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歷史謎團,可能隨著四川新發現的4座漢晉城址而被解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功滅巴、蜀,至此四川正式併入了華夏中央王朝的版圖之中。
然而,面對這片廣袤的中原文明之外的區域中央王權是如何開啟大規模擴張的?如何治理的?又是如何分巴割蜀分而治之的?
2014年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漢晉時期的城址為主要研究目標,先後對宕渠城、武陽城、廣漢城、陽泉城、嚴道城、綿竹城6座漢晉城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而其中的宕渠城、武陽城、廣漢城、陽泉城則是新近發現的,並進行了大量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
宕渠城發掘現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隊副隊長陳衛東表示,此次公布的這六座城址中,每一座城址都能凸顯出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尤其是宕渠城、武陽城、廣漢城、陽泉城四座新發現的漢晉城址,其地域涉及川東和成都平原地區,其時代涉及西漢到魏晉時期,與眾多歷史事件有關,極大地擴充了四川漢晉城址群,是四川漢晉時期考古的重大發現。
而隨著這新發現4座城址的發掘,一些困擾了我們數千年的謎題,也有了解決的希望。
那麼中央王權是何時開始對巴蜀進行擴張與開發的?根據渠縣宕渠城、彭山武陽城、梓橦廣漢城、滎經嚴道城、德陽綿竹城和陽泉城6座城址的考古成果,可以清晰地發現:正是從西漢中期開始,中央王權開始深入巴蜀地區,在交通要道甚至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城址,最終一步步完成王權的擴張以及對成都周邊地區的開發。
這四座新發現的古城遺址也分別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與解謎作用。
1、宕渠城——唯一與巴國「賨人」有關的城址
宕渠城水井區
位於達州市渠縣土溪鎮的宕渠城城址總面積約1200平方米,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與巴國中的重要民族——「賨人」有關的城址,也是川東地區最大規模的戰國—六朝時期遺址、唯一確認的漢代城址。
通過近幾年來的考古發掘,基本弄清了城牆結構及夯築方式,也證實了城牆至少經過兩次修建,東漢時期經過增修,與漢志等文獻記載可相互印證。
宕渠城遺址出土的「宕渠」文字瓦當
渠縣城壩遺址的考古發掘負責人鄭祿紅介紹說,城壩遺址的年代為戰國晚期至六朝時期,其中以兩漢時期的堆積為主。
在城牆內遺址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漢代遺物,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兩枚刻有「宕渠」文字的瓦當,這也是為城壩遺址作為秦漢「宕渠」城最為直接的文字證據。
「出土的罍、缶等青銅禮器,編鐘、鉦、虎鈕錞於等青銅樂器,鐏、戈、矛、劍、鉞、斤等青銅兵器與重慶小田溪遺址出土文物高度相似。
而兩漢時期的遺存,尤其土坑墓、木槨墓更是摻雜巴蜀、中原和秦文化因素,這為進一步廓清晚期巴文化如何融入漢文化的過程提供了新的資料。
」
2、廣漢城——分巴割蜀而設的第一郡
廣漢城正射影像圖
廣漢郡城位於綿陽市梓潼縣西壩村、連枝村,是金牛道上的重要城址,也是漢武帝為分巴割蜀而設的第一個郡——「廣漢郡」的見證。
該城址分布面積200多萬平方米,時代從西漢早期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其中遺址的主體堆積為西漢早中期。
遺址上的手工業作坊區、墓葬區、生活區分區明顯。
「陶窯作坊區內發現的大量生活用具和建築構件的成品和半成品,等級較大、規模較大,相應地也能提高生產水平,應為當時廣漢郡官府燒制器物的作坊區。
」廣漢郡城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李萬濤介紹說。
遺址中部分規格較高的出土遺物也指示著這裡曾是郡址。
建築構件有瓦當、鋪地磚等,其中瓦當主要為雲紋瓦當、形制較大,鋪地磚主要為方形「富貴」「回」字紋磚,亦發現少量龍紋踏步磚等。
廣漢郡西壩遺址
廣漢郡是古四川最早的三郡之一。
在秦國時期,四川設有巴郡和蜀郡,秦滅亡後,漢高祖六年,在四川新增設第三郡廣漢郡,郡址就是現在的梓潼縣潼江岸邊。
李萬濤表示:「結合歷史文獻,西壩遺址應為西漢時期廣漢郡郡治遺址所在。
」
3、陽泉城——推測為綿竹城分立的新縣城
陽泉城池遺址示意圖
位於綿竹市孝德鎮金土村的陽泉城,時代為漢晉南朝,分布面積100多萬平方米。
遺址中出土的「大富侯」銘文瓦當帶有明顯的魏晉特徵。
從時代、面積、地理位置分析,考古工作人員認為,遺址應該是陽泉故城。
陽泉縣的記載最早見於南朝。
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章澤介紹說:「地方志和學術界一般認為是在今德陽市孝泉鎮。
而陽泉縣則在《晉書》中並未留下記載,使人產生陽泉縣在晉朝一度被取消的錯覺。
位於綿陽市黃許鎮的綿竹城遺址,並沒有發現三國以後的遺存,我們可以斷定當時的綿竹城在晉初就已經遭到廢棄。
而《晉書》中卻又反覆提到綿竹,可以肯定的是《晉書》中記載的『綿竹』並非是漢代的綿竹縣而是另一個名為『綿竹』的新縣城,最有可能的就是由綿竹城分立的陽泉縣。
該遺址是四川地區同時期不可多見的城址,同時將填補德陽、綿竹地方歷史的空白。
」
4、武陽城——東漢中期以後成為犍為郡的郡治
武陽城城牆示意圖
位於眉山市彭山區武陽鎮五一社區的武陽城遺址西臨岷江,三面環水,距離張獻忠沉銀的江口鎮僅僅一公里之隔。
遺址平面大致呈三角形,面積約23萬平方米。
城牆依地勢而建,高度0.8-4.5米,殘存城牆長度約為2000米,殘寬3-40米不等。
從去年開始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出土了圖案豐富的拓片及漢磚。
考古工作人員還發現了與城址相關的城門、碼頭和道路等設施。
「根據文獻記載及地理位置,我們推測這座城址應為武陽城。
武陽城位於成都以南平原與山地的過渡地帶,岷江與府河交匯之所在,是進入成都平原的門戶,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武陽城始建於秦,傳說中蜀國被秦滅以後,蜀王敗逃,死於此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武陽為最早置縣的地區之一。
東漢中期以後更是成為犍為郡的郡治,武陽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
從考古勘探的情況來看,城內的堆積以漢至三國時期為主,這與我們的推測大致相符。
」武陽城考古發掘領隊劉志岩介紹。
最後,如果您覺得作者的文章讓您有所收穫,就請您順手給作者點個讚,或者轉發給朋友們吧~您的小小舉動就是對作者的最大肯定。
感激不盡~九十度鞠躬~
山西公布2014年晉陽古城遺址考古發掘成果
中國新聞網2014-11-29 18:19:55中新社太原11月29日電 (胡健)山西省太原市文物局29日對外發布2014年晉陽古城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包括發現太原羅城村東馬地至少晚於漢晉時期的「...
德陽景點之廣漢三星堆
四川廣漢南興鎮北,古老的馬牧河蜿蜒淌過,在三星堆村形成一月牙般彎道———月亮灣,河南岸是三個起伏相連的黃土堆與之相望,此即清《嘉慶漢州志》記載的「三星伴月堆」。這裡就是古蜀先民生息繁衍之地———...
驢叔說古 冶城的羅生門 講述福建人自己的來歷
[泉州新聞-閩南網]當「浙南派」與「福州派」在冶城地望問題上根據文獻記載爭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崇安(今武夷山市,下文統一稱崇安)城村完全沒在他們的視野之內。原因很簡單,文獻中根本沒有提及崇安城村與...
新發現!4500年前,成都寶墩古城已有「一環路」還有「新區」
阡陌交通、溝渠縱橫,建造於4500多年前的寶墩古城,一直被認為掌握了解開三星堆之謎的「鑰匙」,然而,高規格的祭祀品「千呼萬喚不出來」,吸引著考古工作者「掘地三尺」。2016年10月至2017年5...
北京文博|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上)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金名片」——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上)來源:中國文物報 發現保存完整、時代明確的漢代路縣故城城址,是迄今通州區發現最早的漢代城址。 對了解中國西漢縣城的
夏商重邑——望京樓遺址
望京樓遺址(曾稱孟家溝遺址)北距鄭州商城約25千米,南距鄭韓故城約4千米。早在20世紀60年代,該遺址就出土過青銅器。據郝本性先生言,其中有一件大型青銅鉞,1972年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的《...
四川新發現4座漢晉城址 與眾多歷史事件有關(組圖)
四川新聞網成都2月7日訊(記者 李慧穎)2月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2014年至今在漢晉城址新發現的情況進行了通報。2014年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漢晉時期的城址為主要研究目標,先後對...
四川新發現4座漢晉城址 見證中華歷史第一次大規模城鎮化
扼守交通要道、深入巴蜀核心區域,在漢晉時期,中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城鎮化運動全面展開,一座座城池不斷興建、民族交流與融合不斷進行。隨著王朝更迭、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不少城址都消失在歷史煙雲之中,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