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2015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成果綜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過去的 2015 年,我所認真貫徹落實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實施計劃,在所黨委的領導下,堅持正確的學術導向,不斷強化和推進田野考古工作,實施「走出去」考古戰略。
在全所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田野考古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史前考古研究室
2015 年,史前考古研究室及所屬各隊在創新工程項目的支持下,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經過正式發掘的遺址共有 10 處:海南陵水橋山遺址、三亞英墩兩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的發掘,有望構建海南島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山東堯王城遺址、遼寧大連鞍子山積石冢遺存、陝西宜川縣龍王辿等遺址的發掘均取得重要進展。
華南一隊的田野考古工作在海南、福建、貴州、廣西四省(區)相繼開展,對於推進華南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通過對海南陵水橋山遺址、 三亞英墩兩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的發掘,有望構建海南島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
福建岩仔洞遺址的發掘,發現房址、墓葬等遺蹟,出土大量陶、石器,是福建近年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要發現。
貴州牛坡洞遺址的發掘, 豐富了對該洞穴遺址文化內涵與特徵的認識。
廣西桂林父子岩遺址的發掘分為坡地、 台地兩個不同地點, 該遺址是廣西首個洞穴與河旁台地文化堆積並存且年代相近的古文化遺址,出土遺物豐富,填補了桂林岩溶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商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缺環。
山東工作隊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 繼續對山東日照堯王城遺址進行勘探和發掘。
現已探明堯王城遺址是由三圈環壕和兩圈城牆構成, 總面積約 400 萬平方米, 應屬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時期的重要城址。
通過選擇北城牆中部進行發掘,了解到城牆的建築結構、建築技術及始建和廢棄年代。
陝西工作隊對陝西宜川縣龍王辿遺址第四地點進行發掘, 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層及出土小型石器,
對於推動黃河中游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湖北工作隊對沙洋城河遺址進行第三次發掘, 重點解決該遺址環壕的年代、 結構及中北部區域的聚落布局,外部環壕的使用年代不晚於石家河文化早期。
東北工作隊繼續發掘大連鞍子山積石冢遺存,清理墓葬 20 余座,出土一批典型玉器和陶器,對積石冢的結構、性質和年代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本所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清理出房址、灰坑、墓葬等遺蹟,出土大量陶、石、骨器,進一步豐富了對馬家窯遺址不同時期文化堆積及各類遺存的認識。
四川隊對成都平原北東區域進行調查, 選擇三星村遺址作為發掘地點, 該遺址包含寶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兩個時期的遺存,新發現了墓地,制定了今後田野考古工作計劃。
二、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以院創新工程為契機,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所屬各田野工作隊經過正式發掘的遺址有 7處:陶寺遺址初步探明宮城形制布局,宮城面積近 13 萬平方米。
二里頭、洹北商城、 豐京、周原等遺址的發掘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山西工作隊揭露了陶寺遺址宮城東北角門、東南角門、宮城南門,對宮城東牆 Q10 著手解剖。
發掘表明宮城東北角門和東南角門可能有墩台或望樓之類的守衛設置, 而宮城南門則很有可能帶有雙闕。
確認宮城平面長方形,南北約 270 米,東西 470 米,面積近 13 萬平方米。
二里頭工作隊對二里頭遺址中心區的系統鑽探工作持續進行。
為配合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對二里頭遺址 2 號和 5 號基址進行局部複查、重新發掘工作,旨在理清重要建築的布局及其相互關係等問題,發掘面積 1300 余平方米。
在 5 號基址北院以北發現大面積夯土、路土,其與 5 號基址有共同的東圍牆,或為同一組院落超過三進的大型建築;在 5 號基址以北發現貴族墓葬。
繼續對 1
號巨型坑南、北邊緣進行解剖,發現二里頭文化二期至四期的連續堆積。
偃師商城工作隊清理複查偃師商城宮城內五號宮殿的東部院落,已揭露出五號宮殿正殿東部一小部分、東配殿全部、東廊廡大部分以及早期宮城牆東、南各一部分。
整體了解了五號宮殿東部的布局,取得了相關遺存的精準數據。
安陽工作隊在位於洹北商城中北部的韓王度村東的夯土遺蹟分布區進行鑽探發掘, 揭露了其中一處「長條形夯土遺蹟」(編號 F1),發掘面積 2600 平方米,確認此處應是洹北商城時期重要的手工業作坊區,包括制骨及鑄銅手工業。
此外還有配合基本建設的發掘如安陽鋼鐵公司制氧廠改造工程、芳林街、太行路、大司空東地、東南地(豫北紗廠)、同樂北區西部住宅樓基建考古發掘等。
豐鎬工作隊在曹寨南-大原村西河道和大原村東鑽探, 鑽探面積約 13 萬平方米, 摸清了河道的走向和分布範圍,並發現大量西周時期灰坑、墓葬和陶窯等遺存,填補了豐京遺址考古工作的區域空白。
補充發掘曹寨北水面,發掘面積 100 平方米,確認其為西周時期的人工水域;發現有專門從灃河引水的水道。
補充發掘曹寨南至大原村西河道,發掘面積 100 平方米。
鑽探發掘確認該河道全長約 2600
米,東引自灃河,西連靈沼河,年代當在西周晚期以前。
周原考古隊以水網系統、城牆為目標,了解周原遺址的聚落結構和功能分區;同時在賀家北區域以鳳雛建築群為中心,對該區域進行儘可能的全面揭露,共完成重點勘探面積約
67 萬平方米,池渠遺蹟的抽樣勘探面積 108 萬平方米,發現大面積淤土遺蹟 1 處、溝渠遺蹟 9 條、灰坑遺蹟 376 處、墓葬 64 座、陶窯 1 座,並對淤土和溝渠遺蹟進行了探溝發掘。
蘇州木瀆古城考古隊繼續進行該城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發掘了大墩、 下場和合豐三處地點,對合豐小城的情況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
三、漢唐考古研究室
2015 年,漢唐考古研究室所屬各田野工作隊經過正式發掘的遺址有 15 處,漢魏洛陽城考古隊對太極殿遺址及其附屬建築進行連續考古發掘, 有望探明洛陽漢魏城北魏宮城最核心的大型宮室建築群的形制結構以及配置關係; 渭河橋遺址發掘出一艘漢代木船, 確認為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木板船;西安唐長安城東市遺址發掘出土各類文物 500 余件,成果豐碩;鄴城和遼上京皇城遺址的發掘均取得重要進展;
雲南大園子墓地發掘墓葬 100 余座, 填補了西南夷考古的地域空白。
西安漢城考古隊對漢長安城北部市場區域進行了大面積考古勘探, 有新發現。
對建章宮太液池遺址進行全面勘探,基本探明了太液池的形制布局,包括進水口、出水口、水面和島嶼等,為研究漢代園林建築提供了重要資料。
啟動鍾官鑄錢遺址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
試掘長樂宮東西道路和北宮牆遺址,有重要收穫。
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主要開展了阿房宮、昆明池、櫟陽城、渭河橋四個遺址的考古工作:(1)阿房宮遺址,配合西咸新區灃東新城文化商務區管理辦公室在阿房宮前殿遺址南側廣場建設,進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面積約 68415 平方米。
共勘探發現遺蹟 122
處。
(2)昆明池遺址,對斗門水庫設計範圍內的地塊開展考古勘探,目前勘探工作尚在進行中。
(3)櫟陽城遺址,重點開展了櫟陽城三號古城勘探、櫟陽城二號古城路網、櫟陽城北大型溝渠勘探等三項考古勘探工作。
對三號古城內開展考古發掘, 發掘確認夯土台基三個。
(4) 渭橋遺址,考古工作在三個區域開展: 其中得廚城門一號橋北端區域, 通過發掘確定渭河在渭橋北端的改道位置和方向是西南至東北, 該區域渭橋遺存東西寬
23 米左右, 修改了之前因 2012 年度發掘區西側被挖沙破壞得出渭橋東西寬為 15.4 米的認識。
並在此處發掘一艘漢代木船,確認為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木板船。
在四號橋、五號橋發掘區,在 2014 年發掘基礎上繼續向下清理,發現大量橋樁向東傾斜,並在底部一顆平躺橋樁的頂端發現保存近乎完整的榫卯,是渭橋遺址 3 年發掘以來就木樑柱橋結構的重要發現。
漢魏洛陽城考古隊繼續對四號建築遺址—太極殿遺址及其附屬建築進行田野考古發掘,探尋洛陽漢魏城北魏宮城最核心的大型宮室建築群的形制結構以及配置關係。
(1)發掘確認了太極殿台基的西側邊緣、西北角、西南角的現存位置。
結合台基東北角的發掘情況,可以確定太極殿夯土台基東西面闊最大寬度為 102.3 米。
太極殿夯土台基西側,目前保存高度1.2
米左右。
西北角略為直角,台基北壁上抹有白灰牆皮,在白灰牆皮上設有紅色條帶,此類現象在太極殿東部北壁面上同樣發現。
(2)東堂北側院落的發掘,確定了該院落中心房基的南北進深。
(3)太極殿、東堂以及周邊早期遺蹟的解剖發掘, 通過對東堂夯土台基的解剖,確認構成東堂夯土基礎及台基的夯土至少有 13 塊,大致可以分為 4 個時期。
在東堂台基北側發現兩期柱坑遺蹟,均呈東西向排列,分為南北兩排。
南排 14
個,北排 13 個。
初步判斷這些柱坑可能與不同時期用以修建東堂的腳手架柱坑有關。
(4)太極殿、東堂北側早期鋪磚地面與柱礎遺蹟 , 鋪磚地面以夯土台基為中心, 呈曲尺形分別向東、 北逐層地面減低分布,目前發現了高低錯落的兩層地面。
在高低錯層磚面之間,以青石勒邊以表示其界限。
東堂夯土台基北側的鋪磚地面呈「凹」字形分布,其東西最大寬度達到 43.3-43.5
米左右。
(5)太極殿宮院西南角—八號基址的考古發掘, 發掘工作還在進行中。
今年新發掘面積 900 平方米,在此區域發現廊房、夯牆、排水渠以及磚池遺蹟 2 處、水井 1 座。
大型磚池遺蹟目前仍在發掘中,結合磚池口部對應的地面和地層,以及與夯土牆的時代關係,初步判斷磚池的時代不晚於北魏時期。
根據文獻記載, 該大型磚池可能與 《洛陽伽藍記》 中記載的 「洗煩池」 有關。
鄴城考古隊本年度的考古勘探與發掘集中在鄴南城曹村北朝窯址和宮城區西北區域, 均屬緊急搶救性發掘。
(1)曹村窯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曹村北,距鄴南城內城東牆約 1.5公里。
清理出三座北朝時期的窯址,出土了一定數量的北朝時期的陶瓷器及窯具,對我們認識東魏北齊時期鄴城陶瓷器作坊區的位置與範圍、 北朝陶瓷窯的形制特點、
釉陶及青瓷器的燒制等具有重要意義。
(2)鄴南城宮城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倪辛莊村,對宮城區的西北區域進行了全面勘探和搶救性發掘。
截止目前已勘探出 6 座大型殿堂及多條道路、迴廊、圍牆等遺蹟, 確認了宮城內西宮牆及部分殿堂的位置和結構、 宮內院牆及道路的走向和建築特點等, 為今後的大規模發掘和宮城區的全面保護以及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3)北吳莊佛像修復,從本年度開始,由國家文物局立項資助的北吳莊出土佛像修復工作全面展開, 由我所文保中心和鄴城隊組成的佛像修復隊伍開始持續不斷地修復工作。
依據修複方案,按照統一的工作程序,對每件出土造像及殘塊進行除泥、稱重、測量、拍照、去鈣、顏色封護、貼金加固等,目前按編號順序已清理到 600 號以上。
西安唐長安城考古隊本年度重點對唐長安城東市遺址、 大明宮中央官署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
(1)唐長安城東市遺址,調查面積 2 萬平方米,發掘面積 500 平方米,揭露出市場道路 3 條、 排水溝 3 條、 後坊加工區以及灰坑、 滲井、 水井等重要遺蹟, 出土了帶 「□家酒店」墨書題跡的瓷壺底片、玻璃殘片、寶石戒面、石器、骨器等體現市場和絲路特色的各種遺物近 500
件。
(2)大明宮中央官署遺址,屬於該遺址第四次發掘,主要目的是揭露北部堂屋建築和整個院落的全貌, 以利遺址公園對遺址進行整體保護和展示, 該項發掘工作尚在進行之中。
洛陽唐洛陽城考古隊本年度重點對九洲池遺址和應天門遺址進行了發掘。
(1)九洲池遺址,是隋唐東都洛陽城宮城內的皇家池苑建築遺址,位於宮城西隔城內。
始建隋代,隋唐至北宋時期相繼沿用。
該遺址位於現在洛陽市唐宮路南北的洛陽玻璃集團廠區內, 在既往考古工作的基礎上,2015 年我們重對九洲池遺址區的排水系統進行了考古發掘。
尤其是對九洲池遺址引水渠、排水渠進行了重點考古發掘和定位,發現 3 道引水渠和
2 道排水渠,還在一號引水渠上發現了棧橋遺蹟。
棧橋南側發現附屬的橋亭類建築。
橋亭基礎為木柱。
棧橋南側的水渠兩壁發現有木板護岸。
九洲池遺址是隋唐東都洛陽宮城內重要的池苑遺址,是唐代園林建築藝術的代表之作。
棧橋及其附屬的橋亭建築,是九洲池遺址考古的重要發現,對我們重新認識唐代九洲池園林提供了重要資料,為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研究提供重要資料。
(2)應天門遺址,發掘工作主要有兩項,一項是對西闕的散水石坑進行清理,在散水外側普遍發現大量石屑,推斷應天門的散水石是現場進行加工。
另一項是局部進行解剖,主要解剖點有兩處,一處位於東門道位置,主要是對墩台北邊及東門道的夯土進行解剖,發現在晚期夯土下面疊壓有早期的夯土;
另一處是西闕西邊進行局部解剖,在晚期夯 3 下面,發現早期夯土。
江蘇揚州城考古隊本年度完成了配合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的城壕整治必須的考古發掘工作;繼續 2014 年未完成的宋寶祐城壕橋和水門遺址的發掘和揚州楚漢六朝廣陵城的發掘;同時進行了揚州蜀崗古代城址城牆和城內道路遺蹟的發掘。
(1)北城牆西段東部城門, 首次找了不晚於漢代的水涵洞或屬於戰國楚廣陵城的木構遺蹟,
首次揭露出了漢廣陵城的包磚城門邊壁,發現了六朝時期的城門和道路遺存,確定了隋江都宮芳林門之所在,發現了隋唐時期的陸城門東邊壁及其西側的水竇遺蹟, 明確了南宋時期修建的水關破壞了早期的水竇遺蹟,該城門在漢至南宋晚期或為水陸一體,南宋末期方僅存水關,明確說明蜀崗古代城址從漢代至南宋時期均在北城牆西段上有偏門,該門址是揚州蜀崗古代城址 1700
餘年的歷史縮影,其發現對於揚州城遺址考古研究乃至中國考古學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
(2)北城牆中段,確認了中段牆體的大致沿革,明確了中段並無早於漢代的城牆,確定了南宋寶祐城與漢晉南朝廣陵城?唐子城城牆的位置關係。
(3)宋寶祐城西門外瓮城牆、瓮城壕,發掘結果表明,該瓮城牆明確為南宋晚期所築,瓮城牆厚度合計約 24.7 米,夯土牆體夯層清晰。
西城門外南宋瓮城牆外瓮城壕的發掘結果表明, 寬約 23 米,
底部南高北低, 瓮城壕東、西和北壁都為斜直底,突出部分的底部為圜形。
瓮城壕底部高於宋代以前主城壕溝口,並且與主城壕不連通,明確是南宋時期開挖的。
瓮城壕當與南部高地西側直至平山堂城西北(今大明寺月湖、日湖)屬於一個水系,這與《嘉靖惟揚志》 「宋三城圖」中描繪的情況基本一致。
(4)城內西南隅東西向道路、南北向道路,東西向道路為 3
條道路疊壓,這條道路雖然僅揭露出局部,但是從其所處位置及遺蹟本身的特點來看,推測這附近應該有較大型建築,或是探尋江都宮成象殿的線索。
南北向道路有多道明顯車轍印,其東側路邊已揭露出來,西側路邊需要繼續發掘解明。
(5)寶祐城城圈及其外圍土壟,在早期航空照片上顯示得較為清晰,試掘結果表明,發現均有宋代堆土,但沒有夯築跡象,推測當與宋寶祐城外圍阻擋蒙古騎兵的土壟相關。
(6)西南隅東西向條帶跡象,勘探結果表明,西南隅有東西向條帶遺存,雖然未出土遺物,但從其土質、土色以及夯築方法來看,其所屬時代或當為宋。
內蒙古遼上京考古隊本年度重點發掘了遼上京宮城和皇城城牆、 城門遺址等, 取得十分重要的考古收穫。
雲南工作隊本年度在雲南陸良縣和師宗縣進行考古調查和勘探, 取得重要收穫, 尤其是發現了師宗縣大園子墓地。
該墓地為西南夷時期的土著青銅文化墓地,規模較大,目前已清理墓葬 100 余座,出土青銅器、玉石器等隨葬器物 200 余件(組) 。
作為師宗有史以來第一次考古發掘, 大園子墓地的發掘收穫填補了西南夷考古的地域空白,
對研究戰國秦漢時期西南夷地區特別是滇東黔西地區土著青銅文化的譜系及族群構成和分布等, 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
四、邊疆民族考古研究室
2015 年,邊疆考古研究室所從事的田野考古共有 7 項,有重要的收穫經過正式發掘的遺址有 7 處、實驗室考古 1 項。
新疆地區考古成果豐收,首次發掘木壘縣平頂山古墓群,初步判斷為天山塞人遊牧文化墓葬與祭祀遺址; 阿敦喬魯墓地以南首次在博爾塔拉河流域發現早期石人墓;西藏曲踏墓地發掘取得新進展; 遼寧蓋州高麗城山城的首次發掘取得重要成果;內蒙古崗嘎墓地實驗室考古,
有望在呼倫貝爾建立實驗室考古基地; 山西蒙山大佛及佛閣是中國北朝體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閣,是研究大佛的雕造和早期佛閣形制的重要實物資料。
本年度新疆地區的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要收穫,主要有以下四項:(1)木壘縣平頂山古墓群的發掘,該墓群位於照壁山鄉平頂山村東南方圓 10 多平方公里的山地丘陵中。
共分布有 6 處古代墓葬遺址群,發掘地點分為 A、B、D 三區。
A 區名叫營盤梁(西梁)因 1 號大墓形似古代營盤得名。
共 6 座圓形土墩墓,其中完成 2
號墓葬的發掘,出土文物以骨質馬具和骨質格里芬飾件最為精彩,殉馬、隨葬箭鏃和馬具等情況表明其為典型塞人文化。
B 區位於A 區以東約 1 公里外的山樑上,俗稱東梁,為石堆墓葬與祭祀遺址。
目前已進行考古發掘的計有 1、2、5 號石堆遺址。
其中 1 號遺址為 13 連堆。
A、B 兩區 C14 測年數據均為距今 2500年左右, 已確定屬於天山草原青銅時代中晚期塞種文化。
性質初步判斷為天山塞人遊牧文化墓葬與祭祀遺址。
D 區位於 A 區正南約 3 公里外的山樑上,俗稱南梁,地表遺蹟現象為淺石堆遺址。
在清理一座早期塞人石冢遺址時,於地表之下連續發現二次葬小型石棺墓、小型石圈墓以及石堆祭壇等多類型遺蹟現象。
除了已有相當數量與 A、B 區文化性質年代接近的遺址發現和文物出土之外,一批年代早至距今 3000 年左右的墓葬遺址也已發現並有相關文物出土。
今年開展考古工作的三個遺址區均有非常典型殉馬現象發現, 綜合各類新發現文化現象可以說天山草原地帶大遊牧文化考古的系列新進展。
(2) 溫泉縣阿敦喬魯遺址與墓葬的發掘,本年度完整發掘了阿敦喬魯遺存的 F1 西北建築,並確定了門道及其附屬建築。
建築為石砌結構,保留最高處約 1.1 米。
墓葬發掘了 3 處,其中在阿敦喬魯墓地以南約 1 公里處發掘了兩座石人墓, 是博爾塔拉河流域早期石人墓的首次發掘。
在博爾塔拉河中游的考古勘探和試掘也獲得了豐富成果, 明確了烏蘇特別各真大型聚落的年代, 與阿敦喬魯遺存的年代屬於一個大的時代,為探討博爾塔拉河流域聚落構成提供了關鍵的材料。
(3)新疆青河縣三道海子發掘,本年度發掘工作分為三項,首先是繼續清理髮掘了花海子第二大的三號遺址,最終確認這個遺址為祭祀遺址, 另外對美依爾曼 5 號的探溝進行再覆核, 同時在 8 號遺址開挖了探溝。
第二項是發掘了花海子成拜特六座遺址。
第三項工作在山下查干郭勒鄉所在的河谷地帶,發掘了 9 個墓地中的 19 座墓。
通過發現可知,俄羅斯圖瓦阿爾然王陵是首個遊牧國家的王族墓地,三道海子是其夏季的禮儀中心。
從時代和擴張態勢等因素分析,以阿爾然墓地和三道海子遺址群為代表的艾杜拜爾-三道海子文化可能是西方文獻中的 「獨目人」 ,
中國文獻中的「一目國」留下的遺存,獨目人的強盛間接導致了斯基泰的西遷和西周的滅亡,促進了草原絲綢之路的形成。
查干郭勒鄉所在的河谷地帶發掘 9 個墓地中的 19 座墓,出土少量石器、銅器和陶器,人骨、馬骨和鹿角等,這些墓的時代可能從公元前 19 世紀到前 15世紀, 屬於切木爾切克文化晚期, 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4)
吐魯番吐峪溝石窟溝西區發掘,該石窟是吐魯番地區開鑿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本年度對溝西區中部高台窟群進行了發掘,共清理 3 座中心柱窟,20 座僧房窟,出土大量壁畫、少量的泥塑,尤其重要的是新發現一座大型禪窟,許多禪室附有大量回鶻文題記。
這對高台中部洞窟組合關係以及先後建造的年代提供了新的資料。
同時,還出土了大量文書, 其中一卷基本完整的 《法華經》
經卷,其背面書有回鶻文。
這為確定中部窟群使用年代的下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西藏工作隊對阿里札達縣曲踏墓地繼續進行發掘, 本年度發掘工作主要集中於曲踏墓地的 I 區和 II 區。
I 區位於札達縣城西側 1.5 公里處,共發現和清理墓葬 7 座,房址 1 處。
墓葬都為小型墓, 曲踏墓地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 並對噶爾縣加嘎子墓地等遺址進行了調查。
形制分別為豎穴洞室墓和方形石室墓。
出土器物有木柄鐵器、陶器、草編器等。
II 區墓地位於札達縣西側的象泉河南岸,
本年度的發掘主要集中在 2014 年發掘區的西側和南側。
新發現了一座豎穴洞室墓,另外清理 2 座墓葬。
這三座墓葬均屬於西漢時期。
在 2014 年發掘區的南側發現一處洞窟式居住遺蹟, 頂部及壁面均已坍塌。
其所屬年代及與墓地之間的關係尚不明確。
本年度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發現對於了解札達縣周邊遺址分布狀況和各個區的不同墓葬形制和分布有了清晰的把握, 新資料證明曲踏墓地周邊是一處延續時間長、
分布範圍廣、居住人群比較密集、文化面貌比較多面的一處綜合性遺址,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陶器對於建立和完善象泉河上游地區考古學年代框架體系有重要意義。
東北工作隊對遼寧省蓋州市高麗城山城進行發掘, 並對蓋州市及高麗城山城周圍地區進行了區域調查。
在城內發掘面積 800 平方米,發掘地點分別為金殿山遺址(局部)、金殿山東南側高等級建築址(局部)和 4 號門遺址(局部)。
通過本年度對高麗城山城及其周圍區域的調查和發掘, 可知這是遼南地區一座重要的高句麗大型山城, 使用年代可能從五世紀初(公元 404 年或稍晚)一直到高句麗滅亡(公元 668
年)。
周圍可能存在與之相對應的平地城。
城內金殿山遺址應是當時高麗城山城的重要建築之一,使用了大量筒瓦和板瓦,發現了連接瓦當的筒瓦殘片。
金殿山東南側發現高等級建築址。
山城內不但發現大量瓦片、 陶片、鐵器、石器等高句麗時期的遺物,而且還發現有建築址、蓄水池、門址和墓葬等高句麗時期的遺蹟,為進一步發掘和研究高麗城山城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開展崗嘎墓地實驗室考古,對崗嘎墓地已發掘的 22 座墓葬進行實驗室考古,對木棺葬具、人骨及隨葬品進行整體保護,清理完成後,墓葬整體將作為可供永久展覽的標本。
佛教考古組對太原蒙山開化寺佛閣遺址進行發掘,該寺位於太原市西南 20 公里蒙山,與童子寺同時為北齊文宣帝所創。
本年度對佛閣遺址進行了發掘, 基本上揭露了佛閣的全貌。
大佛龕平面略呈半橢圓形,露頂式。
面寬 29.60、進深 17 米。
大佛風化嚴重,佛座為石條砌築,寶裝覆蓮部分保存稍好。
佛閣大佛龕建造。
中間為面寬五間,進深 2 間,兩側依山勢各建面寬 3 間,進深 5
間的建築,柱網排列與中間五間一致,因此,可以懷疑佛閣的整體結構為面寬 11 間,進深 5 間以上巨型佛閣。
蒙山大佛及佛閣是中國北朝體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閣,是研究大佛的雕造和早期佛閣形制的重要實物資料。
佛閣柱礎保存完好,覆蓮柱礎和平柱礎具有北朝的特點,清晰的柱網結構應是反映了北朝佛閣建築的特點。
五、國外考古工作
2015年, 考古研究所通過組建考古隊赴國外開展考古發掘, 增進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提升中國考古學的世界影響力,為國家文化戰略服務。
(1)作為創新工程重大項目,瑪雅文明著名城邦宏都拉斯科潘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2015 年,本項目對瑪雅文明著名城邦科潘遺址 8N-11 號貴族居址進行了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8N-11 貴族居址為一面積約 4000 平方米的方形院落,四面均有建築,本年度發掘的是最高大的北側中心建築。
發掘工作自 8 月下旬正式開始,至 10 月 23
日,完成第一階段工作,清理了全部表層堆積,建築的正面(即南面)已經完全暴露,東、西兩側也暴露出部分台基牆體,後側暴露出了東南角和西南角的台基底座轉角巨石,建築形制逐漸明朗。
由目前暴露的遺蹟現象看,該建築的結構大體如下:底部為東西長約 16、南北寬約 14、高約 0.5米的基座;基座上為高約 1.5 米的第一層台基,在其東、西兩側,包裹台基的砌牆石保存較好,頂層砌牆石外凸;再向上,為高約 1.5
米的第二層台基,東、西兩側砌牆石保存較好,頂層砌牆石同樣外凸;第二層台基以上部分倒塌嚴重,未見包裹台基的砌牆石,但由保存的台基本體看,推測應該有高約 0.8 米的第三層台基。
第三層台基頂部為北側主體建築,牆體已經完全倒塌,只保留了部分石灰地面和地面下的鋪墊層。
建築正面,從地面到第一層台基頂部, 為東西貫通的五層台階。
在相當於第二和第三層台基的部分, 中間為寬約 6
米的台階,兩側為直立的台基牆體。
10 月 26 日,第二階段發掘開始,在建築的東、西兩側均暴露出更多保存較好的牆體,建築結構更加清晰。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東、西兩側的第二層台基上,均暴露出保存在原的雕刻。
雕刻的內容仍然是墨西哥紀年和交叉火炬圖案,由此可知,在第一階段發掘中發現的倒塌雕刻殘塊不是來自頂部建築, 而是來自第二層台基。
由目前倒塌和保留在原位的雕情況看,第二層台基的東、南和西側各應有三組雕刻。
在中部建築東側,中部建築與東側附屬建築間的夾道內,發現雕刻殘件三塊:其中兩塊為房屋頂部裝飾,形狀如黑曜石刀;另一件為神像羽毛冠的殘塊。
由此確認頂部建築也有雕刻裝飾,這些雕刻的內容非常令人期待。
在此東夾道內,還發現了較大塊的能夠復原的陶器殘片,黑曜石殘片,並有火燒痕跡,此部分堆積正在清理中。
此外,在建築的後部,清理出了大範圍的類似「散水」的碎石堆積層,其中包含大量陶片和黑曜石石器殘片。
這些重要發現更加凸顯了北側建築的重要性。
(2)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古城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成果。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簽署的合作協議, 本年度對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古城遺址進行了第四次發掘。
該城址位於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安集延州馬哈馬特縣,是一處重要的古城遺址,2012、2013、2014 年,我所先後派出考古隊與烏方學者合作,對該遺址先後進行了三次發掘,尤其是 2014 年的發掘工作,不僅完成了全城的數字地形圖測繪、全城 3D
建模數字影像等基礎工作,更對城內的一號台基進行大面積的發掘。
經過前三年的工作,不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資料,更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年度的工作即是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 採用國內大遺址考古的工作方法和成熟經驗,重點開展系統的勘探,先後對 9 個區域進行了系統的勘探,勘探面積約 40000平方米;結合勘探收穫和認識,有選擇的對 5
處勘探遺蹟進行局部的試掘。
此外,結合勘探和試掘的收穫, 通過考古工作中發現的一些與環境有關的遺蹟進行了系統的梳理, 對城址的選址、城址所處的環境等進行了深入的考察。
這些工作,都大大的豐富了對城址的時代、形制、內涵的認識。
尤為重要的是,隨著合作的不斷推進,中方考古隊對於城址工作的理論和方法,也越來越為烏方學者所 熟悉和理解,這對於下一階段的合作無疑具有重要的影響。
通過 2015 年度持續考古發掘,取得的主要收穫有:在烏茲別克中古時期城址考古勘探發掘的工作思路和技術路線建立並完善; 城內道路系統的初步確認; 探明城內文化層堆積特徵;與城址有關的自然環境研究正在起步。
我所上述田野考古成果的取得,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及相關省、市、自治區等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意!希望全所同仁繼續發揚優良學風,腳踏實地,埋頭苦幹,開拓創新,認真做好 2016
年度田野考古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績,開創我所田野考古工作的新局面。
(考古所科研處供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5年度田野考古匯報紀要
為期兩天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5年度田野考古匯報會於1月6日結束。來自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漢唐考古研究室、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的29位學者對相關田野項目進行匯報。本次匯...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匯報紀要(下)
原題:風雨考古路 殷殷田野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匯報紀要(下)(接上)2016年度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遺址的考古發掘 艾力江助理研究員對2016年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遺址...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交流會舉行
2017年1月10日至12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交流會在臨淄工作站舉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舉辦多年「田野考古工作匯報會」,此次為鼓勵大家暢所欲言、自由交流,特改成「田野...
二里頭考古發掘這些年
「聽說又挖出個大墓,裡面有啥不知道,要整個兒打包送到實驗室!」二里頭考古發掘近60年,這片土地上一旦有重大考古發現,就會成為附近村民們茶餘飯後的新話題。自1959年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
陝西發現夯土台遺蹟 或為1600年前匈奴人祭祀禮儀
1600年前匈奴人的祭祀場所規模會有多大,祭祀禮儀與漢人的又有什麼聯繫?昨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統萬城遺址考古隊獲悉,日前考古專家在我省榆林靖邊統萬城遺址發掘出土兩處大型的夯土台遺蹟,很可能是16...
甘肅禮縣再次出土驚世文物
2004年以來,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聯合組成共作組赴禮縣進行早期秦文化研究和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是...
田野考古布局「十三五」新藍圖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召開2016年田野考古工作座談會,各考古隊隊長、項目負責人、科技考古中心、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依次匯報了近年來取得的重要考古成果及「十三五」期間的田野考古規劃。會議...
河南漢魏洛陽城太極殿及附屬建築的發掘
一、工作概況2015年,我隊創新項目的田野考古工作,緊密結合國家大遺址保護的實際需要和創新課題設置的既定學術目標進行,考察工作主要圍繞著解決北魏宮城中樞區核心建築太極殿遺址的整體布局展開,以探尋...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鮮出爐
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於5月15日—16日在北京舉行。25個入圍項目領隊和匯報人,終評會的評委、來自全國的考古人、媒體記者及參加旁聽的學者、學...
陝西周原遺址考古獲重大收穫
2014年9月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三家單位聯合組成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啟動了新一輪考古工作。基於對周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在以往考古調查勘探的基...
2016年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業務總結紀要(四)
原題:2016年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業務總結暨浙江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紀要(四)2017年1月6日,伴隨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我們迎來了第四天的考古盛宴。會議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由杭州市...
考古|兩個女人穿越時空的相遇:婦好墓發掘記
1975年冬天,為了響應在全國開展的「農業學大寨」活動,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們準備將村裡的一片高地進行平整,修成梯田。小屯村是商代後期都城——「殷墟」的所在地,也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日前在北京公布,從100萬年前火堆開始,到甲午海戰「致遠艦」沉船終結,橫跨新石器時代、商周、春秋戰國、西漢、遼代與近代;地域上,則包括雲南、江蘇、浙江、湖北、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