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船廠遺址出土了1000多件與造船有關的文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寶船廠遺址南北長225米、東西長605米,總面積近14萬平方米。

此地周圍分布有較多的水道和水塘。

東面原有一條下新河(又稱清江河),後被填埋,變成今天的灕江路。

西側緊鄰長江的夾江,北面為秦淮河。

遺址內現存三處長條形的古代船塢遺蹟,稱為「作塘」。

分別編號為四作塘、五作塘和六作塘的這三條作塘,皆呈東北——西南走向,由北向南依次平行排列。

2003年7月至2004年8月,南京市博物館對六作塘進行了考古發掘。

根據發掘實測,六作塘的橫截面呈倒梯形,長421米,上口寬44米,下底寬12—15米,作塘底部發現有34處造船「基礎」遺蹟,每處「基礎」都密集地打下直徑8—12厘米的木樁(或稱地釘),打入生土層約12米。

每處「基礎」打木樁一百多根。

這種用密集的地釘構成的造船基礎具有相當強的承重能力,成為在上面鋪墩打造大型船舶的保證。

專家們分析,船舶在此造好之後,將作塘灌滿江水,鑿開與長江(夾江)相鄰的「塢門」,船舶即可駛進長江,繼而入海遠行。

可惜目前還沒有發現「塢門」的相關遺蹟。

寶船廠遺址還出土有與造船有關的文物1000多件。

包括2根長度分別為11米和10.1米的舵杆;一批鐵製造船工具,如斧、鋸、鑿、銼、鑽、錐、刀等;一批木製造船工具,如木槌、木槳、夯、刮刀等;各式鐵釘,包括長釘、短釘、棗核釘、把釘等;大量的棕繩,直徑從15厘米至11厘米不等。

這裡出土的高1.5米的4爪鐵錨,上下各有一隻鐵環,其制式與明代以來流行的四爪鐵錨一致。

還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專家們發現的數個當年施工中尚未用完的特製的油泥沱。

當時的工匠以一份桐油和二份石灰相揉合,再加一份黃麻用以充填木板的縫隙,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這種水密捻縫技術是中國古代造船技術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發明,也是木船能夠承受遠洋航行考驗的重要保障。

目前,船廠遺址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南京遺蹟」的核心項目。

按照規劃,遺址公園內將設置南京片區海上絲綢之路展示分中心,該展示中心將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官方貿易」為主題,重點展示中國古代造船技術成就、鄭和下西洋相關內容及中國明代朝貢體系等,以凸顯南京是14世紀末、15世紀初官方貿易鼎盛時期的對外交流策源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