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明代龍江船廠遺址首次被發現 曾為鄭和造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船廠遺物。

田雯 攝

船廠遺物。

田雯 攝

長達十幾米的舵葉,一人多高的大鐵錨、造船工人使用的各種工具……昨天,記者在南京收藏家王世清的工作室內見到了數百件和古代船舶、造船業相關的文物。

專家鑑定說,這些文物都和南京歷史上的龍江船廠有關,這是龍江船廠文物的第一次大規模集中出現,而在此前,龍江船廠的遺蹟從來沒有被發現過。

專家介紹,熱河路一工地大半年來發現了難以計數的龍江船廠遺物,王世清的收藏就來自那裡,證明了龍江船廠遺址首次被發現。

可惜這批文物已經流散,保護這處明代南京著名官辦船廠遺址的工作,已刻不容緩。

工地上挖出了「大門板」

2014年9月的一天,王世清從古玩市場上得到一則信息,正在做基坑施工的南京下關長江國際航運中心工地挖出了一個上噸重的碩大「紅木門板」,被在南京做生意的山東老闆買走。

這則消息引起王世清的興趣。

經過多方的打聽、尋找,他終於找到了那個老闆。

看後才知道那根本不是什麼門板,而是古代木船的舵板。

「這個工地長約500米,寬約200米,北臨建寧路,南至中山北路,西到鄭和中路高架橋,東靠熱河路,鄭和中路高架橋就是原來的惠民河,木船舵板的出現,我做出了兩種推測,一是與古代河運有關,一是與造船廠有關。

」王世清說。

接下來的發現,讓王世清大為吃驚。

工地越往下挖,出現的東西越多。

很多古董商人盯上了這處工地,出土的東西紛紛被賣了出去,光王世清收購到的,就有木、鐵、銅、銀、石、磚、棕、陶瓷等各種材質遺物,主要有船用構件、各種工具用具、造船設施、兵器等。

「當看到造船工具時,我覺得這處遺址沒有那麼簡單,很可能是古代的一處造船基地!」

收到數百件古代航海遺物

昨天上午,在王世清的工作室,記者看到了他大半年來搜集到的數百件遺物。

船用構件,包括長達十幾米的船板、舵杆、舵葉、桅杆;多個四爪鐵錨,高度在1.5米左右,最大的錨高度超過2米,王世清說,這可能是南京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古代鐵錨。

造船工具,包括鐵制的斧、鑿、鋸、鑽、錐、刀;各種長釘、短釘、鈀釘、棗核釘;石制的錘;補船縫的油灰、油泥;用來稱量的卡尺、秤砣;船上使用的貝殼磨成的明瓦。

現場還發現了大量的棕繩,直徑從0.5厘米至5厘米不等,最粗的有9股編成,堅固而緻密。

造船工匠的日用品也有很多出土,包括大量瓷碗、瓷盞、香薰、香爐、韓瓶、水缸、剪刀、鎖,瓷片底部甚至有古代工匠留下的墨書。

出土文物中還夾雜著「大中通寶」銅錢、元代八思巴文銅錢等。

王世清甚至還收到了幾十雙造船工匠穿過的棕鞋。

造船設施構件,包括各種木樁、木柱和木板;船廠建築的琉璃瓦、筒瓦等。

兵器發現得也很多。

有各種類型的矛、刀、劍、火銃、震天雷、鐵籬、鐵頭盔、盔甲片、炮彈、石彈、箭頭等等。

十幾米長的舵葉使專家吃驚

據記者了解,這個工地在去年施工時甚至發現過一艘沉船,可惜很快就被破壞。

不單單是王世清,這大半年來,南京很多藏家都收購了若干和古代造船有關的文物,朝天宮安品街古玩市場的店鋪里,就有出自熱河路的古鐵錨在出售。

昨天上午,和記者一起前往觀看這批遺物的,還有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的高級研究員趙志剛。

當看完王世清的這批東西後,趙志剛異常興奮:「太重要了!太重要了!古代造船遺物如此密集地被發現,這在南京還沒有過!」

拿起一隻韓瓶,趙志剛告訴記者,這是古代水手的水壺,在海上遇到海盜,韓瓶裝上石灰,就能當「手雷」使用;看到鐵錨時,趙志剛判定,這件鐵錨應該是古代海船所使用的;十幾米長的舵葉也讓趙志剛感到吃驚,「這根舵葉非常大,它所屬的海船應該有1500料,差不多相當於排水量1000噸的船!」

趙志剛說,光以王世清的「收穫」來說,就已經囊括了古代造船幾乎所有的工具和古船上的主要構件,可以開個小型博物館了,「我判斷,這個工地在古代是一座大型造船基地所在地,極有可能是龍江船廠遺址所在地!」

王世清自己的判斷也指向了「龍江船廠」。

通過對明嘉靖年間李昭祥撰寫的《龍江船廠志》的研究,他判定,歷史上龍江船廠的範圍東靠繡球公園,西至鄭和中路,南至新興路,北至建寧路,該工地就在此範圍內,很可能是當年龍江船廠的一個船塢。

趙志剛說,龍江船廠和很多人熟知的寶船廠是兩個概念,寶船廠是永樂三年設立、專門製造鄭和寶船的船廠。

隨著鄭和下西洋活動的停止,寶船廠也漸漸被廢棄。

而龍江船廠則是南京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造船種類最全、技術最先進的造船基地,一直用到明代滅亡。

趙志剛指出,龍江船廠是官辦船廠,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在南京創建的「都船廠」,早在宋元時期,南京河西地區就已是重要的造船和水師基地。

明代的龍江船廠由提舉司管理,相當於現在的「廳級單位」。

趙志剛說,龍江船廠的工匠有400餘戶,在編人員有兩千多人,主要生產長度50米以內的中小規模船隻,多用於內河航運,或者用於江防,應對倭寇。

史料記載,龍江船廠所造的船,多為400料以下的黃船、戰船等5種類型。

現在學術界已經很明確,龍江船廠和寶船廠並非同一個廠,兩者夾秦淮河相望,但彼此間還是有交集。

趙志剛說,鄭和下西洋期間,龍江船廠就為鄭和船隊打造過1500料、2000料、八櫓等海船,與寶船廠建造的大型寶船一起,並肩駛向遙遠的西洋。

而此次發現的那些大型舵杆、鐵錨,很可能當年就是為鄭和船隊船隻打造的。

考古隊已進場「搶救發掘」

王世清說,龍江船廠是明朝建立最早、規模巨大、分工細密、造船技術精湛的官辦造船大廠,遺憾的是,龍江船廠的遺址從來沒有發現過,因此,這座船廠一直維持著「有志無址」的尷尬局面。

大半年來,下關長江國際航運中心工地到底出了多少文物,由於四處流散,已無法統計。

王世清說,2003年8月至2004年7月,南京市博物館對寶船廠遺址中六作塘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出土珍貴文物1000餘件,但那次考古發現的文物數量未必比這個工地出得多。

舉個例子來說,1957年,在寶船廠的六作塘中,曾出土過一根長11.03米的舵杆,現藏於北京國家博物館。

而此次下關長江國際航運中心工地上發現的十幾米長的舵杆,據王世清所知,就有多根。

「我建議文物部門儘快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確定龍江船廠遺址範圍,如有必要,這一帶應該宣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了解到,南京出台過相關規定,施工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的項目,開工之前,建設單位必須向文物部門報備。

只有在前期的勘探、發掘等考古程序結束之後,才能開工建設。

據悉,南京市文物部門在該工地基坑施工前夕,並沒有能夠進場考古勘探。

昨天,南京市文物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文物部門是最近才聽說該工地上發現了大量古代造船文物的,可確認為龍江船廠遺址。

幾天前,考古隊已經進場勘探,希望能有所收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建設單位強行施工 地下文物很受傷

「是記者嗎?別問我是誰,我要報料,我們村工地上有個古墓,文物局插了旗幟圍了網,施工隊卻拔了旗拆了網繼續施工!就在官 鎮某某村某某組,速來,晚了文物就全被破壞了!」4日,記者接到匿名舉報電話後,立...

寶船廠遺址出土了1000多件與造船有關的文物

寶船廠遺址南北長225米、東西長605米,總面積近14萬平方米。此地周圍分布有較多的水道和水塘。東面原有一條下新河(又稱清江河),後被填埋,變成今天的灕江路。西側緊鄰長江的夾江,北面為秦淮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