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銘文居然價值一個字值三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尊銅質佛像背後的「嘉靖陸年江西諒州朱井福記歐陽文虎」16個字銘文,不僅說了造像的時間、產地,連造像的作坊名稱以及請佛之人的名字都留了下來。

眼下,珍貴青銅器並不少見,但上面有銘文的則比較稀罕。

收藏編鐘竟不聽聲只看文

「收藏青銅器不在於器物的大小,而在於器物上有沒有銘文。

即便是一件很小的雜器,有銘文也會讓它身價陡增。

」日前,青銅器收藏家、天津市收藏家協會會員儲亞鑫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多年的一套「戰漢」時期的青銅編鐘。

編鐘的器型很小,最大的一隻還沒有成年人的手掌大。

他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架子上,記者在一旁輕輕敲擊便發出悅耳的聲響。


「你可不要只聽聲音,7隻編鐘上鐫刻的銘文才是最『金貴』的部分。

」儲亞鑫介紹,13年前,他回到西安參加大學同學聚會,在一個同學家中看到了一大一小兩套編鐘,大型編鐘成色極佳,造型精美,但沒有銘文。

而小型編鐘雖然個頭小,但每一隻上都鐫刻著古文,現場聽過兩套編鐘的「奏樂」後,明顯還是大鐘更勝一籌。

「看你這麼喜歡,就把聲樂更好的大編鐘讓給你啦。

」老同學看出了儲亞鑫的心思,決定「割愛」,「老同學,我只想要這個小的,能不能讓給我?」儲亞鑫的回答讓老同學有些吃驚,「這……我再考慮下吧。

我也喜歡這套小鍾,不想賣掉……」

「青銅器收藏者一定了解銘文的價值,我猜他不會輕易出讓,轉天便找來了十幾個大學同學和當時班上的輔導員一起幫我『遊說』,終於在離開之前成功拿下。

」回憶起寶貝的來歷,儲亞鑫仍然十分激動。

銘文賦予青銅器歷史意義

為什麼收藏者對銘文如此趨之若鶩?中國青銅研究會理事李智勇認為,銘文賦予了青銅器別樣的歷史意義。

據介紹,在保利博物館展出的一個「缺了盤蓋」的青銅盤子「遂公盨」,雖然看似普通,但卻被譽為鎮館之寶,原因是其上的銘文明確記載了大禹為民治水的歷史。

「夏王朝是否存在,長期以來廣受爭議。

遂公盨上的銘文,將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為詳實的關於大禹的可靠文字記錄。

這樣的銘文,可謂字字價值連城。

」李智勇表示,銘文意味著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由於銘文的字體、布局、內容隨著時代發展而發生變化,所以銘文也是青銅器斷代的重要標準。

記者調查發現,如今收藏市場中,有銘文的青銅器已經形成了「單獨行情」,一個字值3萬元左右。

收藏者的撿漏心態不靠譜

採訪時,藏友小朱拿著一隻20厘米高的青銅鼎,來到李智勇家中請求鑑定。

「這件東西是我花3000元『撿漏』買來的,原先主人說是商代的。

」小朱說,根據器身上刻著的銘文查閱相關資料後,他基本確定這隻青銅鼎應該是商代的。

「商代的青銅器銘文都是鑄成的,極少有使用工具刻字的例子。

」李智勇的話給小朱當頭「潑了冷水」,「西周晚期才開始出現完全刻成的銘文,而到了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了。

你的這隻青銅鼎姑且不論真假或是哪個朝代的,但肯定不是商代的,而原先主人又說是商代的,這還能沒有假?」

「你『撿漏』時,別人在『撿你』,收藏者的撿漏心態實在是不靠譜。

」天津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范聲源表示,作為青銅器收藏愛好者,首先要熟悉青銅時代不同時期的字形、風格、語彙文法等收藏知識。

青銅器十大傳世之寶

一: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大方鼎是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我們在初中歷史課本上早就了解它了。

后母戊鼎,亦稱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指商朝國王武丁的妻子,「司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

司母戊鼎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鼎通體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達832.84公斤,是已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jǐng)的廟號)三個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重達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銅鑄造業的宏大規模。

后母戊大方鼎厚立耳(其中一耳為後配),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

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雲雷紋為地。

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

1959年后母戊大方鼎開始作為鎮館之寶收藏於國家博物館。

二: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

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

四羊方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

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

三:.婦好鴞尊

婦好鴞尊可分為肩大口尊、觚形尊、鳥獸尊三類,是容酒器的尊。

1976年出土於婦好墓。

婦好鴞尊以鴞作生活原型,寬喙高冠,圓眼豎耳,頭部略揚,挺胸直立,雙翅斂羽,兩足粗壯有力,同垂地的寬尾構成一個平面,給人沉穩之感。

鴞首後部有一呈半圓形的蓋子,其上飾以立鳥及龍形鈕。

裝飾著獸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鴞背。

婦好鴞尊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鳥形酒尊。

它造型實用、紋飾精巧,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這件鴞尊,英姿颯爽、雄壯威武,細細觀察它身上的紋飾,主紋高出器物表面,陰線的刻紋相輔,整件鴞尊的紋飾主次分明,有著鮮明的層次變化,具有商代銅器的大氣肅穆和獨特的神韻。

四:大盂鼎

大盂鼎又稱廿三祀盂鼎,是西周炊器。

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

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

銘文19行,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

器厚立耳,折沿,斂口,腹部橫向寬大,壁斜外張、下垂,近足外底處曲率較小,下承三蹄足。

器以雲雷紋為地,頸部飾帶狀饕餮紋,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雄偉凝重。

五:.西周虢季子白盤

西周虢季子白盤是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

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盤內底部有銘文共八行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

銘文語言洗鍊,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西周虢季子白盤形制奇特,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

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

六:商龍虎紋青銅尊

商龍虎紋青銅尊簡稱龍虎尊,是中國古代一種盛酒器,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到春秋戰國已很少見。

1957年出土於安徽阜南月兒河。

龍虎尊體形高大,口沿廣闊,鼓腹,高圈足,器高50.5厘米,口徑44.9厘米,重約20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

鑄工極精,整體形成三層花紋。

肩部以圓雕和浮雕相結合,塑造3條生動的蟠龍形象,龍身蜿蜒,龍首探出,額有雙角,闊吻巨口,兩眼大睜。

腹部以三道扉棱為界,分隔3組相同紋飾,皆雙虎食人之狀。

虎頭居中,為高浮雕,左右兩側是虎身,為淺浮雕。

裸體人頭已被老虎含噬口中。

圈足平雕饕餮紋飾,饕餮紋也稱獸面紋。

這種紋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凶獸饕餮的面形。

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蜿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

腹部紋飾為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於虎口之中。

虎身下方以扉棱為界,飾兩夔龍。

七:琱生簋

琱生簋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通高22.2厘米,口徑21.9厘米,以饕餮紋為主要紋飾。

器內有銘文11行103字。

記敘了琱生在一次關於田地的獄訟中,為了贏得官司,求得同宗的召伯虎的庇護,得以勝訴的歷史事件。

琱生作此簋是為了紀念此事。

銘文記載的情況是了解西周宗法制度與土地制度的珍貴史料,所以琱生簋不僅是一件精美的青銅藝術,而且還是珍貴的歷史見證。

八:匽侯盂

匽侯盂是盛食器,出土於1955年5月12日,時屬熱河省凌源縣的海島營子村(今屬遼寧省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山嘴子鎮)匽侯盂高24.3厘米,口徑33.8厘米,足徑23.3厘米,盂口內壁刻有「匽侯做饙(fēn)盂」5字銘文。

證明了西周初年遼寧一帶在燕國封地之內。

盂體紋飾精美,通體以雲雷紋為地,布滿夔風紋,鳥頭像龍首而鳳冠逶迤下垂。

匽侯盂所施的夔風紋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華麗的長冠鳳紋,顯示了器主身份和地位的尊貴。

九:青銅冰鑒

青銅冰鑒是戰國器,於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即曾侯乙墓。

銅冰鑒長76厘米,寬76厘米,高63.2厘米,是一件雙層的器皿,方鑒內套有一方壺。

夏季,鑒、壺壁之間裝冰,壺內裝酒,可使酒涼。

銅冰鑒的四足是四隻動感很強、穩健有力的龍首獸身的怪獸。

四個龍頭向外伸張,獸身則以後肢蹬地作匍匐狀。

整個獸形看起來好像正在努力向上支撐銅冰鑒的全部重量。

鑒身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個龍耳,作拱曲攀伏狀。

這些龍的尾部都有小龍纏繞,還有兩朵五瓣的小花點綴其上。

四足獸、八龍耳,八接檐,蟠螭紋、勾連雲紋,異常精美!上置長柄銅勺。

鑄造技藝精湛,失蠟、鑲嵌、鏤雕、浮雕俱全。

極具藝術珍藏價值。

十:曾仲游父壺

曾仲游父壺為古代盛酒器或盛水器,1966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縣鄭家河水庫出土,被譽為青銅器「十大國寶」之一。

壺通高66厘米,上口長23.1厘米。

壺頸長,壺肩有兩個伏獸銜環,體型扁方。

有蓋,蓋上有高聳的蓮瓣形裝飾。

頸腹飾環帶紋,壺觴有「曾游父自作器」的銘文。

壺蓋上飾有精美的蓮花瓣,為春秋青銅壺典型的造型。

蓋內壺內口內壁各有銘文,大意為曾侯的次子父用好銅鑄造了此壺。

古玩市場上,古玩的產品數量是有限的,隨著古玩人數的逐漸曾加,必然導致供不應求的局面,所以這帶來以次充好的局面,必然就導致了許多贗品的出現。

當然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許多人都不懂如何鑑別古玩市場的好壞,就匆匆的投入到古玩市場之中來,這必然會造成古玩市場的又一個混亂。

不要盲目的選擇藝術品公司,首先要確定自己藏品的價值,然後要選擇有實力的公司。

本人本著傳播文化藝術的理念接受各位的諮詢。

禮貌真誠是初本!!!!

小編微信ID:15221181573

小編郵箱號:[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回顧歷史國寶|——中華青銅器文化智慧

回顧歷史國寶|——中華青銅器文化智慧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型制雄偉,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是商代青銅文化...

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

2016中國青銅器鑑賞與市場行情

說到青銅器小編首先帶大家了解下何為青銅器:青銅器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而中國的青銅器則特指中國青銅時代(約公元前21~前 5世紀)的青銅器,也可...

中國十大國寶青銅器,你都見過嗎?

青銅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大件青銅器在夏代晚期(考古學文化的二里頭時期)開始出現,到商代前期(二里崗時期)和商代後期(殷墟文化時期),出現了大量氣勢恢宏、紋飾繁褥的呈組合的青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