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玉衣殮服等級森嚴 僅皇帝能使用金縷玉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人崇信「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發明了許多專門用於殮葬死者以求不朽的「葬玉」,而歷代「葬玉」中,最奢華鋪張和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漢代的玉衣。
考古資料顯示,玉衣起源甚古。
西周時期的「玉覆面」(「綴玉面幕」)可能為其發端,東周時期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珠襦」、「鱗施」之類編綴玉片的服飾。
西漢前期,山東臨沂劉疵墓出土了由玉片和金縷編綴而成的頭罩、手套和鞋套,漢代玉衣初露端倪。
到了文景時期(公元前二世紀前葉),整體包裹屍身,外觀與真人形體相同,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子六部分組成的完備玉衣終於出現,成為漢代皇帝和皇親國戚專用的殮服。
完備的漢代玉衣,其每個部件均由小玉片和纖細的金屬線縷或絲質線縷編綴而成,包裹屍身時再組裝合綴。
一件玉衣,編綴的小玉片通常達兩千多片。
這些玉片大多作長方形、方形或凸字形,四角有細孔可穿線編綴連結,特殊部位,如手指等處則採用梯形、三角形或多邊形的玉片,可使手指彎轉握拳。
迄今為止,考古發掘中出土玉衣的漢代墓葬已超出20座,最著名的有河北滿城漢墓、廣東廣州象崗南越王墓、河南永城僖山漢墓、安徽亳州一號、二號漢墓等。
這些墓葬中出土的玉衣都是可復原的完整玉衣,因其編綴線縷的材質,有金、銀、銅與絲,而被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
其中,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是首次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並復原的漢代玉衣。
考古發現西漢時期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數使用金縷,但也有銀縷、銅縷或絲縷,似乎並未嚴格的規定。
到了東漢,《後漢書·禮儀志》明確記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玉衣的等級制度遂規範井然。
東漢末年,曹操父子力主薄葬,「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曹操《遺令》),變革秦漢以來的厚葬之風。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詔禁止使用玉衣,「無施珠襦玉匣」(曹丕《終制》),玉衣殮服之制也告壽終正寢。
歷史上盜墓賊們為何不屑價值連城的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也被稱之為「玉匣」或者是「玉押」。主要分為頭罩、前胸、後背等十多個部分。它高1.74厘米,寬68厘米,由4282片大小不一的玉石組成。這些玉片全部採用的是上好的新疆和田玉打磨拋光而成,...
金縷玉衣的傳說,能否讓人死而復生
金縷玉衣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 「綴玉衣服」,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銅線綴編稱為「銀縷玉衣」、「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