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史上最奇葩的三大反盜墓措施,真可謂作秀不成反被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歡迎您關注我們,為您帶來新視角新體驗。

各位朋友晚上好!之前和大家聊過了許多特別的陵墓,就有朋友問子淵,古人有什麼反盜墓措施呢?這個話題很大,今天就說說古代三種最奇葩的反盜墓措施,不由得感嘆一句古人的腦迴路果然與眾不同。

1、欲蓋彌彰之「刻字哭窮」

▲出土的古代棺木

這個措施的出發點其實很簡單,既然盜墓是因為厚葬風俗的盛行而引發,那麼墓主人的「哭窮」自然是反盜墓的絕佳辦法,而且簡單易行。

根據《荊州記》的記載,魏國的征南將軍張詹去世後,其墓碑的背面就刻了幾句「哭窮」的話:

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瓦器不藏。

嗟矣後人,幸勿我傷!

在古代,稍微有點兒條件的人家都會選用梓木、楠木做棺材,再不濟也是用杉木,幾乎沒有人用這種不耐腐的白楸木進行加工。

張詹墓碑的銘文就有意思了:我的棺材是劣質品,我的衣服也極易腐朽,連陪葬的銅具鐵器和瓦器都沒有,各位後世兄弟情高抬貴手,別擾我清凈!

▲漢代母子鹿瓦當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不少人都信以為真,於是張詹墓一直無人光顧,甚至躲過了盜墓風氣盛行的「八王之亂」時期,一直到南朝的元嘉六年(429年)才被不信邪的人給盜了,發現裡面財物眾多。

這還算是好的,要知道很多墓主人顯然沒有張詹這樣的運氣。

1981年2月,徐州龜山村民在採石過程中發現了西漢楚王劉注夫婦的合葬墓。

考古專家們組織了兩次發掘,在清理南墓道的時候,發現甬道口的石頭上刻有48字,主要內容就是「哭窮」,甚至是賭咒發誓說自己的墓中沒有金銀珠寶陪葬。

▲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墓內部圖

當然,今天的我們都知道身為漢朝親王的他不可能真的薄葬,只不過是想通過這個假到連自己都不信的「告示」忽悠盜墓賊罷了。

好笑的是,劉注的如意算盤落空了,他的墓被盜過好多次,而且最早的一次距離他下葬不到一百年。

2、義正言辭之「刻字咒罵」

前面提到的這兩處銘文都還比較含蓄,對盜墓者也是以勸誡為主。

然而有些墓主人就是暴脾氣,絲毫不給盜墓者好臉色,在石碑上刻滿了咒罵他們斷子絕孫不得善終的狠毒之語。

這種行為被學界稱為「禳盜刻石」,在山東濟寧出土有類似的石刻物品。

▲濟寧禳盜刻石拓印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山東省魚山村出土了這樣一塊石頭。

令人遺憾的是,墓室和部分文物被開山採石的當地人徹底炸毀,只剩下部分銅錢、陶罐和這塊殘缺的刻石。

根據研究人員的校讀,其上鞋油這樣的語句:

諸敢發我丘者令絕毋戶後疾設不詳者使絕毋戶後毋諫賣人毋效狸人使……

用白話說就是任何人只要敢打我墳墓的主意,我就咒他絕後絕戶;即使是無意中碰到了,也不能倖免,同樣要遭到報應。

這種詛咒形式的「反盜墓告示」明顯比第一種有效,畢竟古代科技水平不高,人們對於神靈還是有敬畏之心的。

然而,這座墓最後還是被盜了。

3、無可奈何之「刻字求饒」

▲被收繳的盜墓工具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想以文字的方式反盜墓,無論是曉之以理還是心理施壓,都是不顯示的空想。

不過相比起古代那些還有點兒良心道義可講的盜墓賊而言,近現代的盜墓者幾乎稱得上肆無忌憚了。

民國時期盜墓事件時有發生,出現了以洛陽為代表的多個盜墓中心。

在洛陽,其中以洛陽一帶最為瘋狂。

當地許多小混混利用自製神器——「洛陽鏟」,遊走於洛陽城的各個郊野,一看到墓地就進行發掘。

無孔不入的盜墓者將洛陽城的每一寸土地搜颳了個遍,當地人迫於無奈,則要時不時派人去上墳看看自家祖墳是否幸免於難,至於到鄉下收拾遺骨、重修墳墓的人家更是「絡繹不絕」。

▲洛陽鏟示意圖

頭痛不已的墓主後人們於是紛紛在墓前立碑,給盜墓賊進行「友情提示」。

比如位於洛陽老城的北窯村附近,有一姓史的大戶,祖墳經常被人光顧,基本上修了挖、挖了修。

最後史家的子孫們只能立一塊石碑,上面寫著一行大字:

此墳已被掘九次,請勿再光顧。

這樣的石碑也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奇葩的一塊了,但這樣的舉動有用嗎?顯然沒用,之後的盜墓者們對於史家的祖墳依舊是照挖不誤。

現在想想,這些古人的腦迴路確實特別,跟這些人哪有道理可講呢?

喜歡本文的讀者朋友不妨關注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ID:quguanlishi)或新浪微博搜索「蕭子淵」,筆者將每天為大家分享新鮮有趣的歷史故事,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那些奇葩的反盜墓方法

很多古人在防盜墓中做了很多手腳,比如說灌水銀,防流沙等等,不過也有一些令人苦笑不得的反盜墓的,甚至感覺有些簡直就是奇葩。第一種就是很普遍性的就是下詛咒,最著名的就是埃及法老坦卡蒙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