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因外銷而生,元代是首個發展高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外銷青花杯 廣州市文物總店供圖

簡介 張衛星 廣州市文物總店陶瓷專家

■「黑石」號唐代外銷青花瓷 受訪者供圖

■景德鎮窯青花人物故事圖葫蘆瓶

廣州市文物總店陶瓷專家張衛星:

外銷瓷不算是一個固定的品類,甚至隨著時代的不同所表現出的風格面貌完全不同。

但它們都有共同的特徵,就是都屬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果。

青花瓷則更可推測為因外銷而起,也因外銷盛放。

元代統治者本身雖不喜歡陶瓷,但考慮與波斯等地的交往,元青花反而成為了陶瓷史上的高峰,馬未都稱,「元青花的出現,一統江山,君臨天下,確立了青花的霸主地位,七百年來無法撼動」。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實習生 梁婉瑩

中國青花瓷早在9世紀就遠銷西亞

學界對唐青花、宋青花的定義一直是有爭議的,因為和之後在中國陶瓷史上大放異彩的元青花似乎沒有明顯的傳承關係,比如前者是釉上彩而不是釉下彩,而且胎土和景德鎮產的元青花也有很大的不同,從燒制工藝上來講,接近「唐三彩」的一個分支,而不是單獨的一個青花瓷體系。

廣州市文物總店陶瓷專家張衛星表示:「隋代以前,全國窯廠以青瓷獨大。

青瓷不適宜裝飾彩紋。

隋唐間,北方逐漸形成以白瓷為主流的局面,這為彩瓷奠定了基礎。

公元九世紀前後,伊拉克薩馬拉是全國制陶中心,他們仿造我國北方的邢窯、鞏縣窯等產品,制出白陶。

由於波斯地區人民崇尚白色和藍色,薩馬拉地區盛產青花鈷料,即名聞天下的蘇麻里青料。

薩馬拉窯廠製造了大量的青花陶器。

這為我們解釋了印尼沉船黑石號出現了三件唐代青花瓷盤的原因。

揚州出土的唐代青花瓷盤紋樣也大體一致,都有明顯的伊斯蘭風格。

由於鞏縣窯廠遺址出土了很多的唐代青花瓷片,我們相信,鞏縣窯應當是唐青花的主要產地。

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一塊黑色大礁岩附近發現了一艘中國唐代沉船,中文意譯為「黑石」號,從船隻結構看應為阿拉伯商船,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西亞、北非的中國貨物,僅中國瓷器就達到67000多件,絕大部分為長沙窯瓷器,而且瓷碗上帶有「唐代寶曆二年銘文」。

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秘書長張浦生曾在文章中稱:「該船很可能是由揚州起航出海,最終目的地是波斯灣的屍羅夫港。

這一發現說明中國青花瓷早在9世紀就遠銷西亞。

「其中的三件青花瓷器,是目前為止可以佐證的唐代青花瓷。

其紋樣也並不是古代中國的傳統紋樣,反倒是更具波斯風格。

」張衛星也認為,那個時候的外銷已經不僅僅是去到東南亞,而甚至到了波斯灣一帶。

元代後期瓷器開始被統治者所重視

宋代青花瓷處於早期發展階段。

進入元代後,北方的很多瓷窯逐漸衰敗,而景德鎮的青花瓷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馬未都稱:「元青花的出現,一統江山,君臨天下,確立了青花的霸主地位,七百年來無法撼動。

」讓人疑惑的是,青色在古代並非貴族色彩,為何青花瓷能被歷代所追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青花瓷等釉下彩制瓷技術發展的水到渠成,另一方面更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繫。

元朝的大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以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起一個統一的龐大帝國。

自元代後期開始,瓷器被元王朝統治者所重視,甚至出現了當時的「官窯」。

「樞府」字樣的為元朝軍事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瓷器,這種「樞府窯瓷」又稱卵白釉瓷,得到了元朝統治者的青睞,與「元人尚白」的民族習俗不無關係。

而在馬未都看來,蒙古人尚白尚藍,是受波斯文化的影響。

波斯的工藝提倡繁縟,與宋的追求完全不一樣,蒙古當時跟西域的關係密切,在13世紀初,由於成吉思汗異軍突起,他和他的繼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亞、西亞,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湧入中國,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學家、醫學家等,帶來了西域的文化。

所謂「元人尚白,波斯尚藍」,白底藍色的青花瓷本來是景德鎮民窯的私創產物,但元統治者為了進一步加大對外交流,把它作為外銷瓷而大量生產,並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進行統一管理。

張衛星稱:「在元代,官窯生產出來的青花瓷是供應給波斯人的,從全球來看,元代青花瓷最集中的是土耳其。

」而景德鎮學院副教授廖倩在《明代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一文中也寫道:「青花瓷最適合波斯地區一些國家的需求,他們常常把青花裝飾於教堂的壁上和地上,色彩鮮艷典雅,給人一種莊重的感覺。

至此,青花瓷的發展成熟不僅具備了技術上的可能性,更擁有了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歷史環境。

景德鎮青花瓷的外銷在元代也漸露頭角。

出現後又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景德鎮外銷青花瓷於元早期開始燒制,中晚期已趨於成熟,而作為當時對外貿易的陶瓷新型品種,已開始經由海陸暢銷亞非各地。

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出土的大量以水注、水滴、小罐、小碗等器型為主的元青花瓷器,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蘇拉威西、蘇門答臘、爪哇等諸島上發現的大量大件精美器物及小件祭祀用品的元代青花瓷器,都是最好的實物見證。

可以說青花瓷自其誕生之日起就與外銷有著密切的聯繫,它一經出現,又反過來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進一步交流,馬未都認為:「元青花是漢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結晶。

張衛星告訴收藏周刊記者:「青花瓷開始肯定是為外銷所產生的,元代是青花瓷發展的一個高峰。

」他進一步分析稱,為外銷而生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元代上層統治者更喜歡用的是金銀器而不是瓷器,因為金銀器更加方便遊牧民族攜帶」。

更重要的是,在元統治者看來,金銀器才是身份的象徵,有一個文獻故事如此記錄:「一位元代大臣級別已經非常高,因為他非常節儉也不貪污,就在家裡用瓷器,被太后知道後,送了他一套金銀器並要求他不能再用瓷器。

」可見,當時的統治者並不重視瓷器。

名詞

青花瓷:青花瓷是指一種在瓷胎上用鈷料著色,然後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鈷料在高溫燒成後,呈現出藍色,習慣上稱為「青花」。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與安徽省交界之處,於東晉時建鎮,時稱新平鎮,又因其位於昌水之南,故而又稱昌南鎮。

景德鎮瓷器行於華夏的同時,又由宋代開始向海外銷售,經元、明、清三代而不衰。

明、清兩代隨著鄭和七下西洋和歐洲新航線的開闢,外銷瓷數量日益增多,範圍也不斷擴展,歐洲是這一時期景德鎮瓷器的主要市場。

在清代鼎盛的康、雍、乾三朝,景德鎮瓷器還被帶到了大洋洲和美洲。

景德鎮瓷器的對外輸入,在滿足日常生活之用的同時,推動和促進了當地的陶瓷技術的發展。

明代,隨著鄭和的「航海外交」拓展,景德鎮青花瓷大量外銷。

目前鄭和所到之處的港口大埠,出土的器物,還有在日本長崎等港口出土了大量的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等,就是歷史的見證。

青花瓷成為最受歡迎的產品,外銷瓷燒造地似乎也從多元化轉為以景德鎮為中心產區的格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青花瓷的年代

青花是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之一,起始於唐宋,成熟於元代。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