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竟然還能這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年的中元節時間為2017年9月5日,農曆丁酉年七月十五日 星期二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它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組成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

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海外華人華僑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這四節會寄批銀,否則便會被人認為是對祖宗不敬,對長輩不孝,對妻子不負責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

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那些離開了的人啊

活著的人從來沒有忘記過

還是會夢到那熟悉的身影

還是會想起那曾經的日子

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流眼淚

我們都知道人總會有離開的一天

只是沒想到

這樣的離別讓人如此措手不及

Ta在你身邊的時候

你會覺得Ta永遠不會離開

經歷離別之後

你才發現自己有那麼多的後悔

有時候 我們會想

如果時間能夠倒退 該多好

後來 我們終於明白

有些事 有些人錯過了就不會再來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陰陽相隔

彼處 此處 永無相見之時

只能為你點燃一盞長明燈

但願它能照亮你來時的路

節日由來

「中元節」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歲四祭。

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

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

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對於祭祀亡靈,是個很好的選擇。

鬼節傳說

相傳,每年從七月初一起閻王就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

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中元。

道教由來

中元節原本是道教節日

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

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按照道教的說法,由於地官要過生日,所以大赦孤魂游鬼,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

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佛教由來

依照佛家的說法,陰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眾生,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釋迦牟尼佛有一弟子名喚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

目連以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

佛陀告訴他,必須集合眾僧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

目連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節日意義

「人生百善孝為先」,中元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它表達了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祭先人,亦或是放河燈,即使是陰陽相隔,也隔不開彼此的牽掛和思念,坦然面對死亡,好好珍惜當下,是中元節真正的意義所在。

祭祀活動

民間的鬼節與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係,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

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曆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

將供品撒進田地。

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

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

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

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

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人們認為,中元節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

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

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放焰口

七月十五這一天,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

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

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等字樣。

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

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

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送羊節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

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

」在古代,羊代表吉祥之意。

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

搶孤

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

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擁而上搶奪。

因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為了怕它們流連忘返,所以有人發明此活動。

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逃開。

中元至 曾經親密無間的人

早已陰陽相隔 有的思念,也只能暗藏心底

誰說中元之夜沒有風 看街上那婆娑樹影微微動

折一盞蓮花燈 輕輕放入水中,默默祈願

期待它能將生者那份思念 帶到遠方的逝者

壯闊而華燈初上 星夜徜徉 今夕哀思奠亡靈

亥鍾未鳴 高堂爍閃 古人對月不知今

在這樣一個有著深沉之愛的日子裡

點一盞長明燈 照亮逝者回家的路

願分隔兩個世界的人 可借燈傳思念

燃一炷清香 拜一拜逝去的親人

莫忘先人遺願 淡看生死

生者 努力做到不負活著的時光

帶著逝者的祝福 活出你想要的樣子

圖文來源於:古典書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元節習俗和小故事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月十五是秋後第一個月圓夜,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

中元節知識大盤點:來歷、傳說、習俗、禁忌

中元節是什麼節?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盆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