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時,一把戰國寶劍和一鼎「牛骨湯」震驚了所有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年的考古,對於大眾而言,有兩個激發想像的場景,一個是從千年古墓中端出的一鼎「牛骨湯」,另一個是出土時仍然寒光凜凜的戰國寶劍——在極短的時間內一段12秒的拔劍視頻播放次數就達946萬。

這兩件文物都與河南信陽市城陽城遺址18號墓有關,這是一座戰國楚文化墓葬。

2017年2月15日,央視10套「考古進行時」欄目播出《信陽楚國大墓》,揭秘18號墓的發掘過程,但出土文物所攜帶的2000多年前的信息,仍有諸多未解之謎。

如今,18號墓葬已經進入發掘資料整理和實驗室考古階段。

18號墓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武志江介紹,從出土的文物中,考古學者們得出了更多關於那個時代的信息。

雖然墓葬還不能說出確切的年代,但是武志江說:「墓葬的年代與羋月時期很接近。

」而且,我們所熟知的「亡羊補牢」的典故,就發生在這片城址之上。

一位武士與一鍋牛骨湯

18號墓挖掘出的吳越式青銅劍

2016年4月起,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員開始清理城陽城遺址區內3座被盜的戰國楚文化墓葬,3座墓葬編號分別為M16、M17和M18(註:M即墓的意思)。

清理完16、17號墓葬後,11月,考古隊集中力量對18號墓進行發掘,這座墓葬上部填土被盜,但並沒有盜至槨室外。

隨後,便發掘出成為「網紅」的「牛骨湯」和戰國寶劍。

其實,這座墓葬就考古價值而言,並不是城陽城遺址內最高的,但在公眾影響的層面,它卻成了「明星」——武志江在之前接受採訪時,曾這樣說過。

或許,這是因為這座墓葬在挖掘的過程中,就用微博圖文直播等現代傳播手段將其細節公諸於眾。

畢竟,對大眾而言,考古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大眾願意趨於這種真實感和現場感,由此生髮有關過去的想像。

目前的資料初步整理有出土遺物的清洗、拼對、繪圖等。

對於18號墓,考古人員當下除了基本資料整理,更多的是實驗室考古的內容。

武志江說:」在實驗室中將野外發掘的考古資料做精細化處理。

因為實驗室條件更好,更利於出土遺物清理。

以陶器為例,實驗室中清理出陶鼎里有牛骨,還有的有梅核,都非常完整。

這種清理要是放在發掘現場,極有可能弄碎。

不能不說的,首先是傳聞中那一鍋「牛骨湯」。

18號墓中,編號為63號陶鼎內出土了牛骨,因挖掘之時墓葬內有水,出土的這隻鼎也是湯湯水水,頗像一鍋牛骨湯。

武志江介紹,這鍋「牛骨湯」,主要涉及楚墓祭祀:「目前只發現一個鼎裡面有牛骨,可能就是文獻所說『特牛』,即一隻牛的意思。

按禮制,用牛祭祀是高的級別,但戰國時期禮制僭越經常發生。

按楚禮的話,墓主人也應該是『士』以上級別的,有可能是下大夫一級。

正是墓葬形制、出土的陶鼎數量和祭祀用獸骨的種類(只有牛),表明了墓主的身份,而從出土銅劍、弓、箭等來推斷,他應該是位士。

可這位士因何來到這裡?

「亡羊補牢」的典故出自這裡

18號墓內的陶鼎

武志江說,文獻記載,楚國要「立足江漢,封畛淮汝」。

「18號墓所在的區域為戰國時期楚城陽城址,是楚國在淮河流域重要的戰略要地,這個墓主人必然是配合楚國發展戰略才來到這個地方。

18號墓主人所處的年代應該是戰國中期。

「極有可能是楚懷王時期,最多到楚威王時期。

這個年代楚國由盛而衰,通過數次戰爭喪失了對南陽盆地的控制權,僅保留江漢平原和淮河流域的領土,最後連江漢平原都沒有保住,秦將白起將其郢都攻破,楚頃襄王(懷王之子)流揜於城陽。

」關於這段歷史,《戰國策·楚冊》中有記載。

在剛播完的電視劇《大秦帝國》中,秦將白起,被給予不少筆墨,正是他,將楚頃襄王威逼到城陽城。

「而城陽就是我們現在挖墓的地方。

」武志江說,「當然,《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頃襄王最後還到了陳,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淮陽,那裡還有他的墓葬(已經發掘,楚王級別的,隨葬品一般,但是墓葬級別高)。

他在去陳之前,應該在城陽城呆過一段時間。

具體多少時間文獻沒有記載。

就是這段時間,促成了「亡羊補牢」的典故。

武志江認為,「亡羊補牢」的故事發生在城陽城的可能性極大。

如今說到「亡羊補牢」,我們的理解不過是某人丟了幾隻羊,趕緊修補羊圈,尚為時不晚。

而《戰國策·楚策》中的故事則是這樣的——楚頃襄王荒淫無度,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

秦國占領楚都郢後,楚頃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莊辛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此後,楚頃襄王勵精圖治、重整旗鼓。

「很有效,楚國的政權又延續了50多年。

淮河流域對楚國非常重要,從春秋中晚期開始占據,一直到楚國滅亡,楚國都是牢牢控制著淮河流域。

即使它的老家,如江漢基地,春秋時被吳國攻破過(吳師入郢,春秋時期的大事),戰國又被秦國攻破。

但淮河流域它是一直控制的。

」武志江說。

墓主人或許曾佩劍征戰

18號墓及其周圍大量同時期墓葬的發現,對研究楚國在城陽城地區的經營非常重要。

「原來講城陽城,只知道它有一片貴族墓葬區,在城址的西南崗地,但數量非常少,只有十幾座,級別都比較高,隨葬品也很豐富,應該是封君一級的。

但這次的發現,主要是下大夫或士一級的墓葬,他們是當時的中堅力量。

從城址布局來說,西南崗是貴族墓葬區,城址東南的這一片是中下層武士及其配偶的墓葬。

一座城的人員組成,恰恰是當時楚國歷史境遇的一個證明之一,武志江說,這片墓葬的發現,對整個戰國考古資料的補充,從宏觀上沒那麼重要,但對城陽城來說,非常重要。

18號墓棺槨中,那位武士手持的是吳越式銅劍。

從18號墓的發掘研究中,可以理出基於當時時代的線索。

自戰國中期,浙江一帶,已被收於楚國的疆土之中,吳越地區的先進位劍業深刻影響著楚國和中原。

18號墓葬發現了兩把青銅劍,一把隨葬在墓主人的左側,另外一把在槨室的後室。

雖然兩把青銅劍形制有差異,但武志江說,他們都是典型的吳越式銅劍。

戰國時期楚墓中男性隨葬青銅劍的現象較為普遍,青銅劍之外,往往還隨葬弓箭。

「墓主人左側這把銅劍,應是一把青銅劍,其特徵是圓莖、有劍格,學術界一般將這樣形制的劍稱之為『吳越式劍』」。

武志江說,據考古專家田偉先生研究,這種劍在春秋中期之前,發現於我國東南沿海的浙江、江蘇、福建等地,屬吳越文化範圍。

至春秋晚期,吳越式劍的分布範圍擴大到荊楚、齊魯、三晉等地。

到了戰國時期,荊楚地區的發現非常多。

其原因主要在於:「吳越式劍製作精良,各國將其奉為國寶。

還有,戰國早期以後,吳越先後亡國,其地被楚人占領,為這種吳越式劍在荊楚地區的傳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經過考古工作者初步觀察,墓主人左側這把銅劍,劍莖處(把手)有織物纏繞。

劍身大致呈銀白色,一側刃部有小缺口,或為應力受損。

「也許,墓主人生前曾佩戴它征戰。

」武志江有這樣的猜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蒙華鐵路平江段考古工作簡介

為配合蒙華鐵路煤運專線建設,2016年6~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岳陽、平江、汩羅等市、縣業務人員,在酷暑難耐的野外工作環境下,歷時50餘天的艱苦作業,最終完成了蒙華鐵路平江段文物埋藏點的...

信陽楚墓發現60周年 罕見戰國長劍展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游曉鵬 通訊員 武志江11月11日~12日,信陽楚墓發現60周年暨兩周城址考古與保護學術研討會在信陽市召開,包括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在內的近百名考古學者參加,一...

懷化古墓出土

湖南日報7月1日訊(記者 李國斌)記者今天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今年3月至6月,考古專家在懷化中方縣發掘古墓葬56座。讓考古專家興奮的是,其中一座西漢墓中出土4件滑石「千金」鈑,印證了西漢...

河南信陽城陽城址新發掘兩座戰國中期楚墓

新華社鄭州10月29日專電(記者桂娟)「亡羊補牢」的典故發生在河南省信陽市楚國國都城陽城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在這一城址保護區內發掘兩座被盜的戰國中期楚墓,進一步豐富了對城陽城址布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