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又逢中元日,萬點銀花散滿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又是一年的傳統的節日

在九月的初始

一陣大雨過後

空氣變得清爽起來

關於這個節日

真正的含義,大家又知道多少呢?

中元節的來源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被稱為七月半、盂蘭盆節。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這一天,講究孝道的中國人,通過祭奠先祖感念逝親、禮敬亡靈。

中元節是最能體現中國人生死觀念的節日——黑白無常,心有敬畏。

愛與關懷是這個節日的主題。

中元節源於道教的說法,是對掌管著天氣、收成和旱澇的地官進行供奉,寓意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後來演變成為滿足人們心靈上種種需要的庇護。

中元節又與佛教盂蘭盆節有著淵源,七月十五融合了佛歡喜日、目乾連救母的故事,後來又加入了水陸法會,逐漸變成了規模宏大的佛教盛節。

在大多數人印象里,中元節是所謂「鬼節」,帶著迷信色彩。

但事實上此「鬼」非彼「鬼」,「鬼節祭鬼」祭的是先祖,而非厲鬼惡魂。

它滲透著儒家深厚的「孝道」文化。

儒、釋、道精神大融合,一年中只此一日。

福建省的中元節習俗

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

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

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

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

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

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

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

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

那些逐漸被遺忘的精神皈依

中元節並非是神秘清冷,甚至讓人心生恐懼的節日,它承載了中國千百年的文化和精神。

早在唐朝後期「中元」已成為固定節名,唐宋之後的中元節就有了三大主要傳統民俗:祀先、禮佛、敬道。

▎燒香

中元節不但要上香,上香還很有講究。

香的顏色現在社會上一般都只有紅、黃、青三種,這三種香並非凡是燒香都可用,其中是有著明顯區分的。

紅色代表喜慶,一般用於喜事場中,過時過節,搞慶祝方面最為合理。

黃色代表敬意,一般用於祝壽、請神、拜佛、解災,最為合理。

青色代表陰暗的含意,一般用來收鬼、送花盤、開靈、做齋等事方可。

在每次上香前,都宜先考慮要上什麼顏色的香才好,才能得到上乘福蔭,才不會上錯香。

不論什麼東西,都不是越多越好,上香亦是有極限的,一般上香是一柱為好(三支),一柱為開泰香,主家庭圓滿,父慈子孝,福祿齊來,健康長壽。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人們認為,中元節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

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

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

將供品撒進田地。

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

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

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

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

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人生百善孝為先」,中元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它表達了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祭先人,亦或是放河燈,即使是陰陽相隔,也隔不開彼此的牽掛和思念,坦然面對逝去,好好珍惜當下,努力前進,是中元節真正的意義所在。

古詩詞里的中元節情懷

中元夜

唐丨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元夜看月

唐丨羅隱

朦朧南溟月,洶湧出雲濤。

下射長鯨眼,遙分玉兔毫。

勢來牛斗動,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頭把白醪。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丨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資料來源 | 中國經濟網、經濟晚報、子悅集、國學精粹與藝術生活

圖片來源 | 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都說了,回顧一下肯定有精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