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古蹟 三門峽廟底溝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廟底溝遺址
廟底溝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三門峽陝州古城南,總面積24萬平方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和早期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內涵分為二期。
一期(下層)為仰韶文化遺存,命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二期(上層)遺存屬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性質的遺存,命名為廟底溝二期文化,它是承襲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又發展為河南龍山文化。
廟底溝遺址已出土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上千件,在中國考古界引起轟動。
這一發現解決了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的相互發展關係,在考古學上具有重要價值。
◆首次發掘
1956年至1957年,廟底溝遺址被第一次發掘,其神秘「面紗」首次被揭開。
廟底溝遺址位於三門峽市區西南的原陝州老城南關附近,距三門峽市區4公里。
在北至青龍澗河、南至老310國道、東至火燒羊溝、西至廟底溝的24萬平方米範圍的土地內,一處5000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靜靜地沉積在厚厚的塵埃中。
中原地區史前文明中獨一無二的一個階段——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便因此而得名。
如果說仰韶文化的發現,讓世界震驚於中華大地史前文明的古老和神秘的話,那麼廟底溝類型的發現,更讓人領略了其神奇的一面。
1956年9月至1957年3月,因建設三門峽大壩,國家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發掘。
此次發掘面積4480平方米,共發現房屋3座、灰坑194個、窯址11座、墓葬156座,出土文物極其豐富。
而這些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的遺蹟和文物,卻與此前發現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風格迥異,房基布局更加合理,器具製作、紋飾更為精美。
經過對出土的690多件陶器進行碳化測定,考古專家們不僅確立了年代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文化,還發現了年代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屬於中原龍山文化早期的廟底溝二期文化。
困擾考古界多年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之間的銜接問題,在廟底溝遺址上得到了初步揭示和佐證。
這一極具重要價值的考古發現,立即震驚了當時的整個考古界。
該遺址從而被確定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一直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它又被確立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次發掘
2002年,隨著三門峽市「一城三區」組團式大中型城市格局工程的實施,廟底溝遺址處在了連接三門峽市區與三門峽西的「快速通道」重點工程的起點處。
為配合工程建設,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鄭州大學考古專業的考古科研人員組成了聯合考古工作隊,於今年5月份進駐廟底溝遺址,對其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搶救性發掘。
目前已發現的遺蹟有房基5座、灰坑700餘座、陶窯10餘座、墓葬近200座,出土的遺物也極其豐富:陶器、瓷器、骨器、石器、銅器等比比皆是、精美絕倫。
站在現場西部即將拆掉的后土祠上,阡陌縱橫、錯落有致的發掘現場一覽無餘,一幅遠古村落的框架圖呼之欲出。
廟底溝遺址(局部)
山西陶寺-夏商時期玉文化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夏 玉鉞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 這4000年前玉器的工藝著實厲害了,玉鉞表面極為光滑,厚度均一,厚度僅有3毫米(圖4),最牛的是鉞上的雙聯鑽孔,不僅僅...
安徽阜南迎水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完成
記者從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經過約4個月的發掘,位於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許堂鄉的迎水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近日順利完成。迎水寺遺址為近圓形的台墩,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因302省道拓寬工程占用遺...
臨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桐林(田旺)遺址
桐林(田旺)遺址桐林(田旺)遺址位於臨淄區鳳凰鎮田旺村和朱台鎮桐林村之間的台地上,中心面積30萬平方米,中間高出地面5—7米。該遺址地處平原地帶,西邊的烏河和東、北邊的畫水在這裡交匯,使該地四面...
齊齊哈爾 您不曾了解的另一面有多少——騰家港遺址
滕家崗遺址是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代表性重要遺址之一,其位於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東南約兩公里,處於沙丘之上。根據出土人骨碳14測定,年代最早為7570±85年。該遺址文物保護面積約14萬平方...
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現:鴻蒙初開、城市肇源
楊官寨遺址坐落於關中盆地的腹心地帶,東南距著名的涇、渭交匯約4公里。2004年,在涇渭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首次發現該遺址,併科學、規範地開展了十五載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