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埋葬以後為什麼要在地面上堆出一個墳頭?古人有一種說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哭窮」,一種簡單的反盜墓手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近來,盜墓話題又熱了。

根據一些流行盜墓小說改編的電視好幾個平台都在熱播,我隨便看了幾眼,覺得挺好玩的。

為什麼覺得好玩?因為看這種電視,就像看趙本山的小品一樣——隨他胡嚼蛆,真實的盜墓不會是這樣的!

(民墓,都堆有墳頭)

研究了這麼多年盜墓,我發現一個問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盜墓手段再好也會被盜掉。

何謂墓?民間又叫墳,但墓與墳之間在早期是有嚴格區別的。

先秦時,不封不樹、不留地面標記的才叫「墓」,意即「沒」,埋到地下就沒有了,這是古人下葬的本意。

後來,當古人把「墓」理解為諧音「慕」、認為是「孝子所思慕之處」時,墓上便堆起封土,出現了「墳頭」。

俗話所說的「有墳頭好哭」,就是這種葬俗的反映。

墳頭的出現,可以說是古代中國喪葬觀念的風水嶺,隨之厚葬之風漸起。

所謂厚葬,就是事死如侍生,給死者隨葬一些好吃好用好玩的東西,民間稱之為「寶物」。

墓中葬寶,主要出於竊寶目的千年盜墓惡俗,也因此形成。

(1993年發現的遼代張文藻墓室,發掘現場)

既然盜墓是因厚葬而起,「哭窮」自然是防止盜墓的最好辦法,於是有人提出了「薄葬」的口號,以絕盜墓賊的非分之想——這是一種最簡單的反盜墓手段。

古代提倡薄葬最著名的大人物之一,當是漢末魏王曹操。

曹操在生前便留下遺囑,要求死後 「無藏金玉珍寶」。

這話表面上是當作家訓、說給其兒孫們聽的,實際上是告訴盜墓賊,請你們不要惦記我曹操的墳墓,裡面沒有隨葬品,沒啥好東西,不值得挖。

(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刻銘石牌)

從近年發現的曹魏墓葬來說,隨葬寶物有,但確實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是用刻字石牌替代實物,就如以前真人殉葬,後來改為俑人、紙人一樣。

如在安陽西高穴發現的所謂「曹操墓」,就出土了很多這樣的牌牌。

2016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洛陽西朱村曹魏大墓,裡面也出土了這種體現薄葬的刻牌,多達300多塊。

刻牌埋在墓里,並不能斷絕慾望,讓盜墓者死心 ,像西高穴大墓、西朱村大墓都早就被盜墓者光顧,不同朝代的盜墓者都有。

如果將薄葬刻字,放在墓外是不是更有效?漢魏時,還真的有人在碑石上刻下了這類文字。

(西朱村曹魏大墓考古現場)

據《荊州記》記載,魏徵南將軍張詹死後,葬在冠軍縣東(今河南鄧州市境內),其墓碑的背面刻了一段文字,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瓦器不藏。

嗟矣後人,幸勿我傷!」

古代有條件的人家多用耐腐的楠木做棺材,白楸的木質很差,不耐腐,「白楸之棺」就是低檔的棺材。

張詹墓碑銘文的意思很明顯:我是薄葬,棺材是做白楸木打的,穿的也不是金縷玉衣,不要說金銀財寶,連銅器、鐵器,甚至瓦器也沒有隨葬。

所以啊,希望後世盜墓兄弟別惦記著,讓我不得安寧!

(古墓盜洞)

如此哭窮,不少盜墓賊信以為真,長期沒有盜墓賊光顧張詹的墓,真讓忽悠住了。

即便在晉末「八王之亂」期間、民間盜墓之風特別嚴重之際,張詹的墓也未遭挖掘,一直到南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才被盜了。

張詹是魏太和時人,被盜時距其下葬已200年。

當時正遇饑荒年,饑民們可不管張詹的哭窮是真是假,先挖開再說。

打開墓室後,饑民大喜過望,眼前是十分豪華的墓穴和高檔的棺材,裡面藏滿了寶物:「金、銀、錫、銅之器燦然畢備,有二朱漆棺槨,棺前垂竹薄簾,金釘釘之。

連打棺材的釘子都是金子的,可想張詹隨葬寶物價值之豐厚。

張詹的墓雖然最後仍未能避免被盜,但在長達200年的時間裡無盜墓者想挖,從反盜墓角度來說還是成功的。

(被挖開的古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從盜墓筆記里看到的盜墓知識,基本都是錯的

我們現代人對盜墓所有的認知,可能都是來自於幾本網絡小說。無論是《鬼吹燈》還是《盜墓筆記》系列,都給人們造成了這樣的錯覺:盜墓賊神通廣大,不僅可以從古書藏寶圖中拿到信源,還可以手持羅盤和洛陽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