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有望實現考古遺址公園「零」的突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關閱讀

本報訊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精神,加強我市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7月下旬,市政府依法向國家文物局提請對我市廟底溝遺址仰韶村遺址兩處大遺址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予以立項。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在地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建立具有科研、教育、參觀等多項功能,體現遺產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示範意義的特定文化公共空間。

不同於一般城市綠地和主題公園,考古遺址公園基於真實、完整的遺產本體和環境的文化空間,闡釋的是遺產的價值。

考古遺址公園保存著能夠實證和代表中華文明成就的文化遺存,具有唯一性的獨特價值。

仰韶村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並確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為仰韶文化的命名地;仰韶村遺址揭開了中國歷史新文明的印記,使世界認識到中國自己有無可爭議的新石器文化。

1961年,國務院將其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底溝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末考古學史上的里程碑,它第一次把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個時期的文化完整地承接起來。

廟底溝文化時期歷經了華夏歷史上的一次文化大融合,探索中華文明之源,最直接的起點就是廟底溝文化。

2001年,國務院將其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如果批覆同意廟底溝遺址和仰韶村遺址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將實現我市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零」的突破,並促進我市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強城市軟實力和影響力。

(黃洋)

仰韶村遺址

位於澠池縣城北韶山腳下,距縣城9公里。

遺址北依韶峰,三面環水,風光宜人,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是我們祖先狩獵、漁牧、定居的理想場所。

遺址從東北到西南長900餘米,從西北到東南寬300餘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

文化層厚度2—4米,這種現象說明我們的祖先在此長久地過著定居生活。

仰韶村遺址

1921年10月,受聘於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業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報經中國政府批准,同中國地質學家袁復札、陳德廣等人對該遺址進行了首次調查及發掘,並獲得了大量的文物資料,從而證實該處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按照考古學的慣例,一般將首次發現古文化遺存的地名命名為該文化的名稱,因仰韶文化首次發現於澠池仰韶村,故稱為「仰韶文化」。

自此開創了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濫觴,揭開了我國原始社會考古研究的第一頁。

填補了中國遠古文化發展史上的空白。

也使仰部村古文化遺址舉世矚目,馳名中外,成為中外史學界、考占學界嚮往的古文化「聖地」。

仰韶村遺址彩陶

仰韶村遺址被發現後,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高度重視,為了進一步了解該遺址的文化內涵、來龍去脈,新中國成立後,對該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工作,又先後進行了兩次。

1951年6月,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河南調查團夏鼐等專家學者對澠池仰韶村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發現有紅底黑彩、深紅彩的陶罐、碗、小口尖底瓶,以及龍山時期的磨光黑陶、壓印方格紋灰陶,帶流陶杯和繩紋灰陶鬲等。

第一次的發掘研究工作是在1980年10月一11月和1981年3—4月間進行的,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同澠池縣文化館共同主持發掘,這次發掘進一步澄清了仰韶村古文化遺址的內涵,證實了該遺址含有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層疊壓關係。

第一期文化,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第二期文化屬豫西、晉南和關中東部地區仰韶文化的晚期遺存;第三期文化屬河南龍山文化的廟底溝類型;第四期文化為河南龍山文化的三里橋類型。

仰韶村遺址經過新中國成立後的二次發掘,獲得了大量的遺蹟、遺物,從而為研究我國社會發展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影響最大的一種原始文化,它縱橫二千里,綿延數千年,在世界範圍內來說,也是首屈一指的。

漢族的前身「華夏族」,最早就發跡於黃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遺址中諸多考古發現,如陶器製造、紡織做衣、繪畫雕塑、文字、曆法、宮室營建等等,同文獻記載中炎帝黃帝時代的創造發明相吻合。

廟底溝遺址

位於三門峽市區西南的原陝州老城南關附近,距三門峽市區4公里。

在北至青龍澗河、南至老310國道、東至火燒羊溝、西至廟底溝的24萬平方米範圍的土地內,一處5000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靜靜地沉積在厚厚的塵埃中。

中原地區史前文明中獨一無二的一個階段--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便因此而得名。

如果說仰韶文化的發現,讓世界震驚於中華大地史前文明的古老和神秘的話,那麼廟底溝類型的發現,更讓人領略了其神奇的一面。

1956年9月至1957年3月,因建設三門峽大壩,國家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發掘。

此次發掘面積4480平方米,共發現房屋3座、灰坑194個、窯址11座、墓葬156座,出土文物極其豐富。

而這些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的遺蹟和文物,卻與此前發現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風格迥異,房基布局更加合理,器具製作、紋飾更為精美。

經過對出土的690多件陶器進行碳化測定,考古專家們不僅確立了年代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文化,還發現了年代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屬於中原龍山文化早期的廟底溝二期文化。

困擾考古界多年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之間的銜接問題,在廟底溝遺址上得到了初步揭示和佐證。

這一極具重要價值的考古發現,立即震驚了當時的整個考古界。

該遺址從而被確定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一直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它又被確立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請點擊底部「閱讀原文」投票

策劃:焦森森 李海峰 統籌:李鵬 責編:師寶華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0398—2981057

法律顧問:河南宇萃(三門峽)律師事務所

趙雙良 胡 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名勝古蹟 三門峽廟底溝遺址

廟底溝遺址廟底溝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三門峽陝州古城南,總面積24萬平方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和早期龍山文化遺址。遺址內涵分為二期。一期(下層)為仰韶文化遺存,命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靜靜的廟底溝

對於很多人來說,廟底溝這個地方也許不值得一提,但對於關心華夏文明起源的考古工作者來說,「廟底溝」三個字,足以讓他們牢記一生!因為,我們的祖先為什麼以「華」為族名,從廟底溝便可揭開這一謎底。 19...

「錢山漾文化」正式命名

光明網11-18 09:38顯示圖片張忠培先生來整理現場指導h吳昨天,我國考古學家在湖州命名了一種新型考古學文化――「錢山漾文化」。在當天舉行的「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暨錢山漾遺址學術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