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水下文物家底摸清 共136處水下遺址居全國之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省水下文物「家底」摸清
共有136處水下遺址
多為瓷器碎片 最早可追溯至五代
一艘沉船帶我們重回海上絲綢之路,2008年,距今800年前的南宋沉船華光礁Ι號在南海出水,讓社會各界聚焦關注了海南南海豐富的水下文物遺產。
然而,在南海的廣袤海域中,還有數百艘像華光礁Ι號這樣的沉船文物沉睡在靜謐的海底。
日前,省文體廳在上半年工作會議上透露,全省水下文物「家底」已摸清,共有136處水下文物遺址,居全國之首。
這些散落在蒼茫大海的遺珠,是「老祖宗」留下的珍寶,保護、發掘水下文物,讓現今的人們能更好地了解、認識這些珍寶,海南近年來不斷加大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力量,已具備了保障水下文化遺產調查、發掘、保護各個環節順利開展的能力。
然而,在這廣袤的大海中,這些散落的遺珠怎麼被發現,這些遺珠又是一些什麼樣的寶貝,還有我們如何去保護它們呢?
文/圖 南國都市報 見習記者 易帆
水下作業
文物遺址怎麼發現
茫茫大海通過漁民查找線索
不同於陸地,要在茫茫大海中找尋這些散落在海底的珍寶,水下考古人員只能通過深知海域情況的漁民們探聽,找尋線索。
早在1974年,海南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就開始在南海各島礁開展水下文物調查工作,「我們通過在島礁上作業的漁民打聽水下文物的線索,例如在1999年找到華光礁Ι號的沉船遺址,就是通過譚門的漁民對海域的熟悉情況來調查。
」海南省文物局多年從事水下遺產調查、發掘工作的黎吉龍說。
找到一處水下遺址都並非易事,找尋這些珍寶的艱辛,黎吉龍深有體會。
有時漁民提供的只是一個模糊的線索,但只要有一個線索,水下考古隊員就要對一大片相關的海域展開水下調查,有時一隊十多人,搜索好幾天都沒有收穫也是常有的事,但只要一出海,考古工作者最少也要一個月才能回到陸地。
瓷器碎片
水下作業有時長達9個小時
勘察、繪圖、拼接……這些都要通過水下作業完成,水下考古工作者每一次出海,都只能在船上安家。
在潛水作業的過程中,有的文物遺址僅有2、3米的水深,而有的則深達30餘米,「水下作業,不僅考驗著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專業素質,還有他們的身體素質。
每一次的潛入,對考古工作者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
」黎吉龍說,他曾參與華光礁Ι號文物「出水」打撈,「水下作業的確十分辛苦,華光礁Ι號遺址水深在3至4米,我每一次入水只能呆上4、5個小時,因為在海底體溫流失也會特別快。
」而一些身體素質過硬的隊員,則能潛入堅持長達9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資料統計,僅是華光礁Ι號第一階段的文物發掘工作,考古隊員就有55天未曾「著陸」,總潛水時間約30萬分鐘。
目前,我省擁有從事水下考古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不斷增加,已有20人擁有水下考古專業技術。
水下文物有什麼
多為瓷器 最早可追溯到五代
目前,這136處水下文物遺址中,已登錄的水下文化遺存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單位有3處,即北礁沉船遺址、甘泉島唐宋遺址、華光礁沉船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4處,即:南沙洲沉船遺址、珊瑚島沉船遺址、浪花礁沉船遺址、玉琢礁沉船遺址。
這些豐富的水下文物遺址目前完整「出水」的僅有華光礁Ι號,和珊瑚島的部分文物,絕大多數的文物通過「原址保護」。
正在省博物館負責華光礁Ι號文物修復的包春磊介紹,在「出水」的上萬件文物中,有瓷器、銅錢、石器、青銅器等多種材質,其中數量最多的便是瓷器,品種主要有青白瓷、青瓷、白瓷、青花瓷等,這些來自宋代的瓷器在修復後,工藝美輪美奐,讓人嘆為觀止。
而珊瑚島Ι號沉船遺址則「出水」了石構件以及少量瓷器。
這些文物目前在省博物館中復原、養護。
「我們在大量沒有挖掘的遺址中發現,這些文物大多是陶瓷器碎片,時間最早的可追溯到五代。
」黎吉龍介紹,目前除了華光礁Ι號外,並未在其他遺址中找到沉船的碎片。
水下文物怎麼保護
盜撈現象嚴重「原址保護」尚無完整方案
談到水下文物遺產保護,省文物局局長蘇啟雅說,水下文物盜撈現象嚴重,給遺址保護帶來不少難題。
去年在對西沙珊瑚島海域進行巡查時,發現盜撈文物現象依然存在。
儘管和以往相比,大多數水下文物遺存的保護現狀有了明顯的改善,盜掘、盜撈現象相對減少許多,但是仍有少數遺存遭到了盜撈和破壞,盜撈形式和對象也發生了變化。
盜撈對象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瓷器等小件文物,連碇石、鐵炮這樣大體量的文物都有被盜撈的情況。
「對於水下文物遺產,原址保護是最好的保護方法,但盜撈現象嚴重,以及現在尚未有完整周全的保護方案,給監管帶來了難題。
」黎吉龍談到。
水下文物
劃定文物保護區 將建設水下文化遺址公園
此前,省文物局就提出,根據地理和文物埋藏情況,將西沙群島劃定為4個遺址保護區,分別是:北礁、華光礁、玉琢礁、永樂環礁,黎吉龍介紹,劃定文物保護區的前期籌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同時,省文物局還開展了保護區海上監測項目的前期調研工作。
據介紹,今年來我省利用巡查工作,先後請科研機構的專家參與,前往西沙海域考察環礁海況,提出水下和水面的前端設備選型和數據傳輸方案,開展海上無人值守監測平台的研究。
積極開展南海水下文化遺產調查、搶救性考古發掘和文化遺產保護狀況監測等工作,擴大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覆蓋面。
同時,加大對水下文化遺產的執法巡查力度,最大限度減少對水下文化遺產的破壞。
在文物保護的同時,省文物還有一個構想:在保護的同時,因地制宜加以利用,將建立西沙水下文化遺址公園,開闢成為西沙文化旅遊點,成為南海文化建設的一個亮點,為西沙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文化支撐。
政協委員建議海南省加大水下文物保護力度
央廣網海口2月21日消息(記者朱永)據海南省文體廳的統計,海南省目前共有136處水下文物遺址,居全國之首,其中已登錄的水下文化遺存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處。為加快南海水下文物保護工作,提高我...
我國水下考古事業的回顧
我國的水下考古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非常迅速,二十餘年間,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1988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與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組成小型水下考古調查隊,首次在廣...
瞭望:海上絲綢之路坐標
海南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樞紐。無論是南海水下發現的大量古沉船,還是陵水海邊見證千年絲路繁榮的穆斯林古墓群,大量的歷史實物都證明了這一點。自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海南不斷挖掘並發揚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