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海上絲綢之路坐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海南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樞紐。

無論是南海水下發現的大量古沉船,還是陵水海邊見證千年絲路繁榮的穆斯林古墓群,大量的歷史實物都證明了這一點。

自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海南不斷挖掘並發揚其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作用,爭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

今年前10個月,海南對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貿易發展迅速,其貿易額已占海南對外貿易總值近半。

古代「海絲」的中轉站

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於秦漢,延綿2000多年,是連接古代中國和亞非歐的海上交通動脈。

據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的專家分析,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有3條主航線,第一條是東海至黃海航線,從登州、萊州、揚州、漳州等地出發經東海或黃海至朝鮮半島、日本或者東南亞;第二條是南海航線,從廣州、徐聞、合浦出發經南海,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再西行至阿拉伯半島、紅海、波斯灣、地中海、歐洲及非洲東部;第三條是從廣州、泉州、漳州出發經菲律賓進入太平洋,東行至美洲。

海南是第二條和第三條航線上重要的中轉樞紐和補給站。

「海南管轄的南海諸島及附屬海域是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的重要航道和交通要衝。

」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趙嘉斌說,南海水下發現的大量沉船遺址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實物見證。

浩瀚的南海水下,至今已發現了136處中國古代沉船遺址。

它們大多散布在西沙、南沙和中沙眾多島礁沙洲四周二三十米的水下。

出水文物顯示,這些古代商船大多是在運輸瓷器前往東南亞國家交易途中,遭遇風暴或觸礁沉沒的,最遠可追溯到五代時期。

「越來越多的古代沉船遺址被發現,印證了早期文獻關於西沙、南沙航路的記載,也充分證明了我國先民在這一片海域活動頻繁。

」海南省文物局局長王亦平向本刊記者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物部門開始大規模水下文物調查,獲得約2萬件文物。

其中,北礁沉船遺址、甘泉島唐宋居住遺址、華光礁沉船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別是2007年西沙「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的發掘,共出水瓷器1萬多件,出水船板511塊,有種類豐富的宋元青瓷、影青、白瓷,造型精美,圖案絢麗。

根據船體構造和出水器物推斷,「華光礁1號」沉船是一隻古代貿易商船,它滿載著中國瓷器等貨物前往東南亞交易,去程中遭遇不測沉沒。

隨著這艘800年前古代商船的成功出水,沉睡海底的三沙文明一同浮出水面。

「它真實再現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也用實物證明海南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線段。

」王亦平說。

除了海底沉船文物,海南本島也遺存有大量絲綢之路遺蹟。

在距離三亞海棠灣不遠的陵水灣一片林地里,掩藏著數十座穆斯林古墓。

經考證,這40多座古墓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橫跨唐、宋、元三代,是當時穆斯林商人的墓葬群,也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徒墓地。

它們面朝大海,見證1000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海絲」申遺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海南是陸地小省,卻是海洋大省。

大量歷史遺蹟和文物史料證明,唐宋時期,海南島就是中西商船往來的避風港、中轉站和補給港,明朝鄭和下西洋七次經過海南島。

受訪的有關專家認為,在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中,海南所處的南海段應作為重要部分來呈現。

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申遺2002年始於福建泉州,多個城市陸續加入申遺行列。

201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預備名單顯示,海上絲綢之路項目由南京、揚州、寧波、泉州、福州、漳州、蓬萊、廣州、北海等6省區9市構成。

海南省文體廳廳長朱寒松說,目前這些城市主要是港口碼頭遺址的申遺。

作為古代海上貿易的水上必經之路,海南及南海線段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線段,在申遺中的角色不可或缺。

海南多年前就醞釀提出南海水下文化遺產申請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夙願今年得到國內6省區9市的響應,今年6月21日舉行的南海絲路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發出《南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共同宣言》,支持將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申報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預備名單》。

朱寒松說,基於文化線路的完整性考慮,海南將與廣東、廣西等6省區結成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共同體,藉助中國重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契機,推動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加強南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根本舉措。

」朱寒松說,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上最優質的文化品牌。

如果申報成功,文化遺產的價值將得到全世界的認可,文化遺產也能得到最好的保護和最科學的開發利用,在未來的歷史長河中能夠更好地體現其無與倫比的價值。

王亦平也指出,積極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的申遺工作,可以藉機加強南海水下文物的發掘和保護,以取得更多成果,最重要的是,從文化的角度勾勒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古老航線,將凸顯其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文化傳承的深意。

水下文保面臨五大困境

儘管業界專家已充分認識到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的重要價值,這項工作也得到國內6省區9市的響應,然而,其要真正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預備名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專家指出,地方政府對所轄範圍內的文物遺址進行的有效保護,是申遺的基礎性工作,但現階段,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文物保護至少面臨5大掣肘因素。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海南在南海水下沉船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國家文物局的推動下,國家南海水下考古基地、南海水下考古工作站及國家南海博物館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建設正在推進。

但「真正能拿出來給人看、說得清的東西還是很少。

」王亦平說,南海絲綢之路海南段的保護研究面臨總體規劃空白、考古設備簡陋、專業人才匱乏、私人盜寶猖獗等諸多困境。

——技術設備落後,20年中水下考古全靠租漁船。

「迄今為止,每年我們到西沙海域進行一到兩次調查,一直都租用潭門漁民的木質漁船,20年來都是這樣。

」海南省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釗說。

——考古人員缺乏,全省「下水者」僅15人。

這是截至目前海南所有持證水下考古隊員的數目,也是海南水下考古24年來培養起來的隊伍。

「面對浩瀚南海和數以萬計的文物發掘,15人太『單薄』了。

」王亦平說。

——文物解讀人才匱乏,常弄錯文物年份。

「在出水文物的研究方面,海南人才極為匱乏。

」王亦平告訴記者,儘管20多年來做了很多次基礎性調查,但對水下文物的解讀嚴重缺失。

到目前為止,海南對6年前出水的「華光礁1號」沉船的整體發掘研究報告仍未出爐。

——海上執法難,一年才巡海一兩次,過半遺址破壞程度超過80%。

「海域太大,一年一到兩次的巡查,很難震懾盜撈分子。

」回想起上世紀90年代末「要致富撈文物」的瘋狂盜撈,王亦平仍覺痛心不已。

——沒有總體規劃,多數島礁沒去過。

王亦平坦言,規劃必須建立在調查的基礎上,然而,海南水下考古隊除了2013年對南沙渚碧礁、美濟礁、永暑礁等島礁進行調查外,南沙海域大多數的島礁並沒有去過。

□(記者/趙葉苹,瞭望第48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是否知道,是誰最先發現了海龍屯?

400多年前,一場震驚全國的戰爭在這裡展開,數十萬軍隊在崇山峻岭中廝殺。數百年光陰倏忽而過,當年的金戈鐵馬、硝煙四起,早已歸於平寂。如今的海龍屯山野空明靜寂,斑駁的城牆上,藤蔓青青。作為「新晉」...

我國水下考古事業的回顧

我國的水下考古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非常迅速,二十餘年間,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1988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與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組成小型水下考古調查隊,首次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