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推土機賽跑,父子在古蹟中相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微信ID:ibookreview

『閱讀需要主張』

按:羅家父子在古蹟的足跡里重遇西湖之濱的杭州最近很受關注,這個古韻仍存的城市其實也經歷過「拆」的熱潮,「拆」字還曾一度寫上了如今知名的老街清河坊。

就在1999年推土機將要開動時,有個老人從北京趕來。

他買下一件白色的T恤,用毛筆寫上「我愛清河坊」,跨上自行車開始在老街上騎。

那時候老人已經七十多歲了。

騎行很快吸引來多家媒體,拆除工程因此暫停,並在之後的輿論引發的反思中被叫停。

以這樣戲劇化、實戰派的方式,羅哲文留住了清河坊。

四處「救火」的古建築專家羅哲文保住的古蹟不止這一條街。

在他去世的2012年,兒子羅楊在江西考察,省里的領導說,廬山原要修一條有破壞性的索道,正是因羅哲文的及時建議被叫停。

那時,兩人都相信羅老身體還好,因為建議信上的筆跡是那樣的工整。

羅哲文跑過的地方太多了。

他幾乎以一線工作者的身份參與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所有重大事件和關鍵進程。

在國家文物局工作大半生的羅哲文,保住了很多險些消失的古蹟,又始終遵循入職時老局長的口頭規定,不私藏文物。

2012年去世時,他未給家裡留下任何遺產和財富。

近些年,曾被父親滅掉的火上生出的綠芽,漸漸被羅楊看見。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進步,古村落開始受到關注。

投身古村落保護的羅楊時常會被告知,這裡也有父親曾經的足跡。

父親走在了兒子的前面,也走在了時代的前面。

而羅楊也承擔起這個時代的責任。

他從小在北京長大,記得小時候見過的城牆和胡同,可現在它們沒了或少了。

人們討論北京時,說的也不是它們,而是北京的戶口和房——這是他的「鄉愁」。

當他走過眾多面臨消失的古村落,鄉愁成了一個更深沉而普遍的文化現象,他也成為研究古村落、守望鄉愁的人。

羅哲文 羅楊

羅哲文(1924至2012年),四川宜賓人,中國古建築學家,師從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等,一直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維修保護和調查研究工作。

代表作有《中國古塔》《中國古代建築簡史》《長城》等。

201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羅楊,1956年生於北京,書法家、攝影家,著有《中國歷代慣成自然帝王陵》;攝影集《中國古塔》;《羅楊書法作品集》字帖等。

采寫 | 新京報記者 孔雪

/ 跟上樑思成 /

從「放牛娃」到「沒有文憑的專家」

羅哲文有兩個身份,只有身為兒子的羅楊才能跨越敬重的距離親切地叫出來。

一個是「放牛娃」。

羅哲文生在四川省宜賓李莊。

上世紀40年代,為逃避抗戰烽火,梁思成、傅斯年、劉敦楨等一行人遠走西南,在那裡落腳。

在李莊鎮外的農家院租下七八間房後,梁思成在一家茶館發了招募勤雜人員的告示。

還是個放牛娃的羅哲文遠遠看見人們排隊應募。

太陽落山後,他放下放牛鞭去面試。

此時梁思成已見了不少人,他隨手指了窗外對面山坡上的一座塔讓他畫。

羅哲文認真畫完,梁思成拍案而起,「跟我走吧」。

16歲的羅哲文自此跟上了梁思成,照應雜務,兼做學徒。

這座安頓著營造學社的四合院裡有一棵棗樹,少年羅哲文曾從上面摔下來,指甲上的裂痕留到了老。

一說是他偷棗不慎,一說是他遠遠瞭望到梁思成回來慌了神。

他總在梁思成離開後玩彈球,又能及時瞭望他回來,鑽進屋裝看書。

旁人實在看不下去,就在他的屋門上貼紙:「早打珠,晚打珠,就是不讀書」。

羅哲文默默把紙條撕下,再不貪玩,認真學起古建學問。

梁思成向來對他偏愛,戰火消退後,便以助理的身份將他帶回了清華大學。

羅楊一直覺得父親的傳記應從「放牛娃」寫起,寫成小說。

可幾位曾為羅哲文作傳的作者,越讀資料越生敬重,也越寫越深沉。

漸漸地,似乎只在羅楊眼中,這位古建築專家才能復原為一位「沒有文憑的專家」。

李莊的四合院曾安納了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前身,但未給羅哲文一份嚴格意義上的文憑。

考慮到在學術圈發展遲早會遭遇學歷瓶頸,新中國成立後,當文化部文物局(後為國家文物局)請梁思成推薦一位專家時,梁思成把28歲的羅哲文送到了文物局。

師徒心中都帶著不舍,但這被證明是個好的安排。

梁思成學術層面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一些實際工作,羅哲文在文物局反能落到實處。

在此後近60年的文物保護生涯中,曾早晚打珠的少年,帶著憂患不停在古蹟間奔走,從青年跑到中年,又到老年。

羅哲文等專家們在考察呼和浩特市北烏素圖召北陰山腳下的戰國趙北長城。

/ 和推土機賽跑 /

「一個普通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

羅楊出生在1956年,那個時代的政策鼓勵多生子女,但羅哲文堅持送妻子求學深造,羅楊成了當時為數不多的獨生子。

小學還沒上完,「文革」就開始了。

坐在父親的自行車后座,停課後的羅楊整日跟他去拍照。

基建工程隊正在拆城牆和城樓,西直門每天都會被拆一點,羅哲文就每天都去拍一次。

當年,父親的背影並未向十多歲的羅楊透露太多思緒;如今,北京舊城的很多珍貴影像是由羅哲文拍下的。

父子倆還去數盧溝橋的獅子,對著四五百隻獅子,羅楊數著數著就忘了。

最讓他心煩的是去清華大學。

不知道具體是誰家,他只記得一個平房院裡客廳很大,左手邊的沙發也大。

父親把他放在客廳,便去裡屋一個老頭的桌前站著談事,等很久才能回家。

這段時間維持得並不久。

很快,羅哲文被打為「5·16重大反革命集團」中的一員,起因是他堅信「反革命」文物局局長是被冤枉的。

羅哲文寫信給周總理為其求清白。

被發現後,他被押至湖北咸寧五七幹校的一間牛棚里日夜受審。

又打又逼之下,羅哲文深夜受不住了就認;第二天一醒,又不認,來回九番。

這段歷史,羅楊在父親去世後的追思會上,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當年的見證者、如今的老同志們一邊哭一邊講,「羅哲文當年受的那些苦,現在想起來特別心疼」。

表面謙和、內心堅韌,羅楊眼中的父親如是。

說謙和,羅楊總忘不了他剛入文物局工作時父親的告誡:你是「當差」的,在單位要早來晚走。

說堅強,羅楊不怕強權、不欺弱小的品性是父親教的。

他曾是學校里最淘氣的孩子、片區派出所的重點監督對象。

羅哲文告訴打架出名的羅楊:打贏了,是你的本事;打不贏就跑,不要逞能;打輸了,我不會幫;但無論如何,不能欺負低年級的人。

有這番「打架論」父親,管羅楊叫「喳喳」——嘰嘰喳喳的喳喳。

而羅楊說生活中的父親總是丟三落四,愛戴帽子又愛丟帽子;愛寫文章又常丟稿費匯款單。

有次記者採訪還給人家喝了醬油,「大事忘不了,小事記不住」的他,早忘了家裡可樂瓶子裡裝的不是可樂。

所以當杭州清河坊要給羅哲文塑像時,羅楊覺得高大全的設計初稿很是陌生。

就在幾年前,在推土機下力保河坊街的那個70多歲的老頭,並非眼前雄赳赳氣昂昂的模樣——「他有點駝背,不是英雄,只是一個普通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

羅哲文拍攝的金山嶺長城。

/ 父與子的重遇 /

未斷的足跡,不斷的記憶

如今六十歲的羅楊有很多身份。

其中,書法家和攝影家身份源於從小父親便教他畫畫、讓他讀唐詩。

而羅哲文的古建繪圖和詩詞格律積累,分別是梁思成、林徽因教授的。

羅楊也在古村落與民間藝術的保護上投入心力。

父與子分別投身於新中國成立後和改革開放後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羅楊這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保工作者曾走過和正在走的很多路,是羅哲文最早開闢的。

例如,今天大眾熟知的「非遺」概念,與羅哲文早先提出的文物「有形有魂」理念相通。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世界相通,也要歸功於羅哲文和鄭孝燮、單士元在1985年起草的文本,長城因之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下的世界文化遺產。

在剛經歷封閉、內亂的八十年代,如今看來理所當然的既定事實,由那一代人的先知和勇氣促成。

在父親身上,羅楊體會到了知識分子該有的「文化先覺」:在社會普遍狂熱時保持清醒,在社會大多數人參不透時發出警醒。

就像如今大家嘆息北京城不該拆,但在那個滿街都是「三年超英趕美」、「砸爛舊世界」標語的年代,已有先知。

清醒也包含寬容。

當回過神來的大眾批判曾任北京副市長的吳晗時,羅哲文說,吳晗本就是研究歷史的人,他深愛北京城,只是無可奈何。

這些年,在「文物保護120」的家中長大的羅楊,開始為古村落的考察、搶救和立檔四處奔波。

2002年中國尚有360萬個自然村,至2015年只有約240萬個,每年因城市化消失的約9萬個。

其中那些有歷史、文化保留價值的古村落,曾有不少留有羅哲文的足跡,而今也見證著羅楊和推土機的賽跑。

父親一直跑到80多歲。

因破壞文物的突發事件太多,羅哲文常年沖在第一線,心得體會與理論研究本打算留到90歲以後靜心來理。

老人一直沒住過院,羅楊說,這個從村裡走出的放牛娃還像村裡人那樣習慣不打針、不吃藥,小病扛過去。

唯一和最後一次住院便是2012年。

至離世,羅哲文桌上的工作信件依然字跡齊整。

跑了大半輩子的老人,突然就「休息」了。

羅楊和父親的種種「重遇」,也從那時陸續開始。

「我的父親已經離開了我們,但大家還記著他」,羅楊踏實地說。

《古蹟》

作者:羅哲文

版本:中華書局2016年7月

9月17日《新京報》B01版~B08版

「主題」B01 | 古蹟鄉愁

「主題」B02 | 羅家父子:在古蹟的足跡里重遇

「主題」B03 | 追憶羅老:他是古蹟背後堅強而恆久的後盾

「主題」B04 | 故園鄉愁:當每個人的傷感變成大家的鄉愁

「文學」B05 | 一幅小鎮青年的「廢柴」肖像

「經濟」B06| 雙創驅動:必然性通過偶然性的光芒照亮自己

「書情」B07 | 一書看盡長安花

「人物」B08 | 馬克·李維:沉醉在生命的差異世界

掃一掃,賞給書評君一個可愛多?

直接點擊 關鍵詞查看以往的精彩~

購買新京報書評周刊獨家發售「大家小書」系列叢書~

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姚遠:要做保衛古城的鬥士

光明網06-03 11:49顯示圖片知道要接受採訪,姚遠有點不好意思地微低下頭,笑笑說:「其實我的經歷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他用手扶了扶眼鏡邊,直視著我,說:「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鏡片後面是...

《羅哲文與古蹟》將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開播

四川在線消息(李瀟 記者 黃大海)3月9日,記者從宜賓市了解到,由宜賓廣播電視台攝製的人文歷史紀錄片《羅哲文與古蹟》今晚將在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22時播出。據介紹,羅哲文是宜賓縣人,師從梁思成、...

羅哲文與文化遺產保護

我的父親羅哲文已經離開了我們,但大家還記著他,是因為父親為守護民族的文化遺產傾盡了畢生心血。如果一個人用一生的精力去做一件事,他就一定會做好這件事。父親一生從事文物保護古建築研究事業。如果從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