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探博:山西省博、殿堂級的館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企探博:山西省博、殿堂級的館藏

BY小企9999

山西省博物院,國家一級館。

館藏非常豐富,短時間內要把它的展品好好看一遍會有點困難。

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

跟山西歷史文化結合長河中的「亮點」結合緊密。

舊石器時代,人類文明還處於蒙童期。

博物館裡雖有些石球,砍砸石器,但還相對粗糙。

這裡就不上圖了。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類的創造性有了明顯的提升,各種實用性,裝飾性俱佳的物品集中迸發。

「大國重器」是近來閱兵常聽到的一個詞。

這個詞現在主要指火箭軍的核打擊兵器,它的本意則更多用於指代青銅時代宗廟祭祀時所用的大型禮器。

晉博的青銅器非常出色。

商代山西中西部呂梁山和沿黃河一線存在著與商王朝若即若離的眾多「方國」。

靈石、石樓、柳林和保德等地發現了大量商代晚期青銅器,其容器類多與南部典型的商代晚期銅器相同。

鳥尊: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山西博物的「鎮館之寶」之一。

此器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前鳥後象。

出土于山西臨汾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晉文化遺址中的晉侯墓。

尊上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說明是宗廟祭祀器物。

全器為昂首挺立鷙鳥型,鳥有冠,角,圓目,尖喙。

細長頸,腹中空,頸頭喙相通,鳥背開蓋。

魚鱗紋背飾上另有一隻昂首翹尾的活潑小鳥做鈕,小鳥腹部下有孔,可用鏈條與虎型提梁相連。

足粗壯有蹼,鳥尾部設一象鼻型支腳,形成三足鼎立的穩定姿態。

通體細刻浮雕紋飾,華麗富貴

再看下圖:

兩者皆為商代(前16-11世紀)器物,迄今約3000年,保存非常完美。

上為雲雷地乳釘紋瓿;下為龍形觥,龍首鼉(指鱷魚,商代器物僅見)紋,紋飾精美,器形奇特。

獸型折觥:商代晚期的一件國寶級精品,出土于山西靈石縣旌介村。

器型特色鮮明,紋飾與青綠銹斑輝映,精美華麗又古樸。

以雷紋為地,滿花浮雕,立體感較強。

耳部前端為一獸面,角似蝸牛觸角,上裝飾雲紋與兩周曲折紋,角頂部三角雷紋;濃眉大眼,葉狀招風雙耳,張口露齒,牙齒以曲折紋表現,圓狀下顎。

頭頂正中裝飾以圓雕獸角。

蓋後也是一個獸面雕飾,角向內捲曲,以兩對視的卷鼻卷尾夔紋表現。

器蓋頂部正中裝飾兩組獸面紋,近蓋尾的一組較大,角呈三折狀,另一組無角,葉形耳,圓目,兩組獸面均以蓋正中的一道扉棱為鼻樑。

共有四條扉棱將器身分為四部分,頸部每組紋飾均裝飾夔紋,腹部裝飾兩組獸面,角做三折狀,濃眉大眼,葉狀雙耳。

豬尊:這隻憨態可掬的^(* ̄(oo) ̄)^,盛酒器,出土於第一代晉侯燮父的夫人墓。

器作豬形,豬嘴凸出,獠牙外露,雙耳斜聳,形體肥碩,腹部中空,四足粗壯,尾巴上翹,背脊有鬃毛,背部有圓形開口並附蓋。

蓋面裝飾雷紋,腹部兩側均有圓形凸起,裝飾火紋和變形獸紋。

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旅飤」。

「飤」同「食」,多用於青銅食器銘文中,在酒器中自銘為飤,罕見。

獸面紋鐃:鐃是商代的打擊樂器,西周時已經比較少見。

此鐃與八件套的編鐘為組合,甬部設四道等分扁平棱脊,形制非常罕見,尤為珍貴。

夔龍紋罍:這個地雷狀的禮器莊重大方,形體規整,四隻對稱獸首銜環比例協調,一看就是精品。

羞鼎:下圖介紹<周禮.天官.庖人>鄭註:「備品物曰薦,致滋味乃為羞「。

據此我是這麼理解羞鼎的:煮食物用的大鍋。

不是單純用於祭祀的擺設或盛裝器,更具有實用性。

刖人守囿:下圖是一部西周時期的青銅廂式六輪車。

車廂前左門扉立一刖掉左足的裸體守門「刖人」;上有四鳥可轉動開啟頂蓋;下有伏虎抱輪;車周身有猴、鳥、虎等動物,象徵「域養禽獸」的囿苑,與《周禮》「刖人使守囿」的記載相吻合。

全車可轉動部位有十幾處,構思奇特,製作精巧,十分罕見。

銅犧立人掣盤:戰國(前475-前221),長治市分水嶺126號墓出土。

犧是對祭祀用牲的稱謂,此「犧」綜合多種畜獸特點,模樣馴良溫順,紋飾華美。

背上立人,雙手掣握鏤空銅盤,場面高危卻平衡穩健。

造型和裝飾藝術達到極致。

晉博的青銅器精品實在太多,為了篇幅不要太長,下面這兩件精品:春秋匏青銅壺(左)和春秋蓮蓋夔龍紋方壺(右),讓它倆擠住一間吧

晉博館藏的小件青銅器物,裝飾品,劍、削、匕、刀等器物與中原地區的風格有異,帶有濃郁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特色。

看過青銅器,咱們再看看玉器

新石器時代的玉鉞和玉戚(前2500年):雖然這幾件器物的歷史比商更早,但也不能說它們就是夏朝的。

遺憾咱們國家考古到目前為止對傳說中的夏朝,還沒有找到具體的實證(關鍵是大規模的官城或墓群遺址或文字力證)。

這是一件商代玉鷹,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出土。

這是一枚精美的玉質匕首:是不是很像近代的裁紙刀或開茶餅刀?

西周時期的精美的大角麋鹿

西周時期的隨葬玉飾品

侯馬盟書:1965-1966年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大量盟誓辭文玉石片,是春秋晚至戰國早期晉國卿大幅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成侯馬盟書,亦稱「載書」。

盟書的文字用朱筆寫在玉石片上,出土時還可以辨識的約650餘件,總字數約3000,除去重複,可整理出單字500個。

盟書通常一式二份,一份主盟人收藏,一份埋入地下或沉於水中。

有圭形、圓形及不規則形。

一般用朱紅色書寫,少數為黑色。

其內容可分為宗盟、委質、納室、詛咒、卜筮等。

這些盟書的發現對於研究古盟誓制度、晉國歷史及古文字意義重大。

虞弘墓石槨是山西省博一個重要藏品:1999年,太原市王郭村出土。

虞弘是中亞人,北齊時入華,掌管外國人入華事務,曾任職於北齊、北周和隋三個朝代。

石槨材質為漢白玉石,但是仿木結構,為三開間歇山頂式樣,槨板上浮雕內容有宴飲,樂舞,射獵,家居行旅等,畫面中的圖案和人物面貌輪廓具有明顯的中亞特色。

虞弘墓的隨葬品--狩獵紋鎏金銀盤,盤中是波斯薩珊王朝的皇家圖案。

下面展示給大家的木板漆畫也是晉博的重要館藏:為墓室屏風的一部分。

內容取材於《列女傳》,繪畫風格和技法與東晉名家顧愷之極為相近。

毛筆所書的題記和榜題文字,上承漢隸傳統,下啟真書先河,是少見的北魏墨跡。

佛風遺韻是晉博一個重要展區,主要以石像石刻實物或縮仿品為主。

雲岡石窟造像(縮仿品)體型也相當龐大,冷不丁看見還真有點被震撼到的感覺。

宋代郭若虛在其《圖畫見聞志》提出過「曹衣出水」和「吳帶當風」兩種相對的不同表現形式。

曹衣出水風格出現更早,代表人物曹仲達,文獻記載其為中亞曹國人,而在北齊享有盛名。

他以畫梵像著稱,在佛教藝術方面開創的造像風格被稱為「曹家樣」,對佛教繪畫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響。

郭若虛評其風格為「曹衣出水」,稱其面貌為「曹之筆,其體稠迭,而衣服緊窄」,由此我們可以大概看到「曹衣出水」應是表現佛造像仿佛身著薄質而十分貼體的衣服,而描繪衣紋的線條則多而稠密,整體感覺好像出水濕衣的效果。

遺憾的是,曹仲達並無作品留出下來,傳說中的那種風格也非常罕見。

且看下面這尊佛像:不是非常符合郭若虛的描述嗎?也許,山西省博的這尊佛像,可以作為「曹衣出水」的例證。

白石觀音像:遼代、石質細膩宛如白玉,造形柔美,比例協調、肌膚園潤光潔好似有溫度,堪稱遼代雕塑的登峰造極之作。

再看下圖兩尊菩薩頭像,髮髻裝飾和面容神態,簡直就是鄰家嬌憨的大姑娘和小媳婦嘛。

山西的因為古建築保存得好,因此很多寺廟裡至今還保存有原汁原味的古代壁畫。

晉博的壁畫雖然不是原作,但是仿製水平相當高,跟我在芮城,洪洞看到的原作感覺差不多,這裡隨便挑幾幅感受一下

下圖這幅仿品,原圖存於洪洞縣廣勝寺(下寺)殿門左側: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

建築用琉璃:大可用於殿堂脊樑上的鴟吻,一人高。

小的好像各種玩偶,具體它們怎麼個用法,且再看下圖及下下圖

這是洪洞縣廣勝寺的飛虹塔,可能有助於大家想像上圖那些琉璃構件在山西的應用可以到什麼程度。

中國古建看山西!那麼建築史上留名的璀璨建築,就那麼安靜的存在於城市,鄉村,每每能以攝入心魄震撼回報風塵僕僕找尋它們的人們。

山西省博里保存了其中一些經典的微縮樣本,讓我們能換一個角度全方位的審視這些凝固的音樂。

如果你對神奇的中式古建築感興趣,這些精美的樣本也許就會讓你流連忘返。

山西的大院往往是人們前往旅遊的重點選項。

可是跟著人流在那些大院中穿行,往往會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遺憾和疲勞,到晉博換個角度俯瞰好像還更有意思。

分館實在太多,精品實在太多,除了以上重點介紹的,還有陶瓷館--瓷苑藝葩

以揚州八怪的作品為主要展品的翰墨丹青館

還可以看皮影,聽梆子戲

帶孩子們去博物館,備足乾糧,可以非常充實的消磨一整天,廣見聞長知識,收穫肯定比課堂和書本來得更直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商代青銅器的特徵

商代前期(二里崗期)的青銅器,較二里頭文化的青銅器在品種、造型、紋飾、鑄造技術均有明顯的發展。今見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較多,可見器還有甗(演)、罍(類)、瓿(不...

商代青銅器紋飾解密

商代青銅器的器壁裝飾第一部分:簡介商代青銅史的分段早在十九世紀中葉,丹麥考古學家湯姆森就人類歷史的發展,首先提出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的分期方法。這裡所指的青銅時代顯然指的是一段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