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多年前 重慶人就開始用火處理屍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原始人就開始用火處理屍體!昨日,重慶時報記者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在2016年對巫山縣大水田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一座6000多年前的古墓中,竟然有紅燒土面和火燒痕跡,讓考古專家非常驚訝。

大水田遺址

曾出現過「雙人疊葬墓」

大水田遺址位於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伍柏村三社,地處重慶庫區大溪文化的代表性遺存大溪遺址和人民醫院遺址之間。

遺址分布在長江左岸的緩坡台地上,地處三峽水庫消落區,2013年在文物安全巡查時被發現,入圍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這裡的遺存,屬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的時期,是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象徵之一。

位於三峽庫區巫山縣境內的遺址,是中國大溪文化最早的發現地。

2014年3月至9月,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就已對該遺址開展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共完成發掘面積1300平方米,發現大溪文化、商周、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早期、六朝、唐宋遺蹟470餘處。

當時,最重要的收穫是發現了幾座「雙人疊葬墓」,即夫妻合葬墓 以「一人在上、一人在下」的重疊方式呈現。

大水田遺址新出土文物

新發現175處遺蹟

今年3月起,市文遺院再次啟動了對大水田遺址的發掘工作。

重慶時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共發現新石器(大溪文化)、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早期、宋代、明清遺蹟175處,其中灰坑118座、墓葬53座、溝4條,出土陶、石、瓷、銅、鐵、骨質器物標本500餘件(套)。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使用了柱狀剖面土樣採集、多旋翼無人機拍攝遺址周邊環境及正射影像、浮選法、人骨現場鑑定等全面收集和記錄考古信息,對整體切割保存較好的大溪文化墓葬進行了實驗室考古。

重慶時報記者獲悉,這次考古發掘,基本確定了大水田遺址大溪文化墓葬的分布範圍,大概在2000平方米左右。

在本次發掘區的北部和西部基本不見大溪文化墓葬,與遺址中部大溪文化墓葬密集分布的情況迥異,因此該區域應屬於大溪文化墓地的邊緣,大溪文化墓地的核心分布區應在遺址中部。

大水田遺址古墓

古墓中有火燒痕跡

市文遺院的考古隊員介紹說,大水田遺址的發掘工作,首次首次在大溪文化中發現墓葬墓底有紅燒土面和人骨靠近墓底部分有火燒的跡象。

這一墓葬的時間,大約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當時人類還處於母系社會中。

而之前,古墓中出現這種火燒的痕跡,從未有過。

重慶市考古專家判斷,這座古墓的火燒痕跡,應該不是火葬所用。

而是當時原始人處理有瘟疫屍體的一種辦法。

因為發掘現場顯示,屍體並未被完全焚燒,而估計是點燃後趕緊將墓室封閉。

專家判斷,這種方式更類似,避免瘟疫蔓延。

重慶時報記者還了解到,在部分6000多年前古墓中,還出土了部分黑色板岩珠飾,在大溪文化墓葬中亦屬罕見,體現出大溪文化先民高超的工藝加工水平。

考古隊員說,這些黑色板岩珠飾,當時應該是墓主自己佩戴,這些發現都為探討大溪文化墓葬燎祭、祭奠儀式等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重慶時報記者 任重 cqtimes11651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物要上交國家 說說西藏古墓那些事

西漢南昌西漢大墓中出土的蟲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該琥珀猶如一顆葡萄的大小,中間還有昆蟲,十分珍貴,兩端有對稱小孔,疑為掛飾。古墓熱潮迅速席捲全國,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熱議的焦點

巫山高唐觀遺址揭開神秘面紗

華龍網1月19日12時14分訊 巫山高唐觀,因為戰國時期美男宋玉筆下的《高唐賦》中而得名,曾描寫過和楚襄王同登高台的場景,也是」「巫山雲雨」的著名出處之一。近日,這一被古人反覆引用的古詞名篇記載...

巫山大水田遺址現多項新收穫

新華社重慶10月24日專電(記者劉恩黎、陳舒)記者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近期三峽庫區考古工作取得新進展,巫山大水田遺址大溪文化遺存現多項收穫。大水田遺址地處三峽水庫消落區,東面緊鄰長江,西...

巫山高唐觀遺址揭開神秘面紗

記者 任重實習生 孫莉 攝影李文彬巫山高唐觀,因為戰國時期美男宋玉筆下的《高唐賦》中而得名,曾描寫過和楚襄王同登高台的場景,也是」「巫山雲雨」的著名出處之一。近日,這一被古人反覆引用的古詞名篇記...

重慶三峽庫區發現大量大溪文化遺存

新華網重慶9月11日電(記者張琴)重慶三峽庫區巫山縣大水田遺址考古發掘近日取得重要收穫,兩百餘座墓葬出土文物1700余件,其中大量大溪文化遺存的發現尤為珍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鄒後曦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