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重大考古發展,中國書法史上的國寶級珍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二十世紀重大考古發展,中國書法史上的國寶級珍品

侯馬盟書是二十世紀考古重大發現之一,其史學價值、文字學價值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研究成果也較為豐碩,但其書法藝術價值的發掘還遠遠不夠。

作為手書文字,侯馬盟書的書法藝術水平是很高的,但受其文字數目、文字的實用性質、書法家對盟書的關注程度等條件的制約,侯馬盟書書法價值的挖掘和研究工作還有待深入。

侯馬盟書的書體價值、筆法價值、章法價值、對當代書法創作的借鑑意義等值得當代書法家關注研究,這對充實書法藝術的寶庫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期書揚文化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侯馬盟書的藝術價值。


侯馬盟書是1965年在晉國遺址新田故地出土的趙氏宗盟的約信文書。

侯馬盟書出土有5000餘片之多,大部分是玉片,也有石片。

其狀如斷劍,一端呈尖狀,一端呈平狀。

盟書分別用朱墨(硃砂)和黑墨書寫,有的兩面甚至三面、四面都有字跡。

它的書寫材料、字體均有別於已出土的其它簡書,如秦簡、漢簡、楚帛書等。

不論從考古學、文字學、書法學角度考慮都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因此自盟書面世,就引起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重視。


侯馬盟書是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於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發掘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即晉

都新田)時發現的。

盟書又稱載書,是參盟者彼此取信的一種約文。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卿大夫之間常為維護共同利益舉行盟誓活動。

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門

​傳統藝術,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之始當與漢字的萌生同時。

殷商、西周使用文字是大篆,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隨著周王室大權旁落,諸侯爭霸稱雄,相互征伐使統一的西周四分五裂,進入春秋戰國。

伴隨諸侯割據和文字使用範圍的擴大,書法也出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侯馬盟書屬於毛筆朱墨書跡類,出自晉國祝、史官吏高手親筆的毛筆書跡。

朱墨書跡直接反

映了由篆到隸的書體演進和書寫筆法的深刻變化。

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這一時期的書寫工具毛筆的製作日漸精良,並在日常社會交往中普遍運用;其二是文字使用的頻繁促使書寫速度的加快和筆畫的簡約,即所謂「奏事繁多,篆字難成而初有隸書,以趣約易」;其三是帛、簡、牘是易得的書寫材料,方便了以書為手段的社會交往。


侯馬盟書是最早的用毛筆書寫的書法真跡,形體古雅、變化繁多、運筆出鋒、蝌蚪筆法、回勾筆意,填補了我國書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空白,使我們在當時司空見慣的青銅銘文之外,見到與銘文字形風格迥異的,真正在社會上流行的發展完善的文字和書法。

侯馬盟書在筆法運動形式方面的進步性和藝術性。

商代甲骨文與陶片上保留的書寫字跡點畫是柳葉形,輪廓變化很有規律,力度也很強,這種線條可能是用擺動的方法書寫出來的:手持毛筆,以筆桿上某一點為軸心,手腕一擺動,便可畫出這種線條。

用提按的方法要達到這種力度和變化的均勻、連續性,幾乎是不可能的。

侯馬盟書字體中把這種擺動的筆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線條更為挺拔、豐滿,點畫仍然呈柳葉形,但點畫的中軸線卻呈弧線——這是由於手腕的生理構造所決定的,盟書中連書的點畫多了起來,這既顯示出用筆越來越熟練,也為以後隸書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侯馬盟書已經具備了書法的筆法、結字、墨法、章法四項基本要素,是戰國時代漢字發展史

的鮮活標本。

侯馬盟書不僅是考古界、史學界、古文字學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書法界的一件盛事,對它的考證和研究,解除了很多史籍記載的疑惑,從而使書法家從中觸摸到了真正的歷史,對研究中國文字、書法,研究文字由金文、石刻文字和朱墨書跡向隸書過渡的情況有重大意義。

ps:頭條號書揚文化開通兩年來,受到了許多朋友們的支持和幫助,如果您喜歡書揚文化的內容,歡迎關注頭條號書揚文化、公共平台書揚文化(微信號:shuyangwenhua),我們會努力做得更好,也歡迎提出您寶貴的意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侯馬盟書》驚天下《古幣文編》照九州

【追思】百年學人頷首問道今世終成大典,一代巨擘擱筆西遊誰來再續盟書。1月18日17時27分,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頷,因病醫治無效在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