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座帝陵,險些被考古挖掘,因找不到地宮入口而逃過一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年號永樂,因此後人稱他為永樂皇帝、永樂帝等。
他早年受封為燕王,曾多次率軍北征,戰功赫赫,在北方軍隊里有著很高的影響。
他同時在歷史上享有盛譽,文武雙全、寬嚴並濟、用兵如神、機智神勇。
他對內改革機構、增設內閣、體恤百姓;對外遣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讓諸國稱臣納貢,讓大明王朝國勢極盛。
唯一讓後人詬病不已的是他不僅發動靖難之役、爭奪皇位,而且還殘酷地對待建文帝忠臣,大肆株連,濫殺無辜。
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二十二年死在北征回師途中,葬於長陵,他這樣一位征戰四方的皇帝找到了自己的歸宿,魂歸戰場。
那麼他的長陵又是如何歷經歲月洗禮而保持基本完好呢?在1955年時險些被考古發掘又是什麼情況呢?
明長陵位於今天的北京市昌平區,距故宮五十公里,陵區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壽山主峰,四面環山,環境優美。
南面又有龍虎兩山相對,其中的一江水自西向東流向遠方。
明長陵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也是朱棣在北京營建皇宮的第三年開始自建的陵園。
長陵建設歷時長久,只是地宮便耗費四年時間,外部建築更是美輪美奐。
滿清入關後,為了籠絡民心,雖在早先有過破壞地面建築、縮減建築規制等行為,但主政後明令保護明朝皇陵,加之後世多注重保護。
所以,明長陵整體建築完好,地宮也未遭發掘。
那在1955年險些被發掘的情況又是如何呢?1955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作為發起者,聯合中科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沈雁冰、人民日報社社長鄧拓等人,聯名上書政務院,請求開發明成祖朱棣的陵寢長陵,獲得了國家的支持。
儘管當時遭到了國家文物局局長、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鄭振鐸和副所長夏鼐等人的反對,考古計劃最終還是執行了。
但是,明長陵建設面積太大,考古隊並沒有找到明長陵的地宮入口,因此放棄了對長陵的挖掘。
考古隊進而轉向對獻陵的挖掘,也遭到了挫折,最後在定陵找到了有漏洞的地宮入口。
因為文物保護技術不過關,定陵出土文物也因此遭到毀滅性破壞,在十年動盪時期定陵更是歷經嚴重破壞。
多虧當年沒有發現長陵的地宮入口而避免了長陵文物損毀的悲劇,但是定陵的遺憾再也無法挽回了。
如今明長陵作為明十三陵之首,是先人給後人留下的珍貴寶藏。
今天的我們可以去北京十三陵景區一睹皇陵風采,感嘆明代建築工藝之精美。
此帝陵發掘終獲批准,卻為何僅進行三天,就被緊急叫停!
在北京市昌平區,有個叫天壽山的地方,這裡龍盤虎踞,可以說是一片十足的風水寶地,因此,大明朝皇帝就看上了這裡,共計13位皇帝都埋葬在此,成為現如今眾人皆知的明十三陵。
為什麼現在國家禁止挖掘帝王陵?看看郭沫若挖掘的明定陵吧
觀今亦見古、無古不成今,歡迎來到歷史觀古易今。在中國考古界,有一種難以忘記的傷痛叫做「明定陵考古發掘」,1955年,郭沫若以為了更好的了解明朝歷史為由,提出了發掘明朝皇陵的計劃。
1955年,考古隊挖掘朱棣的陵墓,挖了三天之後,匆忙撤離
摘要:1955年,考古隊經過國家批准,對明十三陵中的長陵進行考古挖掘。工作人員在長陵進行了三天的挖掘之後,卻匆忙撤離了現場,直到今天朱棣的陵墓依舊完好無損!
首座被挖掘考古的皇陵,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
北京的紫禁城始建於明朝皇帝朱棣時期,與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皇帝一樣,朱棣在位時就修建了自己的陵寢,隨後明朝的十幾位皇帝都葬入了北京的北部山脈,人們稱為:明十三陵。
北京有座明代古墓,棺蓋打開後洗刷墓主百年污點,發掘者結局悽慘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淵在之前為大家介紹過許多奇特的古代陵墓,一些讀者對陵墓的發掘工作充滿好奇,並想知道在其過程中是否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與定陵有...
他是明朝最懶皇帝,陵墓發掘時怪事不斷,參與發掘者結局悽慘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淵在之前為大家介紹過許多奇特的古代陵墓,一些讀者對陵墓的發掘工作充滿好奇,並想知道在其過程中是否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與定陵有...
明十三陵挖掘後靈異事件不斷,邪氣重重,至今無人能解釋
提及考古發掘,向來是個熱門話題。原因就在於,我國很多陵墓都遭受過盜墓賊的光顧,搶救性發掘也是一種保護。然而,我國在對被盜不多的明十三陵發掘過程中,卻遇到了很多離奇怪事,至今都難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