中提到的「視為晝,眠為夜」的大神燭龍。

總之,他代表著絕對的神聖和威嚴。

他的左邊有一輪彎彎的新月,月下有奔月的嫦娥,月上有一隻體形碩大的蟾蜍和一隻玉兔,蟾蜍口中含著一棵能治百病的仙草。

古代傳說月中有蟾蜍和玉兔。

屈原寫的《楚辭·天問》中有「顧菟在腹」句,顧是蟾蜍,菟是兔子。

這裡畫的是新月,所以只能把蟾蜍和兔子畫在月外,如果畫的是圓月,則都畫在月中。

在天神的右方,有一輪紅日,日中有一隻黑鳥,日下的扶桑樹間,還有8個太陽。

日中的黑鳥,即太陽神金烏,也叫做陽烏。

傳說中,太陽就是由這隻金烏馱著飛行運轉的。

有學者認為它是我們的祖先在觀察太陽時所發現的日斑,即太陽黑子。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個金烏和月中的蟾蜍一樣都是先民的一種圖騰崇拜。

他們把圖騰崇拜和對日月的崇拜結合在一起,所以出現了這種形象。

至於扶桑樹間的8個小太陽,是因為上古傳說天上有九日(也有十日之說)。

由此又演變出后羿射日的故事。

傳說扶桑樹生長在東方的大海上,太陽女神羲和和帝俊的十個兒子每天早晨輪流從扶桑神樹上由金烏載著升起,由東向西移動。

也有傳說扶桑樹是神界、人間、冥界的連通大門,後來后羿站在上面射日,將其踩斷,人神冥三界才難以聯絡的。

有學者猜測,左圖中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商代青銅樹就是先民們心中的扶桑樹的形象。

在日月的下方各有一條呈倒「S」型的臥龍。

臥龍的龍頭下方各有一隻騎獸怪物,騎獸怪物的下方還有一道天門,兩個守門人拱手對坐,天門抱框各有一隻虎豹攀援其上,這些事物都是彰顯了天界的威嚴和神聖。

但從天神身邊五隻引頸齊鳴的仙鶴和天神正下方兩隻仙鶴欲銜的鈴鐸,又可看出天界的安樂祥和。

人間部分繪於帛畫的正中,以一玉璧為界劃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層是對墓主人的祭祀。

玉璧之中交纏著穿過金銀兩條巨龍,線條流暢,形態優美,似在寓意墓主人駕龍飛升。

墓主人的升天是整個畫面的中心,華蓋與翼鳥之下,墓主人辛追拄杖而立。

她衣著華麗,體態豐滿,頭向前傾,背微駝曲,動作莊重緩慢,貴族婦女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她的前邊有兩位戴劉氏長冠的男子在跪獻某物,後有三婢女躬身相送。

墓主人面向西方,古人認為天上仙境是在西方,也就是西天,西天是永恆的極樂世界。

墓主人朝西行走,就是踏上了通天之道。

在這些人物的腳下,是一塊白色的平台,平台的側面飾以勾連雷紋。

平台之下,斜置一個劃分成十六個的方板,板的兩側各有一隻赤色的斑豹立於龍身之上。

穿壁蛟龍之下,彩帛帳幔被人首鳥身的神物拉起,分飄左右。

彩帛下方懸垂一枚玉磬,磬下則是辛追老夫人的家人在設案祭祀。

他們個個面色青藍,神色悲哀,仿佛在哀悼老夫人的逝去,但是先人已去,只能聽著頭頂這個呈八字形的磬奏出的哀樂。

帛畫的最下方就是地府的部分,在這裡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個赤身裸體的地神――鯀(gǔn)。

鯀是大禹的父親,因為治

水不利,死後被罰去做托舉大地的勞役。

畫面中的他雙手托舉著大地,胯下騎蛇,腳下踩踏著兩條巨大的鰲魚,傳說中只有鯀才能穩住興風作浪的鰲魚,制止地震山崩的發生。

地府中更有面目猙獰的怪狗和馱著貓頭鷹的水龜,它們雖不吉利,卻能鎮壓地府中的妖魔不去侵擾老太太的亡靈。

此處的龜、蛇、鰲魚等水族動物,實際上是表示此為「水府」,即所謂「黃泉」、「九泉」的陰間。

那麼這樣一幅恢弘浩大的帛畫到底是什麼,又是用來做什麼的呢?這就要牽扯到我國漢代及漢代以前貴族的喪葬制度了,因為它出土時是覆蓋在辛追老婦人的內棺之上的。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遣冊(古人在喪葬活動中記錄隨葬物品的清單)中稱它為「非衣」一。

「非」即「飛」,漢代人認為人死後,如果靈魂能飛上天去,就可以成仙。

古人認為人死後,附在人身的魂魄要與屍體離散。

離散以後,成了野鬼,便享受不到後人的祭祀,還會驚擾後人。

因此,必須想方設法使離散的魂魄能夠回來附於屍體,入葬墓內,葬制上叫做招魂復魄。

史料載,周代時就有這種儀式,人去世後,其親屬要手拿死者的衣服從前方升屋去招魂,以期死者的魂魄返回於衣,然後從屋的後面下來,把衣服覆在死者的身上。

大概在戰國時期,這種招魂衣演變為帛縷製成的幡物。

我們可稱其為旌幡、銘旌。

這些幡物上面畫有墓主人的形象,以便遊魂識別。

當時使用非衣,可能有兩種意思:一是「招魂安息」, 一是「引魂升天」 。

停靈家中時,將其豎於柩前,用以招魂歸來。

出葬時,則由專人舉著走在隊伍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這幅帛畫除了可供人研究當時的喪葬制度外,還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因為它代表了當時較高的繪畫水平。

帛畫中數量可觀的人物提供了早期繪畫人物造型的特點,頭部在人體比例中較大,對墓主人全側面的刻畫有助於顯現其形象特徵,帶有肖像畫的性質。

線條是全部畫作的基本造型手段,粗細變化之中流暢致韻。

著色方法主要是勾線後平塗,部分使用了渲染,少量形象直接用色彩畫成。

畫面以朱紅、土紅、暖褐為基調,石青、藤黃、白粉等豐富色彩的運用服從於統一的色調,產生了詭異、華麗、熱烈的效果。

另外,觀念和想像中的景物融入理性的構成在T字形帛畫上尤其明顯。

複雜的個體形象經整體安排,既靈活舒散,又循序合理。

畫上段兩條翼龍的向內動態,緊湊地牽領著這一華采部分;中段兩條穿璧長龍呈H狀,龍首部分為墓主及其隨從在這個畫面中心間隔出疏朗的空間,使墓主形象在以密為主的畫面上突出醒目,龍尾部分將下段眾多形象合攏,並促成境界的自然過渡。

以4條龍為構圖取勢,全畫上下呈「開合」節奏,左右呈均衡變化,形象相互以動靜對照,達到二維平面繪畫風格的高度水平。

帛畫上為我們展示了大量的中國古代神話和傳說,我們可以通過這幅帛畫來了解當時人們的宇宙觀和生命觀。

日月同輝,天神居於正中,龍、虎、鳥、魚等各種生物與人同在,體現了當時人們宏大的宇宙觀。

帛畫通過天界、人間、地府三個空間的展示將墓主人「由生入死」的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反映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對於死後未知世界的想像,體現了當時人們的生命觀。

整幅帛畫的寓意就是墓主人在各種神獸和祥瑞的保護下穿越死亡,進入永恆的不死之境。

由此可見,帛畫上的這些圖像是把神話和巫術作為藝術內容和審美對象,突出地反映了古人祈求靈魂不死,肉體不滅,羽化升天的神仙信仰觀念。

這種觀念和審美理想又通過天上與人間的統一,生命與死亡的統一來實現,使死亡這一恐怖的自然現實通過想像變成可近的社會理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初人們追求長生的思想,其實是對人間生活的留戀和對生命的熱愛,可以說這是「重生」觀念的體現之一。

因此,從這幅帛畫可以看出漢初貴族注重長生,渴求永生的觀念。

這種重死厚葬的死亡文化,恰恰正是漢初人們熱愛生活、看重生命的生命美學理念的體現。

總之,這幅帛畫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是當之無愧的國寶。

它身上的故事和意義值得我們不斷地去研究探索。

馬王堆漢墓帛畫是中國西漢繪畫作品,1972~1974年先後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1、3號漢墓。

帛畫共5幅,其中1號墓1幅,3號墓4幅,創作時間為漢文帝時期,是迄今發現的漢代最早的獨幅繪畫作品。

1號墓帛畫,上寬92厘米,下寬47.7厘米,全長205厘米,為T字形,畫面完整,形象清晰。

1號墓帛畫

自上而下分段描繪了天上、人間和地下的景象。

描繪出許多代表祥瑞的圖案(有6條龍、3隻虎、3隻鹿、1隻鳳和1個仙人)。

上段頂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鶴立其左右,可能是大神燭龍; 1號墓帛畫上段

畫的左上部有內立金烏的太陽,它的下方是翼龍、扶桑和8個較小的紅圓點,與古代十日神話接近; 相對的右上部描繪了一女子飛翔仰身擎托一彎新月,月牙拱圍著蟾蜍與玉兔, 其下有翼龍與雲氣,應是墓主人升天景象; 人首蛇身像下方有騎獸怪物與懸鐸,鐸下並立對稱的門狀物, 兩豹攀騰其上,兩人拱手對坐,描繪的天門之景。

1號墓帛畫中段

中段的華蓋與翼鳥之下,是一位拄杖緩行的老婦人側面像,其前有兩人跪迎,後有3個侍女隨從, 根據服飾、髮飾特點,並對照出土的女屍,可能是墓主人形象。

下段有兩條穿璧相環的長龍,玉璧上下有對稱的豹與人首鳥身像,玉璧繫著張揚的帷幔和大塊玉璜; 玉璜之下是擺著鼎、壺和成疊耳杯的場面,兩側共有7人佇立,是為祭祀墓主而設的供筵; 這個場面由站在互繞的兩條巨鯨上的裸身力士擎托著,長蛇、大龜、鴟、羊狀怪獸分布周圍。

1號墓帛畫下段

3號墓出土的一幅帛畫與此幅尺寸、 形制、內容都相近。

這兩幅帛畫以有序的層次展示了漢初人們觀念中的宇宙圖景, 取自遠古神話的大量形象和按照現實描繪的人與物構成天、地、人相溝通的境界。

3號墓帛畫

發現於3號墓棺室西壁的一幅帛畫長212厘米,寬94厘米,描繪了盛大的車馬儀仗場面。

左上方有兩行人物,文武屬吏簇擁著戴冠、著袍、佩劍的墓主向前行進,隊列前有5層高台; 左下方有100多人組成的方陣,陣中是正在鳴金擊鼓的樂隊;右上方有4列駟馬車騎; 右下方有14縱列共100餘個騎從,畫中所有的人物、車馬都面向墓主人方向。

3號墓《引導圖》帛畫

3號墓出土的另一幅帛畫長約100厘米,高約50厘米,描繪了4排共44人。

人物有男女老幼之別,衣飾簡樸,有的上身裸體,所有的人物動態均是當時稱為「導引」的健身動作, 屈體、伸肢、跳躍、迴旋,姿態各異,十分生動。

根據人物動作與旁邊的題字,可知是一幅運動範圍式的畫作,定名為《導引圖》。

《引導圖》局部

馬王堆帛畫的出土填補了漢代早期織物繪畫實例的空白, 也表明吸收先秦、主要是楚國的藝術內涵、風格和形象模式是此期繪畫的特點。

T字形帛畫中不少神話圖像與《楚辭》的記述相符,與楚國美術的造型有源流關係。

同時,一種新的注意觀察現實的創作方法也在發展,3號墓西壁帛畫對社會活動場面作了記實性描繪。

帛畫《乘雲繡》

帛畫中數量可觀的人物提供了早期繪畫人物造型的特點,頭部在人體比例中較大, 對墓主全側面的刻畫有助於顯現其形象特徵,帶有肖像畫的性質。

線條是全部畫作的基本造型手段,粗細變化之中流暢致韻。

著色方法主要是勾線後平塗,部分使用了渲染,少量形象直接用色彩畫成。

馬王堆漢墓帛畫特種郵票

畫面以朱紅、土紅、暖褐為基調,石青、藤黃、白粉等豐富色彩的運用服從於統一的色調, 產生了詭異、華麗、熱烈的效果。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飾迦]官方微信公眾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帛畫之珍寶,馬王堆一號墓彩繪帛畫

馬王堆一號墓彩繪帛畫,1972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的馬王堆漢墓,是墓中眾多隨葬品之一。這件彩繪帛畫描繪著「引魂升天」的主題,不論從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來說,都是極其珍貴的文物。1972年出土,是...

馬王堆漢墓——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朵「奇葩」

看了最近的一部新劇《微微一笑很傾城》嗎?雖然這和我們今天要說的話題沒什麼大的聯繫,不過我還是要借貝薇薇女神的玉來引我的磚。貝姑娘和肖奈大神同坐一桌,上的可是未來老公公的歷史課,當然不能含糊啦,於...

「非衣」—馬王堆漢墓「T」形帛畫

兩千年前的古人把最甜美的和最富有幻想的圖案畫在帛上,那麼這些帛上所畫的東西到底是有何含義,當馬王堆漢墓被打開的時候,人們發現了古人的真正意圖。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長沙芙蓉區瀏陽河的馬王堆鄉,共有三...

漢代造型圖像與嫦娥奔月傳說

「神話」一詞語源出自古希臘語的「mythos」,意思是關於神祗與英雄的傳說故事,是關於人類早期各種思想觀念意識的混合體,其中包含著人類早期的對自然宇宙、人類社會、自身起源等解釋。魯迅的《中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