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5年度田野考古匯報紀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期兩天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5年度田野考古匯報會於1月6日結束。

來自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漢唐考古研究室、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的29位學者對相關田野項目進行匯報。

本次匯報涉及的遺址內容涵蓋廣、時空跨度大,還包括2項國外發掘工作,成果豐碩。

考古所各位學者在聆聽報告的同時,積極參與討論,提出疑問並發表自己的觀點。

報告會思想碰撞、精彩紛呈。

宏都拉斯瑪雅文明城邦科潘遺址8N—11貴族居址

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哈佛大學合作對瑪雅文明最重要的核心城邦之一——宏都拉斯科潘遺址進行發掘。

這是中國考古學家第一次在另一個世界文明中心主持開展田野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李新偉研究員介紹了科潘遺址的歷年發掘情況以及考古所主持的對8N—11貴族居址發掘的概況。

該居址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封閉院落和附屬建築組成,其規模等級僅次於王宮區。

按照計劃,考古隊首先對北側中心建築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約600平方米,根據已完成的清理情況來看,該建築在基座以上分布有高度分別為1.5米、1.5米、0.8米的三層台基,第三層台基頂部為主體建築,但牆體已完全倒塌。

考古人員通過地層堆積的分析對整個建築倒塌的長期過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豐富的遺物如13組雕刻、黑曜石殘片、有可可果形裝飾的焚香罐等為探討北側建築的功能提供了重要資料;根據出土翠綠玉墜推測此建築與舉行儀式活動有關;墨西哥紀年符號和交叉火炬的組合圖案雕刻曾出現於已發掘的王宮區第29號建築中,足以證明該建築的重要性。

發掘期間考古隊用photoscan等軟體快速有效地對遺址進行測繪記錄,對當地技工進行專業培訓,我方工作人員積極學習當地語言。

與哈佛大學開展的合作收到了良好效果,哈佛燕京學社為此專門開設了面向東亞地區的中美洲考古培訓班。

李新偉研究員表示對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充滿期待,希望通過發掘能對整個瑪雅文明的興衰有進一步的認識。

遼寧大連鞍子山積石冢

賈笑冰研究員介紹了遼寧鞍子山積石冢的發掘情況。

該遺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師範大學四家單位聯合發掘。

2015年發掘面積800平方米,已發掘30座墓室,與2014年發掘墓室相連,且為同一冢體。

他對出土的遺物進行詳細介紹並指出磨光黑陶、蛋殼陶等具有濃厚的山東龍山文化因素,可能當時該地區與山東半島有密切交流。

在對遺物進行統計中發現石器最多,以錛、紡輪、鵝卵石為主,且鵝卵石大多為有意擺放,陶器中陶罐較多。

新發現的一座墓葬隨葬石劍,推測墓主人地位較高。

隨後賈笑冰研究員又梳理了遼東半島積石冢的分類情況,主要為單排主體向一側擴展成網格式、冢體分離式、冢體網格式、冢體放射式四大類。

最後,賈笑冰研究員談到了接下來的工作計劃,他認為今後的方向仍需沿渤海一帶繼續尋找其他積石冢,並有序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

陝西龍王辿遺址第四地點

王小慶研究員匯報了考古所陝西隊2015年度的田野工作。

他首先介紹了陝西地區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情況。

調查主要集中於三個區域:秦嶺北麓的山前地帶、秦嶺南部的商洛、漢中地區和關中北部地區。

這一系列考古調查為下一年度進一步開展工作積累了豐富資料。

隨後他介紹了龍王辿遺址第四地點的發掘概況,第四地點是繼2004-2010年第一地點發掘後所開展的,兩者直線距離不到3公里,第四地點遺址頂部堆積厚達4米。

已經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層,出土了石英、石英岩及玉髓的石片和小石器等遺物,同時發現有石塊堆積的遺蹟現象。

這些重要發現為我們了解當時人類的技術體系和生活形態提供了新的資料。

在談到2016年度工作計劃時,王小慶研究員認為未來的工作主要分三項:對商洛紫荊遺址和渭南北劉、白廟遺址進行重點調查;陝西地區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繼續龍王辿遺址第四地點的發掘工作。

湖北荊門沙洋城河遺址

湖北荊門沙洋城河遺址發掘負責人彭小軍匯報了該遺址的發掘。

他介紹了遺址地理環境及歷年工作簡況。

2015年10月底,城河遺址啟動第三次考古發掘工作。

以確認城外壕溝及其修築年代、探索城內建築布局為學術目標,發掘面積達400平方米。

目前,中部台地發掘區已發現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瓮棺、灰坑、房址、牆體等多處遺蹟。

東側發現壕溝,壕溝開口寬17米,深4米左右,從出土遺物分析壕溝使用年代不晚於石家河晚期,具體年代問題仍需進一步探討。

在發掘的同時,考古隊還對發掘區南北向外各兩公里進行調查,發現屈家嶺晚期、石家河早期的一些遺物,及紅燒土等遺蹟現象。

此次發掘的意義在於對城河遺址的歷時性變化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為深入探索長江中游地區史前聚落尤其區域性城址的布局特徵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支撐。

與會學者

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

郭志委博士介紹了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的發掘情況。

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繼續在馬家窯遺址開展工作。

5月,在巴馬峪溝北側的瓦家坪進行考古鑽探。

7—10月發掘,共布設探方20個,揭露面積500餘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時期灰坑29個,房址3處,溝3條,墓葬1座,窄溝狀遺蹟2條,出土大量陶、石、骨等人工遺物和自然檢測樣本。

隨後郭志委對3處重要遺蹟進行分析,以F2為例從柱洞、隔牆、房基鋪墊層幾方面對房址進行介紹;以H13、M1為例從出土遺物、遺蹟形制進行分析。

最後他總結本年度發掘基本達到了預定目標,初步了解了馬家窯遺址房址和聚落的基本情況,豐富了學術界對馬家窯遺址不同時期文化堆積及各類遺存的認識,為馬家窯遺址的保護、開發及相關學術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安徽蚌埠雙墩遺址

張東博士介紹了安徽蚌埠雙墩遺址的發掘情況。

該遺址核心區較小,經全面測繪與初步勘探,選擇在遺址西區進行發掘,初期發掘面積約600平米,旨在通過聚落考古的研究方法摸清雙墩遺址的聚落結構。

隨後他對各層堆積進行詳細介紹。

勘探表明,雙墩遺址依託黃土崗地人工堆築而成,夯土台基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台基頂部基本平整,面積900餘平方米,距地表1.2—1.6米,台基厚度約0.5米。

下層包括上下兩部分,鑽探到的台基頂部面積大約為3000餘平方米,台基頂部平整,距地表1.7—2.1米,台基總高度約1米左右。

他指出需要對台基進行土壤微型態分析,和周邊生土進行對比,加強多學科合作研究,進一步探討台基堆築究竟是人類居住還是舉行祭祀活動?這是下一步工作需要解決的問題。

最後張東還提到了遺址東南部的傾斜狀堆積G1,張東推測此遺蹟可能為引水溝。

與會學者積極參與討論,提出了不同意見,有學者認為此處未發現灰坑、房址等遺蹟,人類生活痕跡較少,引水可能性不大,或許是取土溝。

四川成都平原東北青白江區域考古調查

葉茂林研究員對2015年11月考古所四川隊進行的創新工程課題「成都平原青白江區域史前考古調查」進行匯報。

他介紹了各調查區域的成果,強調了此次工作的新收穫即在三星村遺址已知範圍南側發現了一片新的遺址範圍,該遺址包含寶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兩個時期的遺存。

在對該處進行採集和鑽探工作後,確認了此處遺址文化堆積與已發掘地點為同一遺址,由此擴大了遺址範圍。

繼續深入的考古調查將有望解開三星堆遺址聚落群分布結構上的一些謎團。

此次調查對青白江區範圍內的史前和早期蜀文化遺存的已知分布情況有了較清晰的認識,為進一步考古調查及下一步發掘工作打下了基礎。

葉茂林研究員已經初步擬定具體的發掘工作意向,並爭取將此項考古發掘列入到2016年的考古工作中。

山東日照堯王城遺址

梁中合研究員介紹了山東日照堯王城遺址的發掘情況,他主要從工作概況、主要收穫、學術意義這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2015年度遺址發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發掘區主要位於內城核心區。

發現了一批龍山早期墓葬,已清理10座,頭向朝東或東偏南,葬具為獨具特色的弧形獨木棺。

通過對墓地的發掘了解了當時的墓葬結構、埋葬習俗及墓葬等級等問題。

特別是對龍山時代城址來講,既有大型城址,同時還發現高等級墓葬,在山東龍山文化中還是首次發現,這為進一步探討堯王城遺址的性質和等級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梁中合指出下一步工作要深入了解內城建築布局,並對外郭城進行發掘,釐清其年代下限。

與會學者還對遺址西、南側河流走向提出了疑問,並建議對水面河道的變化進行環境考古研究,深度了解當時的「人地關係」。

梁中合研究員還介紹了2015年12月在山東莒縣設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魯東南古代文明研究基地」,這一基地的建設為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社會各界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平台。

河南安陽洹北商城

何毓靈副研究員介紹了河南安陽洹北商城發掘的學術目標,具體的發掘方法,詳細解說了發掘過程。

在位於洹北商城中北部的韓王度村東的夯土遺蹟分布區進行鑽探發掘,揭露了其中一處「長條形夯土遺蹟」(編號F1),發掘面積2600平方米,確認此處應是洹北商城時期重要的手工業作坊區,包括制骨及鑄銅手工業。

由於發掘剛剛開始,尚有大量問題未能解決。

考古隊計劃在十三五期間,持續對此區域進行調查、鑽探、發掘與研究工作,以便徹底解決這些遺蹟、遺物的性質,為研究洹北商城的布局、手工業生產等提供堅實的材料。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區

趙海濤副研究員對二里頭遺址的勘探和發掘進行了匯報。

勘探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了解宮殿區及周邊的遺存構成及布局等情況。

他詳細介紹了巨型坑發掘的收穫,對2、3、5號基址的複查和新發掘,以及5號基址以北貴族墓葬、宮殿區以東貴族墓葬的發掘情況。

在5號基址北院以北發現大面積夯土、路土,其與5號基址有共同的東圍牆,或為同一組院落超過三進的大型建築;在5號基址以北發現貴族墓葬;繼續對1號巨型坑南、北邊緣進行解剖,發現二里頭文化二期至四期的連續堆積。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

高江濤副研究員對陶寺遺址的發掘進行了詳細解說。

此次發掘揭露了陶寺遺址宮城東北角門、東南角門、宮城南門,對宮城東牆Q10著手解剖。

發掘表明宮城東北角門和東南角門可能有墩台或望樓之類的守衛設置,而宮城南門則很有可能帶有雙闕。

確認宮城平面長方形,南北約270米,東西470米,面積近13萬平方米。

高江濤強調了陶寺宮城的發現意義:陶寺宮城基本封閉自成體系,且規模宏大,形制規整,結構嚴謹,具有突出的防禦性質,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宮城;陶寺宮城的發現,使得陶寺「城郭之制」完備,陶寺很可能是作為中國古代重要都城制度「城郭之制」的源頭或最早形態;陶寺宮城的發現是陶寺聚落考古的突破性成果,使得陶寺作為一處都邑性聚落更加完備,性質更加明確,對史前其他具有都邑性質的聚落形態考古研究具有重要借鑑和引領作用;陶寺宮城的發現,意味著以王權為核心的最高統治階層的出現。

陝西寶雞周原考古的新發現

宋江寧博士介紹了陝西寶雞周原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勘探。

勘探面積約67萬平方米,池渠遺蹟的抽樣勘探面積108萬平方米,發現大面積淤土遺蹟1處、溝渠遺蹟9條、灰坑遺蹟376處、墓葬64座、陶窯1座,並對淤土和溝渠遺蹟進行了探溝發掘。

宋江寧對陝西寶雞周原考古發掘提出了新的思考。

周原遺址是一處都邑性聚落,自西周至今一直為鄉村的狀態,保存狀況良好,以往發現的大型建築、鑄銅作坊、制骨作坊、窖藏、墓地等重要遺存都是孤立的點,相互之間缺乏有機聯繫。

這種狀況影響了對一些重要遺蹟的性質判斷。

另外,基於對周原作為都邑性遺址的理解確定了兩個工作方向,一是以水網系統、城牆為目標,了解周原遺址的聚落結構和功能分區。

二是在賀家北區域以鳳雛建築群為中心,對該區域進行儘可能的全面揭露,建立區域內重要遺蹟如城牆、建築、墓地之間的有機聯繫,探索都邑性遺址田野發掘的新方法。

江蘇蘇州木瀆古城的新進展

唐錦瓊副研究員詳細介紹了江蘇蘇州木瀆古城的考古發掘。

大墩、下場和合豐三處地點的發現多方面增進了對木瀆古城的總體認識,認識到城址複雜的發展演變過程。

在小城城牆發現的大批漢墓,表明城牆的最終廢棄時代約在西漢時期,同時大量漢代遺存的出現表明此處在西漢時期仍較為繁榮。

唐錦瓊強調了合豐小城地點對於解決木瀆古城,乃至蘇州早期建城史研究的重要性。

陝西西安長安城遺址

張建峰副研究員介紹了陝西漢長安城遺址的發掘。

通過對漢長安城北部市場區域進行大面積考古勘探,有了新發現;對建章宮太液池遺址進行全面勘探,基本探明了太液池的形制布局,包括進水口、出水口、水面和島嶼等,為研究漢代園林建築提供了重要資料。

此外,還啟動了鍾官鑄錢遺址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試掘長樂宮東西道路和北宮牆遺址也有了重要收穫。

他最後強調了漢長安城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為豐富和深化漢長安城形制布局和文化內涵的認識提供了重要資料,為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持。

陝西西安阿房宮、昆明池、渭河橋、櫟陽城遺址

劉瑞研究員介紹了阿房宮、昆明池、櫟陽城、渭河橋四個遺址的考古工作情況。

為配合基建對阿房宮遺址周邊進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勘探面積約68415平方米,發現遺蹟122處。

昆明池遺址,對斗門水庫設計範圍內的地塊開展考古勘探,目前勘探工作尚在進行中,許多問題仍需解決。

櫟陽城遺址重點對櫟陽城三號古城、櫟陽城二號古城路網、櫟陽城北大型溝渠進行勘探;對三號古城開展考古發掘,發掘確認夯土台基三個。

渭橋遺址在三個區域開展了考古工作,通過對廚城門一號橋北端區域的發掘確定渭河在渭橋北端的改道位置和方向是西南至東北,該區域渭橋遺存東西寬23米左右,修改了之前渭橋東西寬為15.4米的認識,此處發掘的一艘漢代木船確認為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木板船。

四號橋、五號橋的發掘是在2014年發掘基礎上繼續清理,發現大量橋樁向東傾斜,在底部橋樁的頂端發現保存近乎完整的榫卯,這是渭橋遺址3年發掘以來木樑柱橋結構的重要發現。

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遺址

劉濤副研究員匯報了考古所承擔的烏茲別克斯坦明格切佩遺址的發掘。

他回顧了過去幾年對該遺址的發掘情況,詳細介紹了2015年的工作內容。

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發掘擴大了鑽探人員的規模,且投入力度最大。

他詳細介紹了分區勘探、探溝試掘,二號台基的勘探與試掘,城內道路的探查,西門區域的勘探,南城牆的勘探與試掘,東牆南段的勘探,城圈外的台基,以及阿什肯特的調查。

本次發掘的主要收穫為:大遺址考古發掘的工作思路和技術路線的建立和完善;城址布局的新認識;城內文化層分布特徵的認識;城址所處自然環境的研究。

他最後介紹了2016年的工作計劃,將繼續對遺址進行勘探,確定「外郭城」的性質等。

河北臨漳縣鄴城曹村北朝窯址和宮城區

何利群副研究員介紹了河北漳縣鄴城曹村北朝窯址和宮城區的勘探與發掘,對窯址結構、分布情況、出土遺物的分析,對認識東魏北齊時期鄴城陶瓷器作坊區的位置與範圍、北朝陶瓷窯的形制特點、釉陶及青瓷器的燒制等具有重要意義。

鄴南城宮城區的勘探和發掘為今後大規模發掘和宮城區的全面保護以及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與會學者圍繞窯址是否為官窯、是否發現擋火牆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河南漢魏洛陽城太極殿及附屬建築

郭曉濤副研究員介紹了河南漢魏洛陽城太極殿及附屬建築的發掘。

詳細介紹了太極殿的擴大發掘、太極東堂北側院落的發掘、太極殿曹魏時期遺蹟的解剖發掘、太極殿宮院東北角和西北角的發掘、中州東路東沿線配合基建發掘以及資料整理與可移動文物普查等,討論了漢魏城太極殿的興廢問題。

漢魏洛陽城的發掘一方面可以獲取整個宮殿建築群的完整建築空間形態,另一方面對結合文獻記載印證太極殿宮殿建築群的始建與沿用時代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河南隋唐洛陽城九洲池遺址區

韓建華研究員介紹了河南隋唐洛陽城九洲池遺址區的發掘,重點介紹了一號引水渠、二號引水渠、三號引水渠,入水口、排水渠、西隔城西牆的發掘以及玄武城內宋代建築的發掘、出土遺物等情況。

九洲池遺址作為隋唐東都洛陽宮城內重要的池苑遺址、唐代園林建築藝術的代表之作具有重要的考古發掘價值;棧橋及其附屬的橋亭建築,是九洲池遺址考古的重要發現,為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研究提供重要資料。

陝西西安唐長安城遺址

李春林副研究員匯報了陝西西安唐長安城遺址的發掘。

重點介紹了唐長安城東市遺址、大明宮中央官署遺址的調查和發掘。

發現道路4條、路溝4條、夯土3處、井36口、灰坑29個、墓葬1座,唐代遺蹟種類和數量最多,分布較密集。

在唐長安城東市遺址出土了帶「□家酒店」 墨書題跡的瓷壺底片、玻璃殘片、寶石戒面、石器、骨器等體現市場和絲路特色的各種遺物近500 件。

此次發掘對於東市遺址的保護、今後開展進一步的考古工作以及開展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皇城遺址

董新林研究員介紹了2015年內蒙二隊對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皇城遺址的發掘。

重點發掘了遼上京宮城和皇城城牆、城門遺址,並取得了重要發現和收穫。

初步了解到皇城東門的規模形制和保存情況,確認了宮城東門的形制結構和營造做法;初步確認了院落主體建築的規模和形制結構,填補了遼上京皇城內東向宮殿建築在考古發現中的空白;首次發現遼上京城曾存在東向為尊的現象,極大地推進了對遼上京皇城布局的認識;此次發掘為遼上京大遺址保護、遼上京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和遼上京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等提供了更堅實的學術支撐和更豐富的展示資源。

江蘇揚州城遺址

汪勃研究員匯報了江蘇揚州城遺址的發掘。

詳細介紹了北城牆西段東部城門、宋寶祐城西城門外南宋瓮城牆、瓮城壕、城內西南隅東西向道路(EL6)的發掘。

在北城牆西段東部城門首次發現了不晚於漢代的水涵洞或屬於戰國楚廣陵城的木構遺蹟,首次揭露出了漢廣陵城的包磚城門邊壁,發現了六朝時期的城門和道路遺存,確定了隋江都宮芳林門之所在。

另外,在北城牆中段區域確認了中段牆體的大致沿革,明確了中段並無早於漢代的城牆,確定了南宋寶祐城與漢晉南朝廣陵城?唐子城城牆的位置關係。

同時發現瓮城壕當與南部高地西側直至平山堂城西北(今大明寺月湖、日湖)屬於一個水系,這與《嘉靖惟揚志》「宋三城圖」中描繪的情況基本一致。

城內西南隅東西向道路雖然僅揭露出局部,但是從其所處位置及遺蹟本身的特點來看,推測這附近應該有較大型建築,為探尋江都宮成象殿提供了線索。

雲南師宗縣大園子墓地

楊勇副研究員匯報了雲南師宗縣大園子墓地的發掘。

發掘目的是以此推進戰國秦漢時期滇東高原「西南夷」古國或古部族歷史文化的研究,同時為墓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與學術支持。

該墓地為西南夷時期的土著青銅文化墓地,規模較大,目前已清理墓葬100 余座,出土青銅器、玉石器等隨葬器物200 余件(組),以青銅器為主,器類以裝飾品為主。

這是師宗盆地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科學的考古發掘,填補了西南夷考古的地域空白,對研究戰國秦漢時期西南夷地區特別是滇東黔西地區土著青銅文化的譜系及族群構成和分布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

新疆木壘縣平頂山墓地

巫新華研究員介紹了新疆木壘縣平頂山墓地的發掘情況,該墓群位於照壁山鄉平頂山村東南方圓10 多平方公里的山地丘陵中。

共分布有6 處古代墓葬遺址群,發掘地點分為A、B、D 三區。

發現大量的古代墓葬、祭祀遺蹟,以及數十處距今約3000年左右的環壕聚落(早期古城)和農作遺蹟。

其中最大的環壕聚落直徑達300米,是新疆草原地帶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宏大的古城。

此次發掘填補了天山草原文化考古學研究空白。

新疆溫泉縣阿敦喬魯遺址

叢德新研究員匯報了新疆溫泉縣阿敦喬魯遺址的發掘及博爾塔拉河(溫泉河)上中游至中游地區典型遺蹟的調查。

完整發掘了阿敦喬魯遺存F1 西北建築,確定了門道及其附屬建築;發掘墓葬3處,在阿敦喬魯墓地以南約1 公里處發掘的兩座石人墓是博爾塔拉河流域早期石人墓的首次發掘。

在博爾塔拉河中游的考古勘探和試掘也獲得了豐富成果,明確了烏蘇特別各真等大型聚落的年代,經過比對發現他們與阿敦喬魯遺存非常接近,應屬於相同的年代和文化序列,為探討博爾塔拉河流域聚落構成提供了關鍵的材料。

新疆青河縣三道海子遺址及查干郭勒河墓地

郭物研究員介紹了新疆青河縣三道海子遺址及查干郭勒河墓地的發掘。

清理髮掘了花海子第二大的三號遺址,可能為祭祀遺址;對美依爾曼5 號探溝進行再覆核,在8 號遺址開挖探溝;發掘了花海子成拜特六座石堆遺蹟;山下查干郭勒鄉所在的河谷地帶19 座墓的發掘出土了少量石器、銅器、陶器、人骨、馬骨和鹿角等,墓葬年代可能從公元前19 世紀到前15 世紀,屬於切木爾切克文化晚期,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俄羅斯圖瓦阿爾然王陵是首個遊牧國家的王族墓地,三道海子是其夏季的禮儀中心,從時代和擴張態勢等因素分析,以阿爾然墓地和三道海子遺址群為代表的艾杜拜爾-三道海子文化可能是西方文獻中的「獨目人」,中國文獻中的「一目國」留下的遺存,獨目人的強盛間接導致了斯基泰的西遷和西周的滅亡,促進了草原絲綢之路的形成。

西藏札達縣曲踏墓地

仝濤副研究員介紹了西藏阿里札達縣曲踏墓地的發掘,新資料證明曲踏墓地周邊是一處延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居住人群比較密集、文化面貌比較多面的一處綜合性遺址,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陶器對於建立和完善象泉河上游地區考古學年代框架體系有重要意義。

遼寧蓋州市高麗城山城

王飛峰博士介紹了遼寧省蓋州市高麗山城遺址的發掘緣起、學術目的、對高麗山城概況、城內勘探發掘(局部)、出土遺物進行了詳細介紹。

通過對高麗山城及其周圍區域的調查和發掘可知這是遼南地區一座重要的高句麗大型山城,使用年代可能從五世紀初(公元404 年或稍晚)一直到高句麗滅亡(公元668 年)。

周圍可能存在與之相對應的平地城。

城內金殿山遺存應是當時高麗城山城的重要建築之一,使用了大量筒瓦和板瓦,金殿山東南側還發現高等級建築址;山城內不但發現大量瓦片、陶片、鐵器、石器等高句麗時期的遺物,而且還發現有建築址、蓄水池、門址和墓葬等高句麗時期的遺蹟,為進一步發掘和研究高麗山城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山西太原蒙山開化寺佛閣遺址

李裕群研究員介紹了山西太原蒙山開化寺佛閣遺址的發掘。

對大佛龕、佛閣、佛塔進行發掘,基本上揭露了佛閣的全貌,對了解佛閣建築和大佛龕的形制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蒙山大佛及佛閣是中國北朝體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閣,是研究大佛的雕造和早期佛閣形制的重要實物資料。

不忘初心 共啟未來——王巍所長2015年度田野匯報總結髮言

2015年度考古所參與的田野發掘項目至少有一半是創新工程實施以來的新項目,這反映出了考古所發展的新態勢。

考古發掘是考古研究的基礎,新的考古資料是研究得以進行的前提。

今後考古所仍會把開拓新項目與深化舊項目擺在最重要的地位。

王巍所長指出,今年的田野工作秉承了考古所學術目標明確、嚴謹紮實的工作作風等優良傳統,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在細節之處體現考古工作者的理念和水平。

王巍所長希望各個考古隊在做研究的同時能積極開展公共考古活動,加強與媒體的合作,讓更多的人了解考古真正的意義所在;強化與地方文物部門的精誠合作;加強遺址的保護與利用,用行動證明考古發掘不僅不是破壞,而且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最後王巍所長希望考古研究所的田野工作繼承傳統、緊跟形勢,不斷取得新的發展,為中國考古學乃至世界考古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社科院公布2016年六大考古新發現

本報訊(孫樂琪)今天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評選的中國年度考古新發現公布。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遼寧朝陽市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湖北天門市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神木縣石峁遺址皇城台遺蹟、新疆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