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國人傲嬌的11件青銅古寶,最後那件"鎮國之寶"名不虛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海南省博物館(越王亓北古劍):又稱「盲姑」劍、「不壽」劍,是越王勾踐的孫子王不壽的自用劍,距今有2400年的歷史,目前發現存世的有3把,以海南省博物館的這一把最為完整,是所有存世的越王劍中最長的一把,品相極佳。

黑龍江省博物館(金代銅坐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金代銅坐龍的身上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龍文化的精華,無論從考古還是藝術的角度,這尊銅坐龍都有很大的文化研究價值。

通過對銅坐龍造型和飾紋的研究探討,可以使我們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江西省博物館(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此甗甑鬲連體,鬲襠高,下四足。

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顧。

鹿豎角,短尾卷,身披鱗片。

甑腹飾四組展體的獸面紋。

鬲足袋滿飾浮雕獸面紋,體形巨大,氣勢雄渾,奇美詭異,穩定性良好,有「甗王」之譽。

安徽博物館(戰國楚大鼎):楚大鼎屬於國寶級文物。

圓口,方唇,鼓腹,蹄足。

附耳外移。

腹飾一箍,箍上飾模印花紋。

雙耳和頸部模印菱形幾何圖案,足根部飾浮雕旋渦紋。

口沿刻銘文12字,研究者釋讀不一。

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語。

形制雄偉,堪稱楚國重器。

河南博物館(春秋蓮鶴方壺):1923年出土於河南省,高120厘米,口徑31厘米。

春秋時期器物。

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

山西博物館(晉侯鳥尊):全器為昂首挺立的鷙鳥形。

鳥有冠,雙角,圓目,尖喙。

細長鳥頸,腹腔中空,頸、頭、喙相通,鳥背開小口設有一小蓋,蓋有鏈條與虎形提梁相連。

鳥足粗壯有蹼,鳥尾下設一虎形支腳。

通體浮雕翅翼,細刻羽毛,造型獨特新穎,裝飾富貴華麗,為晉國青銅器代表 作品。

台灣博物館(毛公鼎):距今有2800年歷史,屬於周宣王時期的「國之重器」,因刻器者為毛公故而得名。

毛公鼎周身只有30.75厘米高,銘刻了32行497個篆書文字,是銘文最多的青銅器。

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對研究西周晚年政治有重要作用。

福建博物館(雲紋青銅大鐃):大鐃通高77.8厘米,銑間56.6厘米,重100.35千克。

西周。

樂器。

平口,鉦部兩側有36個冏紋乳突狀枚,枚直徑3.5厘米,高2厘米。

鼓飾變形獸面紋,兩側飾雲雷紋。

甬亦飾變形獸面紋。

大鐃雙范合鑄,渾大厚重,作風穩重古樸。

雲南省博物館(牛虎銅案):牛虎銅案是在1972年的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的戰國時期的青銅器。

這個銅案是滇國青銅器中較大的一件,特殊的組合造型使整個銅案重心平穩,大小和諧,動靜統一。

北京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屬於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

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

被稱為中國青銅器鑄造史上最傑出的作品。

湖北博物館(越王勾踐劍):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

寬格上鑄陽文鳥篆書「越王鳩踐,自作用劍」。

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鑄工精湛,被稱為「天下第一劍」

北京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 原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后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內壁鑄有銘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位商王母親的廟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16中國青銅器鑑賞與市場行情

說到青銅器小編首先帶大家了解下何為青銅器:青銅器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而中國的青銅器則特指中國青銅時代(約公元前21~前 5世紀)的青銅器,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