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喜蛙:讀《哈佛問學錄》有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輩子估計不會出國留學治學了,所以在王府井書店看見一本《哈佛問學錄:與哈佛大學教授對話30年》(張鳳著),就直接買了。

這裡說的哈佛教授,都是華裔,沒想到哈佛已經有這麼多華裔教授了。

書的作者張鳳夫婦,再加上專文寫到的教授就差不多30位了,看得出來在這些華裔教授的努力下中華文化已經在美國主流社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不要忘了他們都是以英文治學教書寫書的。

其實美國人對中國古老文化的關注也是蠻拼的。

早在1877年美國波士頓商人鼐德就向哈佛時任校長建議開設中文課,校長積極響應,幾個月就組織了一個基金會募得專款,用來聘請了中國當時清朝的官員戈鯤化到哈佛擔任中文教師。

考慮到學習中文的人不多,當時都是小班制,一次招生就三、四個人。

而為了從中國請教師,哈佛則是花了重金的,首次合同三年,引起當時美國媒體廣泛報導。

不料,中文教師在還未屆滿的第三年開學不久就病逝了。

戈鯤化去世後,美國人依然按合同把他的遺體及全家六口還包括一應傭人安然送回中國,並特別組織基金每年給其家屬寄送相關錢款確保其子女教育成長成人。

可見,美國人做事還是比較靠譜的。

而實際上,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他一共教了5個學生。

雖說人數不多,但成績可觀,多數人後來在中國能獨立立業。

其中還包括一個中國孩子,這孩子後來成為第一位在哈佛留學的中國人,19歲就考入哈佛,後來回國加入海軍,退伍後經商。

這本書,介紹了很多華人在哈佛的第一歷史事件和學科第一帶頭人和開拓者。

裡面也介紹了不少非華裔的漢學家為了選拔培養華裔青年學人的事跡,儘管不是專文介紹這些非華裔漢學家。

這本書的文體,不是新聞特寫,而是專文介紹梳理每位學人的學術成長和脈絡,實際上有心的讀者能看到這些學人在與西方的對話和交流,他們對傳播中華文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

尤其,他們都是直接以英文寫作,在主流學界產生很大影響。

一個典型事例是,哈佛燕京學社的中國學社長到1987年才由華裔學者杜維明教授擔任,而此前59年這個中國學社的社長則都由日本學者代勞。

還有一個現象,這些華裔學者多數都是從台灣去的,儘管很多人原籍在大陸,全書專文介紹的教授中只有來自天津的田曉菲是來自中國大陸的。

可見,台灣雖說只是彈丸之地,但是對保留傳承中華文化的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已開始有海外學者如古詩詞學者葉嘉瑩從1979年起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大陸20多所大學開講座講學,尤其2008年起葉嘉瑩教授決定留在天津南開大學養老,該校視其為「鎮校之寶」。

由此可見,大陸在海外學者的心中地位有所提高,儘管葉嘉瑩教授在第一次回大陸探親時知道她在台灣丈夫被當共匪嫌疑而抓的同時,她在大陸的親弟弟也因為有台屬被關,悲劇意味實在太濃。

目前,中國官方很重視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但是因為本土教育不可救藥的惡體制及多年一貫壞學風,沒有教育出幾個有獨立做學問的人,很難在國際上產生有影響力的「示範」效應,僅靠所謂「孔子學院」這類低端努力還很討人嫌,可見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大陸現在的「一帶一路」戰略很好,但是缺乏必要的儲備人才,一幫所謂「一帶一路」執行者也只樂意籍此斂財,很少能起到從內部取得爆破的那種事半功倍的效應,對此應當值得有關部門警示。

現在中國大陸國學在話語上有了很好的地位,好有「國學救國」的架勢,但是致力於儒學現代化轉化的杜維明教授則說不管你把儒學說得多麼高明,多麼富有理想性,我都可馬上舉出很多與之相應的陰暗面來。

他對儒家傳統沒有任何浪漫式的迷戀。

杜教授以為,單以富強為終極關切,誤將西化以為現代化,就會忽略了人並不只是經濟或政治的社會生物。

據杜教授觀察,軸心時期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中東的猶太教以及後來發展的基督教和回教,歐洲的希臘哲學和中國的儒家和道教,除了中國文化儒家倫理獨自憔悴外,其他思想都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對此應該有反省。

杜教授的話讓人思考,也許此番中國大陸的國學熱能給下一輪國學真正的復興孕育或儲備一批人才,這也許算個正題。

但是如果國學沒有走出本土鳳凰再生,恐怕亦很難在本土真的新生現代化。

「一帶一路」絕不只是去給人家修幾條高速公路或高鐵,關鍵是如何傳播自己現代化的中國文化價值觀和思想。

當下有多少中國學者或儒教徒,能像當年西方傳教士那樣,願意一生為教去踐行自己的理想?至少我目前沒有看見一個,也沒有看見一個這樣的非官辦的自發組織。

尤其,對後者從民間自發形成的相關「組織」非常期待。

大家知道中國只有向國外派遣「民工」的組織,而缺乏有組織派遣精神導師的民間組織,在國內教國學恐怕只能是窩裡鬧,而且官方對此也多有組織限制。

中國的基金會和社團組織目前都不很開放,什麼都要有主辦或主管的黨的組織管理,事實上不怕管,問題是管什麼?建國時還很活躍的各個民主黨都被管成了舉手黨,還能指望什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讀書課 | 漢學群星閃耀哈佛

編者按:這是一部哈佛學人回憶錄,是從民國大家到當代新銳的海外漢學界的集體素描,記錄了趙如蘭、張光直、杜維明、李歐梵、王德威、孫康宜、葉嘉瑩、夏志清、鹿橋等讀者耳熟能詳的學者和大師。作者張鳳曾在哈...

哈佛中國緣

說起哈佛大學,這座始建於1636年、比美國歷史還早140年的高等學府,絕對是眾多學者渴望而又止於無望的學術重鎮。近百年來,眾多華人學者,諸如趙元任、胡適、梅光迪、陳寅恪、湯用彤、吳宓、李濟、梁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