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要做保衛古城的鬥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光明網06-03 11:49顯示圖片

知道要接受採訪,姚遠有點不好意思地微低下頭,笑笑說:「其實我的經歷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他用手扶了扶眼鏡邊,直視著我,說:「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

」鏡片後面是他堅定的眼神。

也是這個眼神讓我相信眼前這個溫和謙遜的知識分子在自己所守護的東西受到破壞時,他會像戰士一樣反擊。

姚遠守護多年的珍貴東西,就是一片片傳統的古城區。

1981年姚遠出生在南京,這座千年的古城保留了一些珍貴的文化遺蹟,它們是姚遠的啟蒙樂園。

他穿梭在那些貌似尋常的巷陌,看著街頭巷尾的碑刻、柱礎、湖石,想像著古蹟背後那些沉澱千年、不為人所知的歷史秘密。

年少的姚遠沉浸在南京古城的魅力中,但當時他還未真正懂得這些文化古蹟的巨大價值,從啟蒙到深入了解的轉變是在他1999年去北京上大學之後。

「我第一次探訪北京府學胡同文丞相祠時,在那看見了一塊石碑,那上面鐫刻了文天祥的絕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為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化古蹟作為最真實、最具體的歷史『現場』,具有一種讓人穿越時空與歷代先賢對話的魔力,我愛上了這種與時間對話的感受。

這次古蹟探訪的觸動,讓姚遠迷上了古建築,他開始踏訪大江南北的名勝古蹟,四處拍攝圖片。

然而,上世紀末開始興起的全國性城市改造運動,讓姚遠所珍愛的文化古蹟陷入了被摧毀的危難之中。

2006年,就在姚遠的故鄉南京,秦淮區、顏料坊、釣魚台、秦淮河沿岸等歷史街區被納入「舊城改造」的範圍,即將拆除。

得知消息後,姚遠起草緊急呼籲信,給相關的專家學者和代表委員發出了300封信。

呼籲信發出的第二天一早,姚遠就接到了曾主持起草文物保護法的謝辰生先生的電話,謝先生對他表示堅決支持。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徐苹芳和時任全國政協委員的舒乙也鼓勵了姚遠的行動。

但是,「不讓一些人拆除古城就像是在虎口奪食」,最終,這份珍貴的「食物」難逃被拆除的厄運,近50萬平方米的歷史街區被無情的推土機推倒。

說到那些大拆大建中永遠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的傳統民居,姚遠痛惜得直搖頭,「中國的物質性文化遺產,不僅僅是建築、旅遊這樣器物層面的價值,它們更是承載著人類的記憶和情感,可以說每一座古建築,都是一種歷史與文化,過去與今天的複合體。

有人打著舊城改造和改善民生的旗幟,將歷史街區夷為平地,使得歷史性的城市文化空間被破壞,歷史文脈被割裂、社區鄰里解體,並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

2006年保護南京古城區雖以失敗告終,但卻打響了姚遠文化遺產保衛戰的第一槍,此後,他參與了梁思成故居、東四八條、西四北大街等歷史遺蹟的保護,他以筆為武器,在媒體報刊上發表文章,為文化遺產保護大聲疾呼。

2010年,姚遠與專家聯名提出40條建議被《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採納。

同年,北京鐘鼓樓的開發計劃在姚遠的奔走呼籲下被停止。

但是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挽救文化遺產面臨著一個重大難題。

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一些地方官員與房地產利益集團相勾結,致使文物執法出現有法難依,違法難究的情況。

「國家文物局2011年發布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統計資料顯示,在20多年的時間裡有4.4萬處文物古蹟消失了,這些消失的文物大半毀於各類建築活動,其主要原因就是法人違法。

舉個例子,2009年因為社會輿論的呼籲,險些被拆遷的梁思成故居被北京市文物和規劃部門確定保留,可是在2012年1月,經社會各界努力保存下來的故居還是被開發商『維修性』拆除了。

最近,姚遠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城市政治學視域下的城市遺產保護機制研究》,他希望相關的研究成果可以有助於國家從法治角度來保護文物古城。

「政策或法律儘管是一紙文書,但只要有人去觸動,它就能站起來,變成一套強有力的程序,約束政府行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保護「城市遺產」走向保護「遺產城市」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大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是全球歷史文化名城面臨的共同挑戰。近日,在古城南京舉辦的第七屆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上,來自俄羅斯、韓國、印尼等14個國家的22位市長和市長...

中國首都積極鑄造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新媒體專電 題:中國首都積極鑄造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新華社記者 李斌 孔祥鑫 張漫子在北京舊城中心區,約800米長的南鑼鼓巷主街上,人來人往。遷出低端小吃店,將普通地磚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