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疆奔波了一輩子!楊鐮教授,您走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3月31日下午6點,在昌吉州木壘縣發生一起車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名西域學者楊鐮身負重傷,不幸在送醫途中去世,享年69歲。

4月4日,200多位楊鐮先生的生前友好在烏魯木齊燕兒窩陵園送別這位與新疆有著深厚情誼的老者。

楊鐮,1947年生人

父親楊晦1899年生,遼寧遼陽人。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是「火燒趙家樓」的直接參與者。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一級教授。

楊鐮的父親楊晦

1968年,21歲的楊鐮作為北京知青,被分配到了哈密伊吾軍馬場。

在這裡做了4年牧馬人。

1972年,楊鐮經推薦進入新疆大學學習。

1975年畢業至1981年,在烏魯木齊六道灣煤礦工作。

1982年,一直身懷學術夢想的楊鐮考上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生。

離開了曾經揮灑14年青春歲月的新疆。

在社科院文學所,他的研究方向是元代文學,還出版過一些專著。

有句老話:「失去之後才會想念」。

楊鐮離開新疆之後,他才發現自己的心已經留在了新疆。

1983年,楊鐮在《當代》發表的《走向地平線》獲得中篇小說獎,稿費之外還有800元的獎金。

楊鐮拿著這多出來的800元立即重返新疆,騎自行車或者搭便車完成了一次環遊塔里木。

從那時開始,楊鐮用他自己的話說「尋找各種理由重返新疆」,至今已返疆35次。

這次他在木壘縣遇難,是他準備到伊吾縣探訪新疆解放期間伊吾保衛戰,結果沒想到途中出了車禍,不幸遇難。

說起楊鐮這個名字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你如果到新華書店,在新疆類圖書里,那些深紅色硬殼封皮的新疆探險類圖書,什麼斯文赫定、斯坦因等國外探險家關於新疆探險的書籍十有八九是楊鐮主持編譯的。

這項工作楊鐮先生做了幾十年,現在出版的「西域探險考察大系」已經達到300多卷。

除了編譯工作,楊鐮在考古方面也成績斐然,2000年,楊鐮帶領中國社科院科考隊重新發現了樓蘭王室的墓地——小河墓地,被譽為當年考古學界的重大發現。

小河墓地被世界考古學界認為是中亞歷史和考古上沙埋文明中最難解的千古之謎。

20世紀初由羅布獵人奧爾德克首次發現。

1934年,瑞典考古學者貝格曼 (F.Bergnm)在小河墓地發現了他認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這些木乃伊通過鑑定被認為是「印歐人種」。

1939年,他在斯德哥爾摩發表《新疆考古研究》一書,對他在小河流域考古調查及發掘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小河5號墓地宏大的規模、奇特的葬制、以及所蘊含的豐富的羅布泊早期文明的信息,引起了世界各地學者的廣泛關注。

自那以後,小河墓地就在沙海中神秘地消失了蹤跡,中國學者半個多世紀以來為尋找這處古代遺寶進行了不懈努力,直至2000年12月11日,才再次出現在國人面前。

小河墓地的驚世再現被譽為中國考古工作者「迎接新世紀的最新發現」。

小河墓地位於羅布泊地區孔雀河下遊河谷南約60公里的羅布沙漠中,東距樓蘭古城遺址175公里,西南距阿拉干鎮36公里。

墓地整體由數層上下疊壓的墓葬及其它遺存構成,是平緩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個橢圓形沙山。

沙山高出地表7.75米,面積2500平方米。

發掘前,沙山表面矗立著各類木柱140根,在墓地中部和墓地的西端各有一排保存較好的大體上呈南北走向的木柵牆, 以中部的木柵牆為界可將墓地分為東西兩區。

整個墓地猶如一隻插滿了筷子的饅頭。

2005年3月楊鐮發現了只在樓蘭古城發現者、瑞典探險家斯文· 赫定遊記中有所記載、卻已無人知道具體所在的「謝別斯廷泉」。

楊鐮先生有深厚的文學功底,這些年來,他還寫作出版了多部新疆歷史文化題材的文學專著。

這是介紹民國第一任新疆督軍、省長楊增新的著作《守望天山——楊增新與現代新疆》。

35次新疆考察,絕大多數都是野外考察,有一次楊鐮曾經被困在沙漠中,甚至給妻兒錄了一段臨終遺言。

可一旦脫困,他依然在沙漠戈壁行走。

30多年來,從頭髮烏黑的壯年一直走到了鬢髮如雪的老年,楊鐮在新疆始終有做不完的課題。

這些年來,隨著楊鐮先生名氣越來越大,主要是拍攝跟新疆、西域相關的電視片,必然要找到楊先生,他也總能拿出轟動一時的作品。

這是與央視合作的《探索發現·黑戈壁黑喇嘛》。

這部著作《最後的羅布人》

也被搬上了螢屏

69歲,還可算是研究考察的黃金年齡,楊鐮先生的逝世,實在是我們新疆對外宣傳的一大損失。

紀念楊先生,就到新華書店或者網上淘幾本楊先生的著作吧。

他的作品無論是翻譯還是原著,都學術嚴謹,文字優美,是一種非常好的閱讀體驗。

轉自《巴州零距離》微信公眾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