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廟底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很多人來說,廟底溝這個地方也許不值得一提,但對於關心華夏文明起源的考古工作者來說,「廟底溝」三個字,足以讓他們牢記一生!因為,我們的祖先為什麼以「華」為族名,從廟底溝便可揭開這一謎底。

1955年,為配合黃河三門峽大壩的建設,由文化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成立的考古隊在對三門峽地區的地下文物普查中,發現了位於市區西南3公里處的青龍澗河南岸廟底溝地下可能存在大量不為人知的原始文物。

通過發掘,果然出土了大批遠古時代的先民們使用的盤、碗、盆、罐、灶、尖底瓶及曲腹盆等重要文物。

經對這些文物出土的土層分析,它的內涵可分為二期:第一期是仰韶文化期(下層),第二期為廟底溝二期文化(上層)。

所謂仰韶文化期,是一些陶製品,圖案多以條紋、花瓣紋、花葉紋和圓點為主。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說,它所遺存的分布中心在華山附近。

這正和傳說華族發生及其最初形成階段的活動和分布情形相象。

因此,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可能就是形成華族核心的遺存。

花卉圖案和彩陶可能就是華族得名的由來,華山則可能是由於華族最初所屬之地而得名。

還有一位叫許順湛的考古專家說,華山是由於在華族居住的地域中心而稱為華山,華族是因為他們崇拜花卉而得名,「華」字在古代的字義就是花朵的意思。

由此,可以想像五六千年以前,生活在豫西和關中一代的先民,由於他們的圖騰祖先是「花」,所以就崇拜花卉,把花的形狀畫在陶器上,以便使他們的後人識別,用以施福和保護自己的後代。

而所謂的廟底溝二期文化,是因為出土的文物不但異於以上特點,而且也不屬於龍山文化的範疇。

它仍具有原始性,雖然承襲著仰韶文化的形制,但又比仰韶文化進了一步,所以考古學家們給它界定為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的過渡期。

廟底溝遺址的發掘,主要解決華族的起源問題和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之間的關係問題,等於闡明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問題。

從而證明,我們的祖先從遠古時代起,經過了仰韶、龍山直到商周,在黃河流域不斷地發展並創造了高度的文明。

2002年底到2003年,廟底溝遺址又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從這次發掘的大量出土遺物、保存完好的房基以及跡象清晰的壕溝中,可以讓人初步感受到當時社會的演變:生產技術不斷提高,房屋布局和設施逐步完備,人群居住日漸細化。

尤其是那些暫時無法確切推斷出所處時期的房基和殘破的房址硬面,則似乎介於兩個文化時期之間,具有明顯過渡特徵。

這說明在廟底溝遺址上的氏族聚落曾非常完整地在這裡延續了很長時間。

廟底溝遺址雖經過兩次大型發掘,但其發掘面積也只有2.5萬平方米,這對於總面積約36.2萬平方米的遺址來說,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據考古界人士說,已有的考古發現仍屬「以一斑窺全貌」。

所以,留在廟底溝遺址上的輝煌,尚有待於後人去發掘和猜想。

(選自《古今三門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名勝古蹟 三門峽廟底溝遺址

廟底溝遺址廟底溝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三門峽陝州古城南,總面積24萬平方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和早期龍山文化遺址。遺址內涵分為二期。一期(下層)為仰韶文化遺存,命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山西陶寺-夏商時期玉文化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夏 玉鉞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 這4000年前玉器的工藝著實厲害了,玉鉞表面極為光滑,厚度均一,厚度僅有3毫米(圖4),最牛的是鉞上的雙聯鑽孔,不僅僅...

5000年前,青海人用骨叉進餐

青海新聞網訊 1995年,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出土了一把距今5000年骨質餐叉,這把被譽為「人類餐叉之祖」的骨叉,與西方餐桌上的餐叉是文化的巧合,還是有所關聯?如今,這一切已經無法解答,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